清后期诗人黄遵宪,积极从事诗界革新,成就有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东海公,又号人境庐主人,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清后期诗人。黄遵宪生于富商之家。同治六年(1867)成秀才。光绪二年(1876)中举人,同年十二月,何如璋奉命出使日本,奏请任遵宪为使日参赞。三年随同何如璋出使日本,开展外事活动,留意国际形势,还同日本汉学家源辉声、石川英、冈千仞、青山延寿等交往密切,并开始撰写《日本国志》,又创作了《日本杂事诗》,着重记述日本国事民风。光绪八年(1882),调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十年,辞任回国。十六年,出任驻英二等参赞。次年充任新加坡总领事。二十三年,任湖南按察使。从甲午战争至戊戌变法这一段时间里,黄遵宪积极参与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的政治活动,成为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被免职,放归乡里,郁郁而终。

清后期诗人黄遵宪,积极从事诗界革新,成就有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

黄遵宪

在近代诗坛,黄遵宪是积极从事诗界革新的代表人物,他自称“少日喜为诗,谬有别创诗界之论”(《与丘菽园书》),其成就体现在他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在理论上,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张,如认为“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人境庐诗草自序》),提倡诗歌应注意突破旧的题材框架,反映不断变化而又亲身经历的新的生活内容。

清后期诗人黄遵宪,积极从事诗界革新,成就有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

在学古问题上,黄遵宪主张既要向古人学习,但又要不为古人所拘牵,敢于创新,自成一家,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他表示应“复古人比兴之体”,“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但同时他又强调“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所以要去除古人糟粕,解脱古人束缚,使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在《杂感》诗中他又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都表明了他要求诗歌学古而不为古所限,注重表现新的内容和作者自我个性的看法。

清后期诗人黄遵宪,积极从事诗界革新,成就有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

在诗歌表现形式上,黄遵宪也有求新的见解,如主张“以单行之神,运排律之体”,“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人诗”(《人境庐诗草自序》),又提出“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杂感》),对于诗的句法结构和语言大胆要求有所革新。黄遵宪曾自称他的诗为“新派诗”,可以反映出他在诗歌创作上一种新的追求。注意表现当时重大历史事件是黄遵宪诗的一个特点,如《冯将军歌》《度辽将军歌》《哀旅顺》《哭威海》《降将军歌》《东沟行》、《香港感怀》《台湾行》、马关纪事》《书愤》等诗,都以列强侵略中国为时代背景,抚时感事,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对国势危亡的忧愤和要求政治改革的愿望,具有一定的时代感。

清后期诗人黄遵宪,积极从事诗界革新,成就有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

同时,黄遵宪有着长时间出使国外的经历,接触过世界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见闻广泛,这对他的创作发生很大影响,如《纪事》、《樱花歌》《登巴黎铁塔》、《苏伊士河》、《新嘉坡杂诗十二首》《番客篇》等诗作,集中描写海外各色风情,相对于传统创作而言,题材上有新的突破,难怪近代诗人丘逢甲称他“茫茫诗海,手辟新洲,此诗世界之哥伦布也”(《人境庐诗草跋》)。

清后期诗人黄遵宪,积极从事诗界革新,成就有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

在艺术方面,黄遵宪的诗也有所创新,具有鲜明的创作特点。首先,以旧体裁、格调表现新事物、新境界。如《今别离》四章,分别吟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机以及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现象。《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则表现“举头只见故乡月,月不同时地各别。即今吾家隔海遥相望,彼乍东升此西没”的感慨,在传统望月思乡主题中融入了一层漂泊异国的羁旅之情,富有新境。

清后期诗人黄遵宪,积极从事诗界革新,成就有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

其次,句法语言有时敢于突破传统范式。如《冯将军歌》《赤穗四十七义士歌》、《聂将军歌》等,或采用散文句式,或以俗语入诗,错落有致,浅俗明晓,别具一格,也是他在这方面理论主张的具体实践。再者,形式多样,风格多样。他常能博取众采,不限一格,运用不同的作品体制,表现各种内容,风格时或雄奇恢张,横逸奔放;时或清丽婉转,意趣妙生,有人称其诗“浩乎如百川赴海,阳开阴阖,千汇万状”(古直《黄公度先生诗笺自序》)。著有《人境庐诗草》十一卷,今有钱仲联笺注本,《日本国志》四十卷、《日本杂事诗》二卷。

作者介绍:我是“黑桃勾”,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