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應該如何分配,你想過嗎?


新冠疫苗應該如何分配,你想過嗎?

被新冠病毒重創的世界

從疫情開始你可能就反覆聽到R0值這個概念,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它又會如何影響疫情走向和疫情防控策略呢?此外,自從英國提出群體免疫概念,這個詞就持續火爆,那到底什麼是群體免疫,它又將如何影響各國疫情防控策略,乃至後新冠病毒時代的各國防疫戰略呢?


新冠疫苗應該如何分配,你想過嗎?

人們會持續戴口罩嗎,會開始愛護環境,遠離野生動物嗎?

本文不會對各種網絡傳言做任何判斷,只給你介紹這兩個關鍵術語,剩下的事情就由你自己來判斷和決定了,疫情一日不消停,新聞和傳聞就會層出不窮,如何評價各種信息,避免被割了韭菜,需要多瞭解一些公衛常識。


此外,你想過當新冠疫苗問世後,疫苗該如何分配?價高者得嗎,還是抽籤?


群體免疫/群體屏障


新冠疫苗應該如何分配,你想過嗎?

新冠疫苗問世後,誰應該優先接種疫苗?

在疫苗接種實踐中,要解決兩個彼此相關的問題:

1、保護個體

2、保護群體,維護社會安全,避免傳染病引起社會恐慌

保護個體很好理解,給個體注射疫苗,個體產生保護性抗體,於是能夠對抗病毒入侵,有時候甚至可以把已經入侵的病毒剿滅(如狂犬疫苗,通常是被狗咬了才打,多數人不需要提前注射)。

但疫苗接種如何保護群體,維護社會安全呢?

最簡單的思路,給每個人打一針疫苗,每個人都能對抗病毒了,不能保護了群體,維護社會安全了嗎,這為什麼這會成為一個問題?

原因很多,簡單例舉如下:

1、疫苗數量有限,不能給所有人打

2、有些人對疫苗沒有反應或不夠敏感,打了白打或保護效果不好,如嬰幼兒和老年人,前者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善,後者免疫系統開始衰退,此外因其它原因免疫機能受損的人,其它慢性病患者、癌症患者、接受器官移植的人等等

那麼這些人在面對傳染病的時候,難道只能消極逃避,甚至躺平等死嗎?這些人如果大規模患病甚至死亡,不僅是人道主義的災難,也是社會的災難,必然引發社會恐慌和不安。即便是社達分子(推崇強者生弱者死),也很難將這個邏輯一以貫之,用在自己、自己的家人親屬好友身上 ,他們仍然希望這些人平安,如果事實並非如此,他們未必能平靜地接受不好的結果。

新冠疫苗應該如何分配,你想過嗎?

群體免疫屏障

那麼公衛專家要如何保護我們的社會,免遭傳染病肆虐的毒手呢?

讓我們回到傳染病的三要素上:

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

這三要素只要缺任何一個,傳染病就無法流行起來,在沒有疫苗和特效藥的時候,通過控制傳染源(早發現早隔離),控制傳播途徑(戴口罩、洗手、保持社會距離),也同樣可以達到限制傳染病流行的目的,就是代價很大。

而疫苗則是用於保護易感人群的,隨著易感人群減少,傳染病的傳播同樣會受到影響。讓我們先假設一個極端情況,一個城市中只有兩個人甲和乙是新冠病毒的易感者,其它人都被某種傳染病免疫,即不會被傳染也不會傳播新冠病毒。現在易感者中的甲,被來自另一個城市的感染者傳染上新冠,那麼新冠病毒從甲傳給乙的概率是多大呢?

顯然,如果甲和乙在生活中沒有直接交集,那在茫茫人海中,甲身上的新冠病毒要怎樣才能傳播給乙呢?

按照六度理論假設——任意兩個人之間只需要六個人就能建立關聯——如果這六個人都是新冠病毒易感者,那麼甲攜帶的新冠病毒就可以通過這六個易感者傳給乙。可如果這些人都獲得了對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不被傳染,那甲身上的新冠病毒就沒法傳給乙了。隨著時間流逝,甲要麼痊癒要麼死亡,無論是哪個結局,甲身上的新冠病毒都將徹底失去傳播給乙的機會。

通過這個極端例子,我們現在知道了,一個地區並不需要100%的人對某種病毒免疫,才能阻斷病毒傳播,但到底要多少人對病毒免疫,才能中斷這種病毒在該地區的傳播呢?

根據經驗,公衛專家們提供了一個簡單數學公式:

1-1/R0

R0:基本繁殖數,即平均每個感染者在徹底喪失傳染性之前能感染多少人。

如果R0小於1,比如0.5,那麼1 - 1/0.5 = -1 (是個負數),這意味著,我們什麼都不用做,這個病毒的傳播就會自行中斷。因為每一代傳播的受害者在減半,很快就不會有新的受害者出現,傳播就此中斷。使用任何手段控制傳染病流行,都是在把#實際R0值#壓到小於1,於是傳播中斷。

如果R0>1,比如等於2,即平均每個感染者會感染兩個人,新感染的這兩個人會感染4個人,4個人會感染8個人,依此類推,如果不加任何控制,放任這種病毒在人群中傳播,最終所有人都可能會被感染。實際上一些很少引起症狀的病毒,就是這樣傳遍幾乎所有人群的,它們悄悄地在人群中傳播,除了少數倒黴蛋,普通人壓根不會察覺這類病毒的傳播,比如kiss病毒( EB病毒,通過唾液傳染,如親吻或者嘴對嘴餵飯等),它只在極少數人身上引發症狀,它的潛伏期大約為4-7周,比新冠長得多,幸運的是這種病毒引起的麻煩不大。

如果我們想要阻斷R0=2的病毒在易感人群中傳播,需要讓這個群體中多少人能對抗這種病毒呢?根據上述的簡易公式,1-1/2 = 50%,即需要一半人能免疫該病毒,那麼它就很難在一個群體中引發大規模傳播了。

你可以這樣來思考,一個感染者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平均能傳染兩個人,但現在這兩個人中有一個人能對抗病毒,所以實際傳播效果就從兩個人降低到一個人,於是病毒的實際R0值或受干擾後的R0值不再是2,而是1。而一種傳染病要在人群中引起爆發,需要R0值大於1,這樣才能讓感染者數量從少到多,積累起來,最終危害到社會安全,只要R0值小於等於1,這種傳染病就會在引起大麻煩前就自行消退。

讓我們看看一些老牌傳染病的R0值,以及要阻斷它們在人群中傳播需要的群體免疫度吧。

麻疹,空氣傳播,R0值為12~18,群體免疫屏障需要人群中83 - 94%的人能抵抗它,才能阻斷麻疹的傳播。

但這裡要再次強調一下,實際上公衛專家永遠不可能測到一個傳染病的理想R0值到底是多少,因為這事兒本身就受到不同社會文化習俗的影響,以麻疹為例,在不同國家觀察到的R0值相差甚遠。

R0值的估算通常依據3個主要參數來進行

1、感染者受感染後的傳染時間

2、易感染者與感染者或傳染媒介每次接觸感染的可能性

3、人群接觸率(居家隔離就能降低人群接觸率,於是降低R0值)

因為R0是有效接觸率的函數任何可能影響接觸率的因素,任何能影響人員接觸率的因素,都會影響到R0值,如:

1、人口密度,農村和城市(同一種傳染病在不同地方,因為人口密度因素,必然有不同的R0值,因此控制策略也會因此不同)

2、人群的社會組織,是放任還是堅持隔離,會極大影響R0值

3、其它因素

這意味著R0值是人類社會行為和組織的函數,沒有哪個R0值能通用於所有社會和所有人群中。

比如,在在不同的研究地區和時期,估算出的麻疹的R0值差異極大,2017年的一篇回顧性研究論文,將麻疹的 R0值確定為3.7~203.3(The 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R0) of measles: a systematic review.)。控制不得力且人群密集,一個麻疹患者可以感染203.3個人,

最後要強調一下,R0值沒有時間屬性,R0值高未必爆發得快,比如艾滋病的R0值就不低,但它不會像新冠病毒這樣引起快速大爆發,它只是緩慢但持續地侵蝕著人類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