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将“驻村”变“助村”念好“农”经谋脱贫新路

第一书记将“驻村”变“助村”念好“农”经谋脱贫新路

第一书记将“驻村”变“助村”念好“农”经谋脱贫新路

“刘书记,文金永家房屋出现了一道大裂痕,你赶紧来看一下……”4月7日一大早,正在休息的万年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强,被电话那头急促的声音所惊醒。原来是,该村4组组长文金令一早排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文金永家房屋出现裂痕,便第一时间向刘强求助。

挂断电话后,来不及洗漱,刘强穿上外套和雨靴便径直朝文金永家赶去。经过一番仔细检查后,再三确认这道裂痕无安全隐患后,他才急忙赶回村。

自去年5月任省级贫困村——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万年村驻村第一书记以来,这样忙碌的清晨刘强早已习惯。“村民的事无关大小,信任我,才会找我,所以累点苦点都值得。”通过与村民们一年多时间的朝夕相处,刘强说自己早已融入万年村这个“大家庭”,能够力所能及为村民们办实事,也是一件幸福事。

摸家底厘思路 用脚步丈量扶贫路

虽然不是本地人,但现在的刘强俨然已成为万年村“百事通”。自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刘强花大量时间入户走访,第一时间摸清吃透村情底子,尤其对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精准摸底,快速熟悉脱贫攻坚各项政策,并寻求正确路径将政策落地到万年村。

刘强记得,刚到村上时,正是采茶的时节,村民大多早上4、5点钟出门采茶,一直忙到晚上7、8点钟才会回家。“白天根本见不到人,走访只能安排在晚上。”刘强说,白天,他就尽快熟悉村情,晚上则挨家挨户入户走访,做到不漏一户一人。

“经常晚上10点还在农户家里入户走访。”最终,刘强用2个多月时间,将整个万年村走访了一遍,并对村民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详细了解,写在本上,记在心里。就这样,通过走访,刘强全面掌握了村里发展急需、村民生活急盼的第一手材料。

走访结束后,万年村真实的情况让他“揪心”。村内青壮年劳力大部分外出打工谋生,当地就业机会很少,村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大部分是因病致贫,村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参与性不高,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这一切都深深地刺痛着刘强的心。

在刘强看来,万年村虽早已摘掉了“穷帽”,建档立卡贫困户们也已在2016年底整体脱贫,但村上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仍然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痛定思痛,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刘强决定与村两委一道,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开辟农旅融合新路,多条腿“走路”,多渠道增加收入,带领村民增收致富齐奔康。

找路子开方子 谋脱贫攻坚“金点子”

如何有效发挥现有村级资源,助力万年村更好更快发展?显然对于眼下的万年村而言,“转型升级”成为了当务之急。

如何转型升级?首先要找对路子,“里子”和“面子”两手抓。据刘强介绍,刚到村上他就接手了“道德超市”在万年村的落地,他第一时间细化方案,最终在5月底迎来了超市“开张”。

有别于其他超市,“道德超市”明确将生活垃圾治理、户厕改造、湿地池建设、庭院改造、清河行动、畜禽粪污治理等纳入积分项,并单设了家庭整洁类1星、2星、3星专项积分项,创新村民自治形式,调动村民参与集体建设的积极性。如今,村民们的内生动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万年村“里子”得到了提高,“面子”也同样不能忽视。

集体经济是未来万年村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在该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刘强与村两委商量,决定将村内原有的集体经济产业园重新规划,整体打包流转给有能力的业主,创新发展模式,让集体经济真正发挥作用,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引擎。

“现在我们还在村内打造了绿化景观节点,下一步发展重点还有乡村旅游。”刘强说,未来,他还打算借力村内已发展产业,走农旅融合产业发展之路,进一步增加产业附加值,激活万年村乡村振兴发展活力,带火乡村旅游。

虽然今年受疫情影响,但落实脱贫任务、抓紧农业复产刘强也没有缺席。立春过后,为抓紧时间恢复春耕备耕工作,他积极组织协调春耕物资,引导村民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开展春耕生产,并及时与扶贫部门对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关注建档立卡贫困户及贫困人员,研究2020年具体脱贫工作项目内容,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谋划“金点子”。

在刘强心里,要做好驻村工作,需要的就是敢做、敢干,只有一件一件地干在实处,把脱贫和乡村振兴工作做真、做好、做实,群众才会更加支持。正是带着这样的责任和感情,他认真踏实做好每件事,带领村民们驶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高速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