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以下文章來源於粥左羅 ,作者粥左羅主創團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李子柒到底算不算文化輸出”的爭論,在國內甚囂塵上之時,一條中國板凳卻在外網上火了。

不到10分鐘的視頻,被外國網友觀看了1178萬次,評論區裡一片膜拜之聲:

原來中國功夫不止在拳腳,手上功夫也令人拍案叫好;

在地球上活了28年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東西,我好可憐……

這凳子太厲害了吧,打開的一瞬間我驚掉了下巴;

我願燒掉我所有技術證書換老爺子一身手藝……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不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一顆螺絲,只憑借一雙巧手,就將一塊普通木頭變成可以任意摺疊甚至變形的凳子。

這位巧手大爺,在油管上人稱“阿木爺爺”。

註冊不到兩年,他就憑藉手工製作的絕活,在油管圈粉64萬,吸引了近1億4千萬的播放量。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在油管的平均觀看排行榜上,阿木爺爺的視頻排在第四。

他一共上傳了217個視頻,每條都是幾百萬人觀看。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不光是製作魯班凳,這位寶藏爺爺單憑一雙巧手,為自己的小孫子造出了令上億老外歎為觀止的神奇童年。

01

令阿木爺爺火到國外的這款魯班凳,又名魯班枕,俗名“瞎掰”。

相傳是2600年前,戰國時期的木匠鼻祖魯班發明的。

它既可以打開當小板凳用,又可以在睡覺時當枕頭。

別說外國人,我一箇中國人也是大開眼界。看看這製作過程:

先用磨砂紙把木頭磨平整: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然後用尺子和筆在木頭上畫好尺寸: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接著,把木塊綁到樹上按照尺寸開鋸: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再經過一步步的鑽、鑿、磨: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一把堅固實用又便捷輕巧的魯班凳,這才出現在大家面前: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一塊整木頭,不用釘子、不用膠水、不用任何金屬,只靠鉛筆、尺子、鋸、鑽頭和鑿頭,就能做出來這樣一把小板凳。

看似沒有任何支撐卻又緊密無間,開合自如。

視頻下面,許多網友留言:

我是張著嘴巴看完這個視頻的……

簡直就是魯班在世!

居然不用一個現代工具就能做出來,誰能好心告訴我這是怎麼辦到的?

還有人讚歎說“堪稱中國版宜家”,直接就有網友在線科普:“您這次可高看宜家了,這可是中國2500多年前就有的手藝!”

中國館

還有比魯班凳更驚人的。

這是他一手鋸出來的世博會中國館微縮版: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阿木爺爺用42根榫卯稜、4根榫卯柱、1個榫卯基,外加27道鎖,完美復刻了中國館。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環環相扣的機巧,程序極其複雜繁瑣,濃縮了古人的精深智慧。

哪裡還需要去上海排隊看人頭呢?

光是呆在家裡研究這個小物件,怕是都看不過來了吧?

除了這些東西,阿木爺爺還給自己可愛的小孫子做了很多很多玩具。

有一次,小孫子吃蘋果的時候問,“爺爺爺爺,你會做蘋果嗎?

爺爺哈哈一笑,當即就給小孫子做了一個蘋果外形的魯班鎖。

這個鎖不會壞掉,而且還能拆拆卸卸,帶給了小孫子獨特的童年樂趣。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再看看這個手搖風扇泡泡機:

村裡的小孩子有玩具,小孫子也吵著要。

看到別人吹泡泡,爺爺立即給他做了一個升級版的泡泡機。

不僅可以出泡泡,還可以吹風。

夏天裡任誰拿出來,都絕對是整個村最靚的仔。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還有益智漢諾塔: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竹筒撥浪鼓: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看到電視上的汽車廣告,小孫子嚷嚷著要,爺爺二話不說就造出一臺木質精雕小汽車: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還有會走路的變形金剛: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會蹦噠的小袋鼠: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會武鬥的小人兒: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蛐蛐窩: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小木船: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爺孫款專屬鞦韆: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關公大刀: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竹製小木馬: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我的滑板車,在光滑的地上摩擦,摩擦: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這個三輪車也太時尚了吧?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小豬佩奇在小朋友間特別受歡迎,阿木爺爺的小孫子吵著也要,阿木爺爺便做了獨一份硬核玩具。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沒用一塊軸承,更沒有電線和電池,卻造出來一枚能走路的小豬佩奇。

看到阿木爺爺做的佩奇後,我立馬登陸淘寶,想買一個自己玩玩,琳琅滿目的佩奇玩偶卻讓我越看越索然乏味。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身邊充斥著千篇一律的工業製品,它們足夠精緻、足夠時髦,也能換來一時的開心,卻獨獨換不迴心底的溫暖。

每個木製品成型後,阿木爺爺都不忘拿著砂紙,裡裡外外打磨光滑,再抹一道油,避免小孫子被木刺刮傷。

視頻裡這一雙手有多粗糙,那顆愛護孫兒的心,也許就有多柔軟。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就像是孫子專屬的機器貓,阿木爺爺這一手絕活,給了孫兒一個獨一無二的童年。除了上面那些,還有爬單槓的小木人、竹喇叭、鳥哨……

不管孫子看中了別家小朋友什麼玩具,阿木爺爺都能淡淡地來一句:

“這個太簡單了,我做個高級的……”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視頻火了以後,很多人在網上留言:問一下爺爺,還缺孫子嗎?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早已走過童年的我們,想要的哪裡是一條板凳、一隻玩偶,我們想要的是一個和藹可親的機器貓爺爺啊。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02

阿木爺爺本名叫王德文,現年61歲(一說63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

老家山東聊城,後來到了廣西和兒子一起居住。老人家1970年開始學做木匠,迄今已和木頭打了49年的交道。

爺爺小時候家境不好,9歲時就沒了父親,母親身體很弱,他早早便挑起養家的重擔,還要照顧弟弟們的生活。

十四五歲時,因為家裡的木頭鍋蓋壞了,做飯做不熟,又沒錢買新的,就自己動手做了一隻鍋蓋。

做木匠的鄰居到他家來,看到鍋蓋隨口誇讚了兩句,他就趁機求人家:

“我給你拉拉鋸行嗎?不要一分錢,就是想學藝。”

鄰居沒忍心拒絕,阿木爺爺開始做起了學徒。

他特別努力,早起給師傅幹活,幹到下午才回家。

從那時起,阿木爺爺的木匠活就一直沒撂下。

這家鋸,那家鑿,串過千家門,吃過萬家飯,才練就了視頻裡的“一身中國功夫”。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阿木爺爺說,工藝品看著好玩,但是很費腦子。

木匠活其實都不簡單,必須要細心再細心。

木頭截短了一點長了一點,木塊削厚了一點薄了一點,都不成。

稍微一點點的差別,就能影響整個製作的完整性和平衡性。

“幹一行就要愛一行,要對這行感興趣,但是感興趣不代表只有快樂,沒有痛苦。”

每一個令人張大嘴巴的神奇視頻背後,都是幾十年如一日對手藝的鑽研,都藏著一位老手藝人打磨半生的心血。

讓網友們驚歎的魯班凳,是第七代魯班凳,光是製作步驟就分為12道。

阿木爺爺在網上搜索資料,看了4個夜晚,畫了很多小圖,耗時7天才完工。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最費心的是世博會中國館,雖然只有巴掌大,可那麼多零部件,工序特別複雜。即便是阿木爺爺這樣做了一輩子的老木工,也耗去了整整五天。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小豬佩奇看著好玩,但也是做了三次才成功,只有找準了平衡力,小豬才能藉著斜坡往前走。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外國網友看到這些神奇的東西,紛紛奉上了膝蓋,甚至很多人猜測阿木爺爺用了CAD建模。

阿木爺爺說,這個英語技術他可不會。

他就是用手標註尺寸,再用一把三角尺、一根鉛筆、一根當圓規的木條搞定。

如果你有仔細觀察阿木爺爺的視頻,會發現裡面的很多工具,都很原始。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這裡面大部分工具,都是他自己製作的。

沒有電的年代,一根細鐵絲,稍稍加工便是鋒利的鋸子。

連鑽孔的工具,也是最傳統的手拉鑽。

沒有圓規,拿著木條和釘子就能畫出圓。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中國人有句老話: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

那時候做學徒,得免費給師傅幹足三年活才能出師。

不過阿木爺爺很早就出來自己幹了,對他來說,能者為師。

只要有本事的,他都主動跟人交流學習。

阿木爺爺說:現在網上東西特別多,我也得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幹到老學到老。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兒子拍下他的視頻發到油管上後,阿木爺爺火遍外網,很多人在視頻下各種讚歎:

“大爺太厲害了!一輩子把一件事做成了極致。”

他卻說:“我厲害什麼!咱就是農村的一個老木匠。”

一輩子生活在鄉下,阿木爺爺可能從來都聽過“擇一事,終一生”的道理,卻又用了整整一生踐行這句話。

少年時代拿起一鋸、一尺、一木,如此便是一生,或許阿木爺爺才是這個時代最堅定的長期主義者。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03

阿木爺爺不僅是個會做孩童玩具的機器貓爺爺,還是一位讓人羨慕的生活美學家。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他送給觀眾的田園夢: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教孫子吟詩作對的將軍案,是他描畫的爺孫樂: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一盞盞明黃燈籠,是他留給鄰居們的溫暖: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歡脫的自動驅鳥神器,讓再可愛的稻草人也相形見絀: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烏篷小竹船,是一個山東老漢的江南印象: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竹笛和鳥哨,是一首歡快的鄉野趣味: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一套竹茶具,是鄉野老漢留給自己的祥和寧靜: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我一個個翻看著阿木爺爺的視頻,那些再普通不過的木頭,在他的手中,幻化成了一份份天真童趣,一幅幅詩情畫意,一個個田園夢想。

再配上自己搭泥爐烤的土窯雞,暖上一壺酒,享著天倫之樂,人情冷暖一併下肚。

本來十分平凡的日子,也變得熠熠生輝起來。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這幾年,身邊總有許多人說要逃離北上廣,同樣也有許多人想逃離五線小城鎮。

其實無論環境如何變遷,我們所要守住的,不過是對生活的熱情。

鄉村或城市,各有施展拳腳的天地,也各有疲倦後的棲息之所。

就像阿木爺爺的一句話介紹一樣:

生活百般滋味,人生需要笑對。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04

人紅是非多。

就像李子柒火遍全球之後,各種團隊製作、代表不了中國文化的質疑如浪潮般襲來。

阿木爺爺火了以後,也能看到一些不悅之聲:

“做這個東西有什麼用?網上買的好多比這個好,奧特曼、衝鋒槍,要啥有啥。”

似乎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有用沒用已經變成衡量一切事物的唯一標準。

那些傳承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古老工藝,也漸漸被我們拋在時光的角落,一層層蒙上塵埃。

法國哲學家斯賓格勒說:一個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個漂泊無根的民族。

這個快時代,我們需要慢下來的人,需要李子柒,需要阿木爺爺,讓他們為這個風風火火的世界點綴上田園夢想,點綴上文化傳承。

比如阿木爺爺的魯班凳,能夠不費一釘一螺絲,靠的就是中國的榫卯工藝。

榫卯工藝的年齡,其實比漢字還要古老,早在7000年前就已經被老祖宗摸索出來,隨後在約2600年前被魯班發揚光大,成為中國人使用幾千年的木質傢俱的靈魂。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榫卯連接結構裡,凸出的部分稱作榫,凹進去的叫做卯。他們相互咬合、緊密無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被稱作是木頭之間的天荒地老。

別說老外,就是我們中國人自己,也都已經快忘了這門手藝。

但阿木爺爺的這條視頻,就讓逾千萬人再次認識了榫卯工藝。

榫卯現存有1000多種連接方式,阿木爺爺做的魯班凳,用的是龍鳳榫;給孫子做的鞦韆,用的是另外一種榫卯工藝,叫做燕尾榫卯。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除了向國外展示中國榫卯技術,阿木爺爺還費心做了不少別的東西。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這個叫做將軍案,古代行軍打仗時用它,後來孩童也拿來當做茶桌。

就在不久前,阿木爺爺又上傳了一條最新視頻,展示了中國傳統木拱橋的搭建結構。

木橋沒用一顆釘子一滴膠水,卻能讓阿木爺爺一個大人在上面蹦蹦跳跳毫不搖晃。

火遍外網的爺爺版“李子柒”驚呆億萬老外:您還缺孫子嗎?


(原諒我截圖太模糊,因為阿木爺爺蹦躂得太快了!)

這條視頻剛上傳兩天,就已經獲得外網20多萬的點擊。

在缽鑿斧鋸的輾轉騰挪間,阿木爺爺把自己的生活見聞,用一個又一個精美的物件呈現出來,賦予它們人間煙火的氣息,流溢出傳統技藝的鬼斧神工。

只是傳統技藝有多精彩絕倫,就有多危機重重。

想起前些天跟朋友聊天,說起他們老家,戶戶門前都有一片竹林。

在他們爺爺那輩,每個人都會用竹子編東西。

如今村裡的青年勞力全都湧向城市,再也沒有人學這門手藝,也許到他們的下一代,曾經的篾匠終將成為絕響。

又想起前年裝修時,裝修隊說現在很多木匠都不做活了,因為城裡很少會專門請個木匠打傢俱,都在商場裡買成品。

木匠們沒有市場,就都轉行做了別的活計。

普通木匠、篾匠越來越少,像阿木爺爺這樣的手藝人更是越來越稀缺。

對我們這代人來說,那些古老手藝的傳承,已是當務之急。

寫下這篇文章,也是希望有更多人看到這樣的手藝,更多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

別讓老祖宗傳下來的瑰寶,斷送在我們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