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决定明、清兴亡的战争——松锦之战,明朝军队为什么会输

崇祯九年,皇太极扫清即位以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后,他认为大举攻明的时机已然到来,于是弃汗称帝,改大金为大清。

不仅如此,皇太极还在致崇祯皇帝的信中写道:

自古天下非一姓所常有,……岂有帝之裔常为帝,王之裔常为王哉?

这些举措,无疑在表明他正式向明朝公开挑战,誓要与大明帝国一决雌雄。此时,皇太极已将入关夺取明朝天下的战略总方针提到日程之上。

一场决定明、清兴亡的战争——松锦之战,明朝军队为什么会输

皇太极 剧照

皇太极从以往清军几次入关的经验教训中深深感到,若要夺取中原,则必须先夺山海关,若想夺取山海关,又必须先夺锦州。

否则清军孤军深入关内,兵饷难以为继,进退失据,必遭失败,因此皇太极将锦州视为与明军大决战的地方。

而锦州作为明军在关外整个防御体系中的一个战略重镇,担负着保卫山海关、拱卫京师的重任,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可以说锦州的得失事关明王朝的存亡。

所以每当关内农民起义军受挫转入低潮时,明朝政府就会即刻遣派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洪承畴任蓟辽总督,令他调兵筹饷,增援关外。

一场决定明、清兴亡的战争——松锦之战,明朝军队为什么会输

同时,明朝政府也想迫切解决辽东事务,因此也想在此一举打败清军,转守为攻,以此巩固明朝摇摇欲坠的统治。

正如明山西道御史米寿图说“关外之存亡,神京之安危,决于一战。”《明清史料》

双方如此筹划,锦州此时已成为明清双方的必争之地,松锦之战的爆发迫在眉睫。

明、清松锦之战

这场明、清之间的军事大决战——松锦之战,从崇祯十二年二月开始,一直持续至崇祯十五年四月结束。

而这场松锦之战则是皇太极先发起的,他于崇祯十二年到崇祯十四年接连派兵进攻锦州,但皆因“防守甚牢”,多次强攻之下都未能得逞。

清军先锋迫城者,多致折伤《沈阳状启》

鉴于清军多次失利的情况,一些投降满清的汉人官员建议不要攻坚,而是采取围困的办法。皇太极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一方面派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军修整义州城,并驻扎屯田,作为围困锦州的长久之计。

一场决定明、清兴亡的战争——松锦之战,明朝军队为什么会输

另一方面则通过不断派清军更番围锦州,使锦州百姓不能耕作,以此破坏明军的生产自给。从此锦州被围,困守待援。

明锦州守将祖大寿面对锦州被围的情况,立即派人向朝廷求援,同时根据自己对清军作战的经验和当时锦州前线的战况,希望援军逼以车营,毋轻战。

崇祯皇帝在获悉锦州告急后,便命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八总兵及其余将领200多员,步骑13万火速驰援锦州,洪承畴率军驻扎宁远,不敢冒进。

此时,明朝统治阶级内部对于如何解锦州之围,则存在着两种意见。以兵部尚书陈新甲为首的一批朝臣认为前线重兵集结,粮饷方面难以为继,因此主张深入速战。

而以蓟辽总督洪承畴为首的关外将领,则认为众寡不敌,他们主张且战且守。崇祯皇帝随后派遣张若骐赴宁远监军,又命绥德知县马绍愉出关赞画军务,并且要求他们了解辽东前线德军情。

只不过此二人都是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亲信,因此他们主张速战,二人皆上书朝廷说“边兵可战”,于是崇祯皇帝随即传旨催战。

一场决定明、清兴亡的战争——松锦之战,明朝军队为什么会输

崇祯皇帝 剧照

洪承畴迫于朝廷旨意,在宁远誓师援锦州,并于两日后就迅速挺进至锦州城郊乳峰山一带。清军对明军的这一行动“大惊”,于是多尔衮率清军仓促应战,清军兵马死伤甚多。自此明清双方虽数战围而不解,明军却给予了清军沉重打击。

清军锦之围兵,屡战败衄,势得退北。《沈阳日记》

皇太极在得知清军战败的消息后,忧愤呕血,未等病愈就于八月十五日西赴锦州,寻找明军主力进行决战。

从崇祯十四年八月十九日到二十九日,皇太极为早日赶到锦州前线,不顾身患疾病和途中疲劳,昼夜兼程。他八月十九日到达松山的戚家堡,在此召见了多尔衮,向他了解战况,然后皇太极查看松山一带的地形和明军的情况。

皇太极横窥洪阵久之,见大众集前,后队颇弱,猛省曰,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明季北略》

在探知明军的虚实后,皇太极遂陈师于松山、杏山之间,横截大路,从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向阴屯、灰窑山至南海口等处下营,各处挖壕断绝松山要路,将明军团团围住。

此时,洪承畴见清军环松山而营,大惧,因为明军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竭,于是只能想办法尽快突围。八月二十日清晨,明清两军列阵大战,胜负未分。可是就在这天清军却夺取了明军笔架山的储粮,并且切断了松杏间的道路。

一场决定明、清兴亡的战争——松锦之战,明朝军队为什么会输

洪承畴为了集中兵力突围,将军队集中在松山城,二十一日,清军到明军阵前挑战,双方交战许久,死伤相当。只不过随后在洪承畴召开军事会议时,明军大多数将领都提议撤回宁远,无心再与清军决战。

明军将领的提议反映出了明军士气低落,已经失去了决战的勇气,只想逃跑求生,因此作为总督的洪承畴也开始动摇了原先决战的决心。

对此洪承畴考虑到了两点:

一、奴势重大,终不能闯壕,恐日久根固,此贼尤难剿杀,而粮草尤难转运;《明清史料》

二、松山城中守兵,自有一年之粮,城外列屯十万援兵,粮道既绝,城中之粮,欲分不足,守将闭门不通;《沈阳日记》

此时,监军张若骐警告说:“松山之粮仅给三日,且今不但锦州困,松山又困,各帅既欲暂回宁远,以图再战,似可允也。”

在种种顾虑之下,洪承畴放弃了与清军决战以解锦州之围,而是同意率军突围西逃宁远的意见。于是他将明军分成两路,命总兵王廷臣等人带领左路,总兵马科等人带领右路,决定初更突围。只不过令洪承畴没想到的是,这个逃跑计划涣散和动摇了军心。

因此造成的后果是,还没到全军约定的突围时间,总兵王朴就已先率兵逃跑,结果造成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弓甲遍野,明军的突围瞬间转为了溃逃。

一场决定明、清兴亡的战争——松锦之战,明朝军队为什么会输

而皇太极早已料到明军可能要突围西逃,所以作了周密的部署。结果吴三桂、王朴等率众沿海潜遁,遭到了清军的截杀,丢盔弃甲狼狈逃入杏山。

跟随在后的明军看到去宁远的陆路被阻,便转向南面的海口逃去,又遭清军伏兵四面截击,一败涂地。

明兵窜走,弥山遍野,自杏山迤南沿海至塔山一路,赴海死者,不可胜计。《东华录》

总督洪承畴,巡抚邱民仰,总兵遭变蛟,王延臣等人带领一万多残兵败将,被迫退入松山城。二十六日,吴三桂、王朴率部从杏山出奔宁远,在高桥被清军伏击,损失惨重。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清军集中兵力将明军的溃兵全部歼灭,此次历时十天的战斗,以清军大胜宣告结束,共斩杀明军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余人。

皇太极在粉碎明军企图突围西逃的计划后,便采取措施进一步加紧了对松锦的围困。松锦地区被围困的明军在经此次大败后,已处于坐以待毙的境地。

自洪承畴突围失败,被困松山以后,明朝政府要求他竭力死守,徐图大举,可是明朝政府却无法提供援兵。

被困期间,洪承畴也组织过几次突围,但均告失败。困在松山的明军面临粮草将尽的局面,此时,明军副将夏成德遣人密约降清,许为内应。崇祯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清军应约攻城,肃郡王豪格、郡王阿达礼、贝勒多铎、罗洛宏等分拨左右翼及八旗云梯各一,竖梯于城南,待到大批清军已入城,明军方发觉,清军遂克松山城。

一场决定明、清兴亡的战争——松锦之战,明朝军队为什么会输

洪承畴等诸多明军将领被俘,后洪承畴、祖大乐被送往沈阳,不久皆剃发易服降清。

清军攻占松山后,皇太极一方面集中兵力进攻锦州,一方面派降将祖大乐到锦州城内见其兄祖大寿劝降。在这种处于困境,毫无希望的情况下,祖大寿率众出降。四月二十五日,郑亲王济尔哈朗率领清军进攻杏山,用红衣大炮击毁城垣二十余丈,迫使明军开城投降。

至此,清军攻占了松山、锦州、杏山三城,清军取得了松锦之战的全盘胜利。

松锦之战明军战败的原因分析

明军在这次战略大决战中,松锦杏三城皆失,关外精锐尽丧,遭遇到如此大败,绝非偶然,笔者认为明军战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盲目催战:对前方战况毫不知情的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人,偏信辽东监军张若骐和马绍轻敌冒进之言,就下令催战,而此二人皆不知兵。从而导致十余万大军陷入困境,进不能突围,退不能善后,最终损失殆尽。

2.督监不和:总督洪承畴根据关外兵力和祖大寿的“逼以车营,毋轻战”的建议,主张“以守为战”,逐步推进以解锦州之围。但洪承畴这个主张却遭到监军张若骐的反对,张若骐因得到明廷的支持,于是只知有张兵部,不知有洪都督,而总督洪承畴对其无可奈何。由于督监不和,严重影响了明军的战斗力。

3.指挥不当:

总督洪承畴在指挥作战中,只考虑个人得失,不顾战局胜负,屈从于陈新甲、张若骐等人的权势。当张若骐建议他进军时,他就孤军深入,当张若骐建议他退师时,他就率军西逃。因此洪承畴在指挥作战上,表现出了一种犹豫、动摇、举棋不定的状态,这种情况对清军十分有利。

一场决定明、清兴亡的战争——松锦之战,明朝军队为什么会输

4.将官怕死:正如上文所提到,总兵王朴惧死率军先逃,而因为他的逃跑,导致军心大乱,各路将领争先恐后的撤离,将原本的突围变成了溃逃,导致突围失败。再如锦州的总兵祖大寿、松山的夏承德、杏山的吕品奇都因怕死,皆献城投降。

正是上述这几个原因,松锦之战才会以明军的惨败而告终,可见明军的失败并非偶然,实属必然。而清政权在取得松锦之战后,对其政权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

因为皇太极取得松锦大捷,使清控制了辽东与关内之间的重要战略走廊,打开了通向中原的门户,为之后的清统一全国,建议大一统的清王朝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敲响了明朝灭亡的丧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