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不生病,“捂”好这几处是关键

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早春时节乍暖还寒,气温一升一降不稳定,感冒、过敏、关节炎等各种疾病极易找上门。适当做好“春捂”,能起到很好的养生防病效果,能帮助我们将疾病挡在外面。做好身体关键部位的保暖,才能健康度过春夏。

春捂秋冻不生病,“捂”好这几处是关键


那么哪些人适合春捂?春捂有什么标准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春捂”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看气温,二看个人体质,三看年龄。

气温既要注意温度值,也要注意昼夜温差。就温度而言,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当气温低于这个温度时,最好是不要减穿厚衣物。还要注意昼夜温差,当昼夜温差超过7-10摄氏度时,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避免身体遭受冷空气的侵袭。

春捂秋冻不生病,“捂”好这几处是关键


其次,个人体质的差异也是判断春捂的标准。每个人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气虚、阳虚者适宜春捂,而阴虚、湿热体质者不适宜春捂。气虚、阳虚者体质偏寒,经常面色发白、疲乏无力、手脚冰凉、畏寒怕冷、抵抗力较弱,“春捂”有利于阳气升发、防御风寒。

而阴虚、湿热体质者内火旺盛,阳热之气不能很好透发,春捂容易出现火上加火,出现失眠、头晕胀痛、脾气暴躁、眼睛发红等症状。一般面色潮红、皮肤偏干、手足心热、睡眠差属于阴虚,油光满面、易生痤疮粉刺或口苦口干、大便燥结就属于湿热。

春捂秋冻不生病,“捂”好这几处是关键


对于体质虚弱的老人、小孩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春捂,年纪小的宝宝代谢快、活动量大,灵活增减衣物,早晚多穿,中午可适当减穿。对于老年人或是体弱多病者来说,日夜温差大于8摄氏度要春捂,气温持续在15摄氏度以上且相对稳定了7-14天时再减衣物。

“春捂”捂对这些地方,身体更健康:

1、肚脐

肚脐是最怕着凉的地方,作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处,因屏障功能较差,属相对虚弱之地,易受凉而染风寒。

春捂秋冻不生病,“捂”好这几处是关键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穴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胃部怕冷、经常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肚脐的保暖,可经常热敷此部位,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

2、小腿和脚部

“寒从脚下起”,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保暖才能使身体适应气候变化。并且,脚部素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称,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足部都有感应点和反射区,双脚共有66个穴位,占全身穴位的1/10,又因其距离心脏的位置最远,血液循环最为不畅,容易受湿寒之气的侵袭。


有些人在寒冷天气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有恶心呕吐、眼睛痛等表现。中医认为,这些表现多因肝阳虚所致,需要重点保护好小腿。

春捂秋冻不生病,“捂”好这几处是关键

腿脚特别怕冷的人,可以多用双手从大腿根部按摩至足踝,再从足踝按摩回大腿根部,可疏通腿上的六根经络,温暖全身。坚持每晚进行泡脚的良好习惯。

大家要注意穿鞋露脚踝,过早穿上短裙、破洞牛仔裤、换上小船鞋,甚至露出小蛮腰,都会使患关节炎或多种妇科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3、颈部

颈部有三个与身体受寒直接相关的穴位,分别是风池、风门、风府,一旦受寒便可能引发局部血管收缩、肌肉痉挛等,诱发或加重颈椎病,出现眩晕、大脑供血不足等不适。春季风比较大,老人和孩子外出时要做好颈部的保暖,穿高领衣物或围好围脖。

春捂秋冻不生病,“捂”好这几处是关键

*部分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