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底层到顶层的神话,曾经的讨饭僧终于实现了人生逆袭

孟森先生讲“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正者,惟汉与明。”抛开民族性不讲,朱元璋夺取天下的过程颇具传奇色彩,真正演绎了一把从底层逆袭到顶层的神话。

想必朱元璋先生是极讨厌袁绍、袁术一类的人的,凭什么你们是“四世三公”,我这边就是八辈贫农?

你们钟鼓馔玉我这边就是撞钟讨饭?

你们一个个有名有字我这一个“八八”就打发了(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即朱八八,一说为重字辈)?

没有材料显示朱重八是含着玉玺出生早早就立志推翻元朝统治的,如果可以,他可能更倾向于过一种“二十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似的生活


从底层到顶层的神话,曾经的讨饭僧终于实现了人生逆袭

朱元璋

从至正年的灾荒说起

在朱元璋还叫朱重八的时候,不抽烟(没有),不酗酒(没钱),至于吃喝嫖赌估计就家庭情况来看也很难实现,算是老牌儿的良民,幻想着“放牛、攒钱、生娃、让娃放牛、攒钱、生娃”如此循环的日子,一家其乐融融然后终老一生。

元代统治不仁,日子可能过得苦点儿,可放眼周遭,除了地主、富绅,谁不是这么生活的?能忍就忍吧!

这样的日子一直到至正四年,苦日子终于到头儿了,因为日子没法过了。


从底层到顶层的神话,曾经的讨饭僧终于实现了人生逆袭

元朝统治年间,黄河向南决口增多,多次夺淮入海,致使淮河流域水灾频繁

自朱重八出生后,其生活的淮河流域一直有断断续续的天灾人祸,老朱家并没有被幸运之神眷顾,朱重八的嫂子、侄子乃至大姐一家都相继过世,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至正四年一场前所未有的灾荒降临。

自开春起,先是大旱,接着就是蝗灾,进而瘟疫肆虐。如此三记重锤对老朱家打击尤为惨重: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朱五四因瘟疫去世;初九,大哥也因病不治身亡;不久,大侄子也夭亡;二十二日,朱重八的母亲陈氏病故。

半个月内朱重八痛失四位亲人,前一位亲人的头七还没到,后一位已经出殡了。更凄惨的是,老朱家根本没有土地去埋葬他们,切切实实的悲惨世界。

人死了终归要下葬,四月虽说未值盛夏,但尸身也不能一直放在家里。现在朱重八只剩下二哥了,走投无路之下兄弟俩幻想他们一直为之服务的地主刘德可以施舍一些土地来埋葬亲人。

刘德表示,你的父母的确帮我办了不少事情,我也看在眼里,对你家人的遭遇我也感到很同情,但是要土地,不行!

不知道刘德在二十年之后是怎么认识自己的这一举动的,可能会后悔地狂甩自己大嘴巴子吧?最后,还是以前曾帮过老朱家的地主刘继祖提供了一块土地,朱氏兄弟才得以埋葬亲人。

“你帮过的人不一定帮你,帮过你的人一定会再帮你”,此时需插一句,最后夺取天下的朱元璋也没有忘记朱重八时代所受的恩惠,洪武十一年颁了《追赠义惠侯刘继祖诰》,乡间地主摇身一变成为侯爵,要知道刘基也不过封了个诚意伯(伯爵)而已,自此刘继祖荫及子孙。

哀民生之多艰

死人的问题解决了,活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呢。大嫂带着小侄子回了娘家,兄弟俩可没娘家可回,周边亲戚想了一个遍也没有可投奔的,没办法,挨吧!

一边打零工一边度日,实在没辙的时候,有人给朱家二哥出一主意,实在不行就让朱重八奔庙里做和尚吧,考虑到朱重八年纪尚小,投身寺庙也许是条生路。

于是未成年的朱重八有了人生第一份职业——僧人

。尽管他在寺庙里没有享受到佛祖所说的众生平等,但起码有口饭吃,而且是自己辛辛苦苦乞讨来的,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四年。

老朱家的遭遇的确悲惨,然而在元代统治之下,像朱元璋一般凄惨的农民,又何止几家?

淮河流域在闹旱、蝗、瘟疫,北边就比较简单了,只是黄河决堤了,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历代的经验证明,黄河决堤绝无小事,经过朝堂上的一番争论之后,开始了修缮黄河河堤的工程,这一修,出岔子了。


从底层到顶层的神话,曾经的讨饭僧终于实现了人生逆袭

元代的运河沟通大都与黄、淮,黄河一旦泛滥,将严重影响大运河的航运

元顺帝应该是郁闷的,因为相对于其他元朝皇帝来讲自己算是勤政爱民的。淮河被灾,下令赈济;法治不完善,颁行《至正条格》;黄河决堤了,听从宰相脱脱的建议去修治,真是你还要我怎样,要怎样?拨了款你们就老老实实地修黄河过日子嘛,哪来那么多事?

正如喜来乐所说:“这就好比一个人饿了,想吃窝头,吃一个,不饱。连吃了八个还是个不饱,吃到第九个,饱了。你能说他就是吃第九个吃饱的吗?”

顺帝倒霉就倒霉在他就是那第九个窝头了,前几任皇帝太能造,惹得民怨沸腾。帝国内部的问题已然是积重难返,靠顺帝亲政后几年的努力实在是于事无补,尤其是朝堂上的顺帝还无法掌控底下的官员,政令出不出得了大都都很难说。

大灾后的大乱

在元末有这样一首元曲流传甚广:“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要说反抗暴元的统治其实一直都有,可是等修黄河挖出石人的时候,事情大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

早先流传有一条谶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黄河工地上这个石人的出现,刚好印证了这个谶谣,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聚众起义,由于宣传工作做的比较出色,四下云集响应,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爆发了!

一时间,彭莹玉于淮西、徐寿辉于湖北、李二于徐州先后举事响应,反元起义渐成燎原之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朱重八在做什么,他在撞钟。我们应该先恭喜朱重八先生,他已经成功从讨饭僧升为撞钟和尚了,说明元末就僧人这一职业来看其上升渠道还是有的,至于合理不合理就不好说了,如果红巾起义不爆发,也许出一个重八法师也不是没可能。

要说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话,那朱重八这些年的经历说明他是一个承大任者,而且,不是一般的大。

起义大势所在,寺庙也难幸免。至正十二年的某天,朱重八收到了同乡好友汤和的一封书信,几番权衡之下,朱重八听从老乡汤和的建议,投奔郭子兴,正式参加义军,从和尚跳槽成为了流氓无产者。

不得不说,个人的职业选择对人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以朱重八为例,做和尚时八年也只是从讨饭僧升为撞钟和尚,投身起义军之后,从九人长到元帅女婿再到总管,一路高升,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已经不是朱重八了,而是朱元璋,他改了名字。

璋,礼之六器“琮、圭、璋、璧、琥、璜”之一,结合他的姓,取“诛元之璋”意。

由于自身素质出众,在同样优秀的二十四个人(淮西二十四将)的辅助之下,靠着天才一般的走位,张家堡、横涧山、洪山寨,土匪也要,草寇也收,来者不拒,一时间也是声名在外,冯国用、冯国胜、邓愈、胡大海、李善长等先后来投,有人有才,已成气候。

其余各路义军也是风生水起,昔日元朝的版图之上,先后出现了多个名噪一时的势力,分别是:大宋军扛把子刘福通(韩林儿),天完国大当家的徐寿辉,江浙私盐总瓢把子张士诚,大汉政权管事儿的陈友谅,大夏政权大掌柜的明玉珍。

元末的时势造就了诸多的英雄,而朱元璋也是其中的一位。


从底层到顶层的神话,曾经的讨饭僧终于实现了人生逆袭

元末义军形势

朱元璋的崛起

在各个势力风起云涌的时候,朱元璋很尴尬。因为他的实力实在有限,满打满算也不过一个和州,还总是被元政府军追着打,虽然积极向正牌红巾军韩林儿靠拢,获封了副元帅,也只是在名义上有了归属感,于实质上并没有得到多少帮助。

朱元璋不是一个小富即安的人,何况他也不富。几万人坐镇一座小县城,有粮食吃那是义军,没粮食吃估计就变土匪了。

这时候战略决策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往哪打呢?朱元璋决定向江南发展,尤其是集庆(今南京),一来江南富庶,起码粮食够吃;二来集庆地势险要,适合建立根据地。方向定了问题也就来了,渡江的话得有船,朱元璋没有。


从底层到顶层的神话,曾经的讨饭僧终于实现了人生逆袭

元代的集庆路(今南京)

不过这也无妨,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战船没有就用渔船嘛,巧的是这时候有人来投奔,廖永安、俞通海率巢湖水师(名义上的)来投,刚打一哈欠就在旁边掉一枕头,朱元璋,你不成事谁成事?

整编、安排妥当后,至正十五年六月,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渡江,攻占采石,径取太平,大败元军,到达集庆城下。集庆这可是大城市,而不是像铁岭那样属于比较大的城市,城防坚固,粮食充裕。靠渔船武装起来的朱元璋委实不好啃这块带肉大骨头。

从八月开始第一次进攻,一直到第二年才攻克,期间都元帅郭天叙和另一位副都元帅张天祐战死,朱元璋递补上位都元帅。

这一战赚大发了,非但有了比较硬气的根据地,还摆脱了两个影响发挥的猪队友。而这期间由于起义军实在太多,元军能抽调出来的兵力实在有限,朱元璋就这样捡了一个大便宜,随即改集庆路为应天府

名义上的领导小明王韩林儿也大为满意,提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朱元璋先生开始了对江南行省的经营。

小富即安?“我全都要!”

现在有地盘了,战略决策又一次提上了日程,往下怎么发展呢?

周边环境似乎并不友好,西有徐寿辉,东南是张士诚,东边和南边还在元朝统治下,只有北面是友军刘福通,但是他面临着更强大的压力,那就是元朝正规军主力。

这一时候,一个叫朱升的人为朱元璋提供一个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策略也为朱元璋所采纳。

高,实在是高!筑墙则可固守,积粮则可备荒,缓称王则可以避免被元政府追着打,简单归纳就是“猥琐发育,别浪”。

朱元璋从这个建议里获益匪浅,当韩林儿的大宋国、徐寿辉的天完国和张士诚的大周国先后被元政府军按在地上蹂躏的时候,朱元璋由于只是受命于韩林儿,其本身倒没有成为被针对的重点,因此也得以在夹缝中生存壮大。


从底层到顶层的神话,曾经的讨饭僧终于实现了人生逆袭

张士诚像

造反这个活儿风险是比较大的,毕竟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搞不好就丢了。担惊受怕的久了有些人就动摇了,比如方国珍,比如张士诚。

有人说张士诚投降元朝是伪降,这似乎有点当了婊子还立着牌坊的意思。关于气节的问题先放一边,朱元璋取了应天立足之后,和张士诚的冲突就不可避免,而事实上张士诚也确实很重视这位义军阵营的哥们儿,三天两头地过来打几架。

朱元璋应该是很郁闷的,咱俩一个穷和尚一个盐贩子打个什么劲,那边元朝还几十万武装势力呢,不过张士诚似乎很清楚谁对他威胁更大。

第一次冲突

朱元璋很清楚西边的徐寿辉部才是最要命的。

天完国内名义上大当家的是徐寿辉,但实际权力已经逐步被部将陈友谅攫取,徐寿辉实质上被架空了,草莽之士揭竿而起容易,运筹帷幄搞权谋的时候未必好使,徐寿辉就是吃了这个亏。


从底层到顶层的神话,曾经的讨饭僧终于实现了人生逆袭

朱元璋与张士诚、陈友谅交战形势

前面说过,朱元璋不是一个小富即安的主,夺取应天之后就开始积极扩张地盘。攻镇江、围常州、下扬州,不断巩固应天阵地外围。

北面的友军刘福通部也没闲着,至正十八年五月,刘福通破汴梁,进逼山东、山西、陕西,中原地区大乱。

朱元璋趁势继续在长江以南扩张势力,招纳人才,到至正二十年的时候,朱元璋已然和张士诚、陈友谅在江淮一带鼎足而立了,也许,天下就掌握在这三个人手里,就看谁能笑到最后了。

僵局是陈友谅打破的。这是一位经历和朱元璋极其相似的枭雄,都是从底层摸爬滚打,在九死一生中跻身高位,区别无非是朱元璋是农家子而陈友谅是渔家子而已。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胁迫天完国皇帝徐寿辉进攻朱元璋,朱元璋也列陈友谅为头号强敌,更惨的是陈友谅同张士诚结成了统一战线,一起针对朱元璋,这就比较棘手了。

尽管此时同陈友谅、张士诚相比朱元璋处于劣势,但朱元璋秉承着“人生短暂,不服就干”的精神,积极备战。

朱元璋晚年道出了对陈、张二人的评价,“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在这个判断基础上,朱元璋先在龙湾大破陈友谅的水军,陈友谅败阵之后,张士诚也就势收手,三方第一次冲突以朱元璋大胜而告终。

朱元璋的逆袭

朱元璋知道陈友谅是不会服气的,毕竟其主力还在,而且很强。渔夫天子同和尚主公谁也不服谁,自至正二十年起连续三年双方在长江下游互相攻伐,也都互有胜负,但都算不上大规模。

小打小闹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加剧问题,终于陈友谅蓄力差不多了,该放个大招儿了。于是趁朱元璋北援刘福通的时候出兵,号称六十万大军,乘巨舟顺长江而下,直趋应天

朱元璋与之在鄱阳湖大战,不知朱元璋是否有幸先读过《三国演义》,但他的得胜确实与孙刘联军如出一辙,都是借火攻破连环阵,这下陈友谅傻眼了。


从底层到顶层的神话,曾经的讨饭僧终于实现了人生逆袭

朱元璋的部下点燃草船,驶入陈友谅的战船中

鄱阳湖一战,陈友谅的多年经营毁之一炬,自己也身中流矢而亡。残部退守武昌之后,也在第二年被朱元璋攻陷,大汉政权覆亡。能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唯一竞争对手不在了,天下谁属已经很明朗了。

至正二十四年春,朱元璋自立为吴王。

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盯准了张士诚,从淮东、泰州一直打到徐州、宿州,朱元璋一路高歌猛进,在湖州、杭州都失陷后,张士诚仍坚守平江(苏州)孤城,直到第二年城破被俘,张士诚自缢,此前明玉珍也已病故,自此再没有人可以威胁朱元璋的霸业了。

在反元义军进行淘汰赛的时候,元朝方面也没闲着,他们在内斗。是的,你没看错,在燎原的情况下还不忘争权夺势,如此还不灭亡才见了鬼。

在朱元璋建立宗庙、祭祀、分封诸臣之后,开始北伐。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师25万北伐,一路克复中原;南面汤和等取福建,浙东,自此基本占有全国。顺路提一句,朱元璋的北伐是封建历史上惟一一次由南到北统一的中国


从底层到顶层的神话,曾经的讨饭僧终于实现了人生逆袭

徐达北伐

从至正十二年开始,经过十五年的南征北讨,曾经的讨饭僧终于实现了人生逆袭,于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定国号为明,建元洪武,史称洪武大帝,明王朝也成为中国最后一个由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