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道教中"成仙"的方法不止一种

原来道教中

前日我读文章,偶见一段文提到“仙学”及仙学的倡导者陈樱宁先生,这是我信仰道教以来第一次听说的道教里的”仙学“流派,因为现在道教中是以”内丹学“为主流,于是在好奇心和求学心的驱使下,上网查寻了”仙学“由来和陈樱宁先生的生平。

陈樱宁先生生于1880年,仙逝于1969年,终年89岁,年幼体弱,刚及青年时患绝症”童子痨“,”童子痨“是一种儿童疾病,中医指儿童所患的肺结核病,也指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虚弱症。陈先生为求自保,研习了中医学的名著《皇帝内经》、《伤寒论》等,并身体力行,结果身体慢慢好转起来,于是增强了先生探索中医,道教的决心。29岁时开始遍访道教名山,学些、探索道教之术,民国2年又研读明刊《道藏》5300 余卷及续刊180 卷,写成《四库全书不识道家学术之全体》文稿,时隔三年又重新修订《道藏书目分类》为《道藏分类目录提要并索引》,随后的第二年,主编《仙学月刊》,继续对道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民国34 年,撰写完成《静功心成》文稿。1956 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历任秘书长、副会长、会长等职。

由陈樱宁先先生生平可见两点:

一、先生是道教学科中中医学科的受益者。

(这里简单提一下,道教里有些道士是偏重于研究中医的,不少道士都是能抓药治病的。但这里不谈论在时间的长河中,是中医从道教里分离出来独成一科,还是道教吸收了中医理论,成为道教中的一门学科,因为这个问题足可以另写一篇文章了,也和本文主旨无关。)

二、先生因自身受益,加强了对道教、中医的信心,进阶为对道教的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仙学“说。

此两点足可说明,陈樱宁先生不仅是实践派,也是一名道教学者。但这段小文中提到,先生想把”仙学“脱离道教,自成一家。姑且不论,这是先生在生时的本意,还是”仙学“的追随者在先生的著作中揣摩出来的”意思“,就我看来,仙学是无法脱离道教的:

首先:道教的最终追求就是成仙,而且是超于天地而存在的“仙”,也就是“道”。仙学更像是道教中的长生学,但也所有不同,长生是指人一直不死而活在世上,但仙学中认为身体不易保存,故要修炼阳神,使阳神长期存在。但“阳神”一说,又是来源于道教的“丹道学”中,“丹道学”中以出阳神为最终目的,认为阳神可超于天地而存在--“天地可坏,阳神不坏”。可见,仙学的一些观点是来源道教中的其他学说。

而“仙学”和“丹道学”不同一点是:"仙学"认为身体不易保存,故要修炼阳神,摆脱身体的束缚。而“丹道学”认为,身体虽然不易保存,但修炼“姓”(指精神)和“命”(指物质),阳神出现时,便可“肉身成圣”、“肉身飞升”。但无论如何,”仙学“的最终目的是”成仙“,这与道教的追求的一致的,只凭这一点,”仙学“就无法脱离道教而独立

再者,道教和”仙学“的理论都来自”道“,而”道“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则是一套哲学理论,”仙学“则与”丹道学“一样,是这套理论下的方法。

所以,我觉得”仙学“无法脱离出道教体系,但可以作为道教中的分支流派而存在,帮助更多的人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不知道读者大大们怎么看,我们评论里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