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对比探讨清军陆战节节败退的原因,寻求甲午陆战带来的新启示

文|图史

溯源: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长久以来,学术研究的重心和人们的认识都集中在海战方面,尤其是大东沟威海卫两个主要战场。作为战争导火索的朝鲜(并扩展到辽东)的陆上战场却往往被人忽略。固然,海战战局更便于进行中日对比,暴露清军主要问题,但陆战作为同样重要的战线也不应被忽视

本文,我将简述战争概况,并通过中日对比探讨清军陆战节节败退的原因,寻求甲午陆战带来的新启示,盼君受益,与君共勉!

中日对比探讨清军陆战节节败退的原因,寻求甲午陆战带来的新启示

甲午战争的导火索——东学党起义

朝鲜危机爆发之初,清军就向朝鲜派遣南北两路军队,8月9日北路1.3万多人集结完成,日军8月14日才决定大规模投入兵力,清军占得一定先机

激战三阶段

双方第一阶段主战场在朝鲜平壤,9月15日日军兵分三路进攻平壤。西南方守将马玉昆卫汝贵分别在大同江东岸城西南击退日军。驻守玄武门的左宝贵战死,玄武门失守,清军统帅叶志超慌忙下令

撤退,清军大败,死伤两千余人,被俘700多人,六日内撤退五百余里。

陆战第二阶段为1894年9月至1895年2月,在辽东半岛进行。清军主力为淮军,日军3万人仔细侦查后,于10月24日在鸭绿江安平河口渡江成功,虎山九连城两座重镇相继失守。11月底日军攻陷辽东阿布难道大部分地区,包括清王朝"龙兴之地"辽阳。

陆战第三阶段于1895年2至四月,在辽南—山海关外一带爆发。清王朝起用了战斗力更强的湘军,但日军佯攻辽阳奏效,趁清军救援辽阳之机,于3月初在交通枢纽牛庄处围歼湘军主力,之后清军又在田庄台惨败,不久被迫求和

中日对比探讨清军陆战节节败退的原因,寻求甲午陆战带来的新启示

甲午战争形势图

事与愿违:从总体局势来看,清军早期握有迅速整备和军力两大优势,又坐拥平壤城和旅顺—九连城防线,却节节败退。

清军的败因在于多个方面

首先,清军兵员则整体素质明显劣势。洋务运动由于其"中体西用"学说,必然制约向西方学习军事制度和战略方面的研究。清军组织结构简单,仍然沿用镇压农民起义时的"以主待客""以静制动"等老战术。清军仓促准备战斗,许多清军既无经验又训练不足,往往将领一声令下就猛冲,完全不利用地形防御,从不用跪射、卧射等射击姿势,一律站着射击,开炮前还要先摇动大旗,值得讽刺的是

许多将领甚至认为新式装备繁杂弃而不练

其然

日军则建立了工兵与辎重兵部队,且经历倒幕战争和西南战争,不仅基本肃清迷信旧战斗方式的武士势力,还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能够适应近代战场的军队。

这样两支部队相遇,清军溃败似乎成为必然,此乃不争之实!

中日对比探讨清军陆战节节败退的原因,寻求甲午陆战带来的新启示

甲午战争中的清军

在将领方面

正本溯源清王朝:不重军事学说,缺乏军事人才(尤其是陆军人才,水军尚有邓世昌、刘步蟾等军事素养较高的将领),基本靠讨平农民起义培养陆军将领。甲午战前,这样培养出的优秀(相较之下)的将领左宗棠、曾国藩等人已经离世,清军将领能力可想而知。当时国内已有人指出:"今日海陆各军,用器尚新,而将领无西学,此忧方大。"即使依靠少数优秀将领,清军能在少数战场取得胜利;但统帅战略失误则决定了清军的整体败局。同样是上述作战进程。

宣武门失守后,日军由于另外两线受挫,死伤近700人,远多于清军,弹药粮食耗尽,又冒雨进攻,清军取胜有望。但统帅叶志超惊恐万分,无视战局直接下令撤军,将胜利变成大败。

中日对比探讨清军陆战节节败退的原因,寻求甲午陆战带来的新启示

甲午战争中的抗日名将——马玉昆

战争形势方面

一方面由于清军错失了拒敌于平壤的契机,在同时期大东沟海战清军海上失利后,北洋海军避而不出,黄海被日军控制,清军在辽东沿海的战斗腹背受敌。日军攻击旅顺时清军就处于被海陆合围的状态。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清军更是整个陆军战斗受到威胁;另一方面清军始终抱有大国和轻夷心理,不仅麻痹轻敌,还在整场战役中始终保持守势,仅进行小规模反击,延误进攻时机,给予日军不断增兵的机会

情报优势方面

此外,日军真正能取胜的另一条原因则在于战场之外,那就是日军的情报优势。

必须指出,清军在情报方面准备十分不足,未予以足够重视。

袁世凯驻守朝鲜时飞扬跋扈,引起朝鲜的反感,但清廷未予以足够重视,结果朝鲜亲日派发展壮大,与清王朝日益离心离德。在战争前夕,许多大员只看到1890年日本国内爆发的经济危机,认为日本被削弱,很难达成出兵共识,殊不知日本正借机重整军备以外战转嫁经济危机;中国史书也少见对日军部署的记载。

在战场上,日军不仅握有情报优势,更具有将其转化为现实战略的能力。如清军退守鸭绿江时,日军军团长山县有朋详细勘察后选择从虎山—九连城薄弱一带突破清军防线;又找到清军尚未布防的河段,抓住时机一举渡河成功。战争后期,日军佯攻辽阳,光绪帝中计派大军救援辽阳,而日军趁机在牛庄围歼清军。通过"知己知彼

"优势的实际运用,日军频繁抓住战机,而清军则连遭失败。

独评:

综上所述,军队和将领的素质、陆海军的战争形势、双方对情报掌握能力的不同影响了甲午陆战的结局。尽管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120余年,我们也身担维护和平的重任,但其中所展现的一些客观事实,对于今天的军事乃至社会建设仍有着现实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