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復工漲價,後疫情時代餐飲行業何去何從?

自1月新冠疫情對全國影響的擴大,我國餐飲業逐步受到打擊,根據恆大研究院數據,僅在春節7天內,疫情已對餐飲行業零售額造成了5000億元左右的損失。

而原本在春節期間策劃了聯動優惠活動的海底撈,也自1月26日,關閉全國門店;到2月15日才恢復部分門店外送服務。而4月6日登上熱搜的#海底撈復工後漲價#,讓更多的人意識到身為餐飲大頭海底撈,在挽救疫情對自身的打擊上已有所行動了。

1、海底撈漲價話題傳播分析

3月12日起,海底撈全國各門店逐漸恢復堂食,前往用餐的網友們陸續在網絡上發聲,表示海底撈菜品價格有所上漲;零碎的網絡聲音隨著時間堆積,逐漸匯聚成型,引起了新聞媒體的關注。

4月3日,@澎湃新聞於21:33首發“海底撈回應漲價”相關博文,報道稱:其記者從海底撈公共關係部方面獲悉,受疫情和成本上漲因素的影響,海底撈確實調整了部分菜品價格,整體價格上漲幅度控制在6%。

這條博文使事件首次獲得了大批量的關注,影響人次達2200萬以上,但其傳播密度仍較稀疏,話題傳達度低。

海底撈復工漲價,後疫情時代餐飲行業何去何從?

4月6日,@頭條新聞於12:25帶#海底撈復工後漲價約6%#話題,再次發佈了相關消息。博主以高於@澎湃新聞近四倍的粉絲量,讓該博文得到迅速且廣泛的傳播,並且該博文具備高直達度,網友在一級傳播下的直接參與,讓話題詞條當天就登上微博熱搜榜單。

海底撈復工漲價,後疫情時代餐飲行業何去何從?

就成本上漲的原因,海底撈方面稱,目前海底撈各家門店復業桌數、接待顧客數量均有所限制,員工也無法滿員工作,人力成本加上部分食材成本上漲,公司決定調整門店部分菜品的價格。

2、網友對海底撈漲價態度

從博文類型來看,話題的原帖發佈佔比不高,多限於新聞資訊類大V;但高佔比的轉帖與評論展現出作為第一被影響人的網友們,對切身的餐飲價格話題發言及討論較多,具有讓餐飲經營者聽到自己聲音的較強意願。

海底撈復工漲價,後疫情時代餐飲行業何去何從?

民以食為天,特別是對因疫情“久困”在家,網友們對火鍋、奶茶、烤肉等外食垂涎已久,“火鍋頭牌”之一的海底撈漲價,無疑是戳到他們的敏感點了。

從海底撈漲價話題下的網絡情緒來看,有51%持正面態度的網友表示,能理解海底撈的漲價,防疫和供應鏈造成的漲價是合理的,而且更高的防疫成本代表著更高的用餐安全;並且6%的漲幅也在合理範圍,連家門口的麵館都漲價了,海底撈怎麼就不可以?

另有部分網友表示難以接受海底撈漲價,疫情期間消費者的經濟來源都不如以前穩定了,消費價格卻還在上漲,比起報復性消費自己更多的是傾向報復性存款,不能讓消費者為商店的疫情損失買單。海底撈漲價了,出於考慮消費能力的考慮,自己可能就轉戰其他火鍋店了。

也有不少的網友保持著:“漲不漲價是對方的權力,去不去吃是自己的權力”的“佛系”態度,只是期望因疫情而漲的價,之後能夠調回來。

而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此表示,在消費端,漲價對消費者有一定情感因素的影響。但對於消費能力來說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海底撈的粉絲、重度消費人群是中等偏上的消費人群,所以漲6%其實對於這些消費群體來說是可以忽略不計的。而對企業來說,利潤將會有所提升。

海底撈復工漲價,後疫情時代餐飲行業何去何從?

3、後疫情時代下的另一種自救

在海底撈以漲價引發爭議的同日,麥當勞舉行了會員日活動——半價購買金桶,麥當勞當天銷量大增,小程序超載崩潰,麥當勞店面出現了排長隊的現象,部分因店鋪供應能力不足,而只能向未及時獲得活動商品的顧客提供隔日兌換的實體券;#麥當勞小程序崩了#詞條也登上了話題熱搜榜。

麥當勞的這次活動雖因過於火爆而超出了其運營能力,但在市場效果上收穫的多是正面的影響。話題下,多是購得半價金桶的網友美滋滋的曬出照片,表白麥當勞,小程序崩潰的話題負面性反倒被忽略了。

海底撈復工漲價,後疫情時代餐飲行業何去何從?

同樣,更多的店鋪在復工後,為在特殊時期保生存,選擇推出打折、送券、滿減等促銷活動,吸引客流,期望以薄利多銷的方式為自己回血。除了部分非連鎖店鋪的促銷外,如喜茶、華萊士、星巴克等大品牌也參與了支付寶城市生活周的消費券活動。

不少企業像麥當勞一般行使薄利多銷策略而獲得成功,在贏得消費者青睞的同時,還保持了良好的運營,但這種自救方法也不能被說是萬全的。

4、自救方向如何抉擇

直接的漲價能帶來最直接的收入增長,但難免令品牌擔心會造成客流量、好感度的下降。薄利多銷的優惠活動能帶來更大的銷售量,這也是顧客所喜聞樂見的,但對於店鋪經營上,此種迂迴的回血方式也可能帶來不確定的風險。

北京龍人居水煮三峽魚連鎖酒樓總經理黃曉表示,餐企漲價是經過嚴謹計算的,提前對漲價以後的客流量以及流水進行預估。“敢漲價的餐企一定是有一定品牌力的企業。目前開設堂食之後,餐企就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局面,一種是品類的頭部品牌,堂食能夠迅速恢復40%-50%左右;另一種是馬路邊的飯館、非連鎖餐企,恢復起來就比較困難。”

餐飲連鎖諮詢顧問王冬明也表示,餐飲企業不應該放鬆警惕,盲目地促銷打折可能短時間為刺激消費起到一定作用,但餐飲的門店倒閉數不會隨著疫情結束而變少,餐企能活到6月,才是真正勝利。

海底撈憑藉自身的品牌力與綜合實力的優勢,獲得了自身的漲價話語權。海底撈的經營狀況在當下市場上仍處於優勢地位,即使在復工漲價的情況下,依舊擁有充足的客源,存在需要排隊等號的情況。且雖然海底撈已具有外帶、外送這些銷售業務,但火鍋仍是更適合堂食的餐飲產品,故在要限制店鋪接待量與消殺防疫成本提高的條件下,漲價確實是適合它的自救方式。但對於目前網絡輿論上出現的質疑聲音,更是需要海底撈以實際行動,展現對顧客的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的承擔來獲取理解了。

而部分餐飲店鋪因自身抗風險能力不足、市場佔比不穩定,是難以像海底撈一樣把握自身定價權的,故適合推出各項折扣活動,以另一種方式謀求出路;但對於優惠的力度的把握是需要仔細斟酌的,若折扣力度不符大環境下的產品定位,難以達到效果,若一味追求薄利多銷,也會面臨因未對疫情成本上升、流動資金合理把握而遭受重擊。再如麥當勞、喜茶等外帶需求較大的企業,優惠活動自然也是適合它們的一劑良方。

以“海底撈”、“麥當勞”各自為代表的兩種自救性銷售策略,均是受疫情打擊後的餐飲行業,結合自身運營現狀與品牌定位後,為增加銷售利潤、實現回血所做的自救。然而餐飲企業對策略的選擇是需要結合自身品牌與現實經營狀況綜合考量的,雖然網友們對兩種策略的反應大相徑庭,但在情況特殊的後疫情時代,難以即刻判定哪種決策更成功,還需要後續市場給它們做出準確回答。

但不論選擇哪方方向,餐飲業不能忽視的是,在謀求自救的同時,也切不可放鬆對疫情風險的警惕,需時刻做好防疫工作,而安全的就餐環境正體現著對商家對顧客與社會的責任心,這不也正是市場和大眾所期求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