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平定江南之後,繼續向西南進軍。
此時西南地區由一支抗清的隊伍,使清軍非常的頭疼,就是李定國率領的明軍。
在清朝攻打四川時候,張獻忠率領大西軍抵抗,雖然張獻忠經營農民軍幾十年,但是此時清軍是攻無不克,戰鬥力非常強大,因此大西軍很快被清軍擊敗,張獻忠也在一次戰爭中陣亡。
李定國原本是農民起義軍張獻忠的部下,在張獻忠遇害之後,李定國與孫可望等人,決定聯合明軍,率領大西軍參與的部隊,加入了明朝。
共同抗擊清朝,掀起了轟轟烈烈西南抗清運動。
筆者認為,雖然李定國與明朝是敵人,但是當清朝侵佔中原與江南之後,漢民族政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李定國等人決定放棄前嫌,與明朝聯合,體現了李定國的強烈愛國情懷,也體現了他的大局觀,誠然李定國是中華好男兒。
此時,明朝很多將領,例如左良玉等人紛紛投降清朝,而李定國選擇與清朝奮戰到底,這展現了他不服輸的民族氣節。
此時明朝已經完全偏安一隅,中原等廣大土地,已經被清軍佔領。清軍首先採取招降的策略,當然被李定國斷然拒絕。
李定國湖南、廣西以及四川南部地區,多次擊敗清軍,這使得清軍南侵以來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重創,因為,李定國不僅非常忠誠,而且軍事能力同樣是出類拔萃的。
要知道明朝幾十年與清軍對抗,很少有勝利。
兩厥名王,威鎮西南
雖然,清軍多次被李定國擊敗,但是畢竟人家有心理優勢,因為清軍取得了太多的勝利。
孔有德率領清軍向西南進攻,李定國選擇暫且撤退戰術,以麻痺清軍。
孔有德不知道這是計策,因此盲目的追擊,並佔領了桂林。
當孔有德欣賞美好的桂林上水的時候,李定國已經悄無聲息的將孔有德團團圍住,孔有德意識到危險時候,為時已晚。
李定國看到了戰機,命令士兵四面出擊,驕傲的孔有德陷入四面楚歌與八面埋伏的境地。
最終孔有德自殺,清軍全軍覆沒,損失四萬多人,這也是清軍向西南進軍以來損失最大的一次。
筆者認為,李定國之所以能夠率領大軍取得了桂林之戰勝利。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麻痺敵人,清軍在長期戰爭中,已經形成了屢戰屢勝的固態的心理優勢,當李定國選擇戰略撤退的時候,清軍還認為明軍是畏懼自己,因此不顧一切的選擇盲目的追擊,結果陷入了李定國早已經設計的天羅地網中;
二是李定國能夠鼓舞士氣,在明史之中,記載李定國能夠與自己士兵同甘共苦,因此士兵都願意為他賣命,這樣的部隊才具有戰鬥力。
聯想起明朝將領驕橫,對士兵非常的苛刻,如果明朝的將領能夠如同李定國一樣對待自己的士兵,那麼也不會落到屢戰屢敗的境地,畢竟在武器上,明軍佔據優勢。
三是李定國的出色的戰術,他知道如果與孔有德直接對抗即使獲得了勝利,損失也是非常的慘重的,因為李定國決定採用誘敵深入的偵測,藉助於清朝的將領目中無人,然後再團團包圍清軍,最後完成了全殲對手。
孔有德殞命沙場之後,使得清朝非常的震驚。
全軍覆沒,在清朝歷史上還是首次。
清朝不甘心失敗,由親王愛新覺羅尼堪親自率領3萬八旗軍進攻西南,要知道在東北地區,清軍往往死傷幾十人,就殲滅明軍數千人,戰鬥力非常強大,而八旗軍就是清朝起家的本錢。
當然尼堪此次出征,目的就是一舉殲滅李定國的明軍。
但是,李定國並不是無能的明軍將領。尼堪來到衡陽,擊敗了李定國的前鋒部隊,李定國選擇撤退。
雖然有孔有德前車之鑑,但是尼堪還是自大的認為,明朝根本就是不堪一擊。
結果尼堪有被李定國誘敵深入了,尼堪以及3萬八旗軍被全殲,這使得清朝朝野大驚,清朝自從起兵以來,從來沒有遭遇到如此的慘敗。
筆者認為,李定國之所以能夠打敗表面上不可戰勝八旗軍的原因,一是由於士兵作戰勇敢,使得八旗軍遭遇前所未有的抵抗,意志崩潰。
二是李定國指揮有方,使得清軍中計;三是廣大的明軍愛國的情懷,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
李定國兩厥名王,使得清軍膽寒,也暫時的消除了清軍對西南的威脅。
孤立無援,迴天無力
在取得桂林、衡陽大捷之後,李定國原本想要與鄭成功共同攻擊南京,但是此時鄭成功將重點放在了臺灣上,因此這個策略以失敗而告終。李定國率領自己士兵,從廣西出發,一路東進,相繼攻佔了兩廣多個城鎮。
但是在攻打廣東時候,陷入了清軍30萬大軍的包圍,李定國率領大軍擊斃敵人數萬,自己傷亡也非常巨大。
清軍援軍不斷的支援廣州,而此時明軍發生了內訌,李定國只好選擇撤退,在東征過程中,李定國的明軍損失大半,自此失去了清軍抗衡的能力。
筆者認為,雖然李定國是非常出色的將領,能夠斬殺清軍多名大將。
但是此時全國大部分地區已經被清軍所佔領,而李定國率領的明軍,力量畢竟弱小,雖然李定國具有收復中原的強烈願望,但是在現實目前,李定國仍然不得不面臨著迴天乏力的局面。
李定國看著遍地犧牲的明軍,淚水止不住往下流,自己雖然復出一切,但是也難以改變戰爭結局。
廣州之戰失敗後,李定國向廣州城瞥了最後一眼,似乎要告訴世人,自己還要打回來,但是從此之後他再也沒有踏上這片土地。
血戰磨盤,英雄作古
在東征失敗之後,李定國率領的明軍僅僅有萬餘人,而此時明軍源源不斷的增援,在敵我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李定國不得不一再選擇撤退。
吳三桂等人率領清軍數十萬人,進攻雲南。此時李定國再次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試圖全殲吳三桂一軍,但是被叛徒出賣。
埋伏被清軍發現,在關鍵時刻,李定國決定與清軍精銳決戰,明軍只有4000多人,而清軍達到30000多人,儘管雙方實力差距是非常大的,但是李定國指揮明軍與敵人硬抗。
在磨盤山中,雙方進行了一上午的廝殺,戰場終於安靜下來,雙方死傷都是非常慘重。因為敵強我弱,所以李定國不得不率領明軍撤出戰場。
對於勝利的清軍來講,沒有一絲一毫的喜悅。在這場戰爭中,明軍陣亡4000人,其中有2000人被清軍炮擊殺傷,即使炮擊使得明軍傷亡三分之一,但是明軍依舊給予清軍帶來了1萬人殺傷。
雖然清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參加本場戰役的主將卻受到懲罰,原因就是士兵傷亡太大。
這是李定國的最後一戰,也是明朝抗擊清朝的最後一戰。
後來李定國在得知明朝皇帝被吳三桂害死之後,吐血而亡,在死後告訴自己部下,寧願餓死在荒野,也絕不投降清朝。
筆者認為,李定國率領殘部,與強大的清軍戰爭了十年,殲滅清軍數十萬,擊斃清軍將領幾百名。
雖然沒有完成復興大明的重任,但是李定國出色的指揮藝術,卻給清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創,使得敵人膽寒。
李定國是偉大的民族英雄,代表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服的抗爭精神,激勵著後代為抗擊侵略者的決心。
李定國雖然英年早逝,但是他偉大的品質被人民讚美。
1 張廷玉《明史》
2 連環畫《民族英雄李定國》
閱讀更多 歷史是個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