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宏编《永乐大典》辑佚记

《永乐大典》与文津阁《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和《赵城金藏》合称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这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旷世宏编,“合古今而集大成”,规模远超前代所有类书,实为典册渊薮、佚书宝库。诸多佚文秘笈、典章制度赖其得以流传后世,造福学人。

旷世宏编《永乐大典》辑佚记

“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及释道欠精核,久阅沧桑惜弗全。”令人痛心的是,这部成书于明永乐之初的大典正本至今仍下落不明,而重录于嘉靖之末的副本也是星散飘零,百存一二。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翰林院庶吉士解缙上书,指出太祖平时喜读的《说苑》《韵府群玉》等杂书在内容与编纂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病,愿集志士儒英重新编写一部“上泝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根实精明,随事类别”的新类书以便检阅。太祖称赞其才,但后因解缙恃才傲物等故,修书之事未能启动。洪武三年,太祖又命侍读唐愚士等人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同年闰五月,太祖驾崩,修纂之事随即搁浅。

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意图以文治笼络人心,消弥“靖难之变”后朝野上下的不平之气,下诏解缙等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集合“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编成书。解缙奉谕召集百余人,次年进呈。成祖览后,赐名《文献大成》,但认为“尚多未备”。

旷世宏编《永乐大典》辑佚记

永乐三年,成祖复令姚广孝等重修,延揽四方文儒宿学达两千余人。永乐五年,姚广孝进呈《永乐大典表》,成祖审阅后甚为满意,并亲自撰序,正式定名《永乐大典》。永乐六年冬,全书告成,计22877卷,目录与凡例60卷,分装11095册,共约37亿字。

《永乐大典》内容包罗万象,修纂人员汇集各方才杰。“天下文组之英,济济乎咸集京师”,上至在朝官吏,下至民间布衣,各司其职,尽显其长,正所谓“词林排次俾分任,纶阁铅黄更总研”。《永乐大典》修纂机构的最高负责人为监修,其下分工严工密且细致。虽然参与人员众多,但整个组织庞大而不冗杂,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旷世宏编《永乐大典》辑佚记

嘉靖帝非常喜爱《永乐大典》,案头常置一二帙,以备随吋翻阅。嘉靖三十六年(1557),紫禁城大火,奉天门和三大殿被烧毁,嘉靖帝担心殃及附近文楼贮藏的大典,一夜之中传谕三四次下令搬迁,使其幸免于火海。为防止不测,他着意重录一部大典。嘉靖四十一年秋,正式任命高拱、瞿景淳负责校理缮写《永乐大典》副本。重录工作直到嘉靖去世次年,即隆庆元年(1567)才大功告成,共耗时五年。重录本与永乐正本在内容和外观上几无二致。

旷世宏编《永乐大典》辑佚记

重录之后,正本和副本存放地变迁如图

《永乐大典》与一般类书不同,它以韵为纲,以字隶事,每一单字下分类汇集与该字有关的各种资料,把以韵排序与按类部次相结合,并在一些事项下面附有总论,每一事目有一个标题。

《永乐大典》在检索字的下面首先注明该字在《洪武正韵》中的音韵和最早的出处、训释,还要标明篆、隶、行、草、楷等各种书体和异体字,内容十分丰富。裁选的典籍或文章一般列在辞目下面。但根据具体情况,有些也列在标目字的下面。

附:《洪武正韵》是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由乐韶凤、宋濂等11人奉诏编成的一部官方韵书,共16卷。该书沿袭传统韵书体例编制,初计有76韵部,后经校补成韵部。《洪武正韵》以当时的共同语为基础,对明初读书音作出了规范,以存雅求正为编纂目的,记录了自隋唐至明初变化的读书音的现状,是明初的重要韵书。

旷世宏编《永乐大典》辑佚记

《永乐大典》根据文献中的语词来确定条目,把各种典籍中凡出现过这个条目的记载,甚至整部书籍全都抄录下来,并点明采自什么文章、书籍,是何人撰写的,让人明晰出处,可以查考。

《永乐大典》汇集上至先秦,下讫明永乐年间的图书七八千种,其《凡例》有云:“是书之作,上自古初,下及近代,经史子集,与凡道释、医卜、杂家之书,靡不收采……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以至奇闻异见,谀词逸事,悉皆随字收载。”可见其蒐辑资料之宏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所纳典籍基本保持了书籍的原始内容,极具版本价值,且多后世佚文秘典,对保存佚书有独一无二之功,因此又有“佚书渊薮”之称。

《永乐大典》所收尤多宋元及明初之书,有关宋元史料极为丰富,清人法式善说:“苟欲考宋元两朝制度文章,盖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者焉。”特别是所收宋元方志,约略有数百种之多,实如一座蕴藏丰富的矿山宝藏。

《永乐大典》开本宏大,单册高503厘米、宽30厘米,颇具皇家版风范,每册约50叶,大多二卷一册,也有一卷一册或三卷一册式的。板框高约35厘米、宽25厘米,四周双边,大红口,红鱼之尾,朱丝栏,皆系手绘。

《永乐大典》采用“包背装”,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外用黄绢连脑包过,格外庄重。装裱后在书皮左上方贴长条黄绢镶蓝边书签,题“永乐大典xxx卷”,右上方贴一小方块黄绢边签,题书目及本册次第。

旷世宏编《永乐大典》辑佚记

《永乐大典》使用的是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纸张厚度约012毫米,俗称为自棉纸。这种纸在嘉靖前后上百年生产量很大,纸质莹白柔韧,“茧素灿如雪”,是书写的极佳用纸,堪与南唐文房三室之一的“澄心堂纸”相媲美。孔子六十九代孙、清经学家孔广森曾云:“比澄心于宋纸,殊镜面于吴笺。”清内阁学士翁方纲亦有诗曰:“澄心堂纸欧阳诗,此纸年数倍过之。”极尽溢美之辞。

旷世宏编《永乐大典》辑佚记

《永乐大典》全书约37亿字,正文内容通行的规则是用一行大字墨书辞目,用双行小字朱笔记载作者和书名,墨笔记载书中的篇写名和内容,断句及标声符号用红色小圆戳铃印。除标题首字用多种篆、隶、草体书写外,正文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楷书“台阁体”(清代称“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

由于明清时期对科举试卷文字要求行字整齐,乌黑端正,大小一致,因此年轻的生员和经过科考任命的馆阁、翰林院官员们都擅长书写这种规矩字。所谓“院体细楷沙画锥”,整部大典字体端正整齐,又不乏洒脱精神,实为写本精品。

颇值一提的是,《永乐大典》誊写均用徵墨,以黄山松烟加多种成,不干不酥,湿润有光,古香古色。朱墨则以朱砂矿物,经久不褪颜色,粲然悦目,便于阅读。

旷世宏编《永乐大典》辑佚记

《永乐大典》插图的式样和种类非常多,包括人物故事、博古器插物以及宫室建筑、园艺花木、山川地图等。这些插图有明初画家所绘,也有临摹宋元旧本,皆采用传统勾线技法,生动逼真,工致精美,在绘画史、书籍插图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旷世宏编《永乐大典》辑佚记

《永乐大典》正本自永乐六年编修完成后,一直深藏禁中秘府,即使内阁重臣也无权翻阅。而明朝皇帝大多并未直接使用过此书,史料中仅有弘治和嘉靖两位皇帝真正翻阅过大典的记录。隆庆初年,《永乐大典》副本录毕之后,文献中几乎再难寻到有关永乐正本的记述,亦未曾发现正本实物存世。因此,世人对正本的下落出现了诸多猜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陪葬嘉靖帝永陵

嘉靖帝非常喜爱《永乐大典》,常置一二帙于案头,“按韵索览”,并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下令重录副本。由于副本录葬入完毕的时间与嘉靖帝下葬的日期相隔不远,所以有当代学者推嘉测,正本可能被陪驿于嘉靖帝之水陵。理由是,首先嘉靖皇帝靖沉溺炼丹术,生前视《永乐大典》为至宝,死后随葬可能是早已做好的安排。其次,当时嘉靖皇帝下令重录副本时,嘉靖最器重的文官徐阶向他奏明,重录只能“对本抄写”,工程浩大,不可能很快完成。

而嘉靖则强调“重录”是为“两处收藏”,“以备不虞”,必须加紧完成。四年后,嘉靖驾崩,三个月后下葬,葬礼刚刚完毕,隆庆帝就宣布《永乐大典》已抄成,并重赏抄录的众臣。也就是从此时起,正本便神秘地失踪了。然到目前为止,此说尚未于明清史料中发现任何文字证据。

二、明万历年间焚毁

明万历二十五年(1506)六月,北京紫禁城大火,皇极、建极、中极三殿被焚。万历朝宦官刘若愚身为宫中内臣,理应熟知《永万乐大典》保存之处,但是三殿道大火焚烧后,他却“不知新旧历《永乐大典》二部,今又见贮于何处也”。明末清初学者谈迁、圆方中履认为,《永乐大典》正本即毁于此次大火。

旷世宏编《永乐大典》辑佚记

三、明末清初毁于南京

据周应宾《旧京词林志》记载,隆庆初年,《永乐大典》副本录毕后,正本被运回南京皇宫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也持此说,并指出明清交替之际,南京藏正本毁于战火。但占据南京的南清南明小朝廷系主动降清,明末南京宫中也没有焚毁记录,故此说当不成立。

四、藏于皇史宬

作为皇家档案库,北京皇史宬东西墙厚345米,南北墙厚617米,这种厚度的墙壁异乎寻常,甚至占建筑面积的64%,因而有人推测其中另有夹墙,存有《永乐大典》正本。不过《永乐大典》副本在录成后就入藏皇史宬,而正本同样被放置在皇史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五、毁于清乾清宫大火

学者全祖望认为,顺治帝曾阅读过《永乐大典》正本,所以宣称清朝初年时正本应存于乾清宫。近人缪荃孙承袭此说,且认为正本毁于嘉庆二年发生的乾清宫大火之中。傅增湘则认为乾清宫的这场火灾应发生在乾隆末年。

明嘉靖后,《永乐大典》正本不知所踪,副本被存放在皇史宬。据清康熙间翰林院侍读学士高士奇撰《续编珠》记载,《永乐大典》副本早在明清鼎革之际已有佚失。清雍正间被移至翰林院敬一亭后,副本屡遭厄运,绝大部分被有近水楼台之便的官员盗窃,少数或毁于战火,或被劫掠。至宣统元年(1909),翰林院仅存64册,后拨交给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

旷世宏编《永乐大典》辑佚记

据目前所知,原11095册、22937卷的《永乐大典》副本,截至2017年底仅发现有400余册、800余卷及部分零叶存世,总数不及原书的4%,分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公私藏家手中。

旷世宏编《永乐大典》辑佚记

中国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有《永乐大典》224册,占存世《永乐大典》的一半以上,其中62册现暂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旷世宏编《永乐大典》辑佚记

零圭碎璧,犹可珍惜;残膏剩馥,沾溉无穷。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