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約的經典 ——“拉姆”近防導彈的故事(三)

作為艦載近防系統,“拉姆”系統立項時預定的作戰對像主要是飛行速度0.5Ma-0.8Ma左右的亞音速反艦導彈,也就是擊沉”埃拉特”號的“蠶”式導彈這一級別的空中目標。雖然這類反艦導彈的速度不快,但考慮到已經開始採取某些末端機動方式來提高突防概率,這對於攔截導彈的機動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簡約的經典 ——“拉姆”近防導彈的故事(三)

再加上“拉姆”系統的初衷是獲得一種價格低廉的艦載防空武器,成本控制又是個關鍵,所以為了在機動性和導彈成本之間取得平衡,”拉姆”雖然原則上要直接使用“響尾蛇”和“毒刺”導彈的部件進行重新組合,但在實際項目實施過程中還是進行了變通,具體來講,這就是指採用了不尋常的“滾動彈體”設計。

“拉姆”也得名於此,即“滾動彈體導彈”(rolled airframe missile)的縮寫“RAM”。“滾動彈體”的技術奧妙是“單通道滾轉控制”技術,簡單來講就是“拉姆”導彈只使用一對舵面加上導彈自身的旋轉,利用舵機在導彈旋轉到相應的位置合理的動作,就能在空間任一方向上產生控制力,相應地也只用一個舵機和一對舵翼就夠了。與“響尾蛇”這類常規的多通道控制導彈相比,因為節省了一個舵機和一對舵翼,所以“滾體”導彈彈體的結構比更簡單。

另外早期“拉姆”導彈(BLOCK 0/1)的紅外導引頭本質上是一種點源紅外傳感器,需要週期性地旋轉並改變偏離軸心的角度,以便用一個“像素”來探測紅外目標方位並讓舵面適當偏轉。傳統的導彈設計需要一個旋轉的調製盤來解決這個問題,“滾動彈體導彈”(rolled airframe missile)則只需旋轉彈體就能週期性地改變探測方向離軸角(甚至可以只探測一側),從而省掉旋轉調製盤(或者說調製盤就是旋轉的彈體)進一步簡化了結構,節省了成本。

還需要指出的是,採用“滾動彈體”設計不但在機動性和成本間進行很好的平衡,導彈旋轉還可以改善氣動不對稱、彈體外形工藝誤差、推力偏心和質量偏心等干擾因素的影響,減小無控飛行段的散佈,從而提高精度。並且滾動彈體設計意味著彈翼也可以很容易的設計成摺疊式的,縮小徑向尺寸、節省空間,讓整個裝置變得更為緊湊。

簡約的經典 ——“拉姆”近防導彈的故事(三)

“拉姆”導彈(BLOCK 0/1/1A RIM116A/B)全長2.79米,彈體直徑12.7釐米,翼展26.2釐米,導彈重70.9千克。導彈最大飛行速度超過2倍音速,機動過載大於20G,導彈作戰半徑為9.6公里,平均無故隨時間為188小時。導彈由4大部分構成,即:彈體、彈翼與尾翼,戰鬥部與引信組件,控制與制導系統組件,動力裝置。

導彈的彈體為圓柱形,頭部呈半球形,採用鴨式氣動佈局。在彈體前部有一對三角形控制翼和一對矩形固定翼,二對彈翼呈X配置。在彈體尾部有兩對梯形穩定尾冀,尾冀前緣後掠角為60度,後緣與彈體軸線垂直。尾翼可摺疊,呈X配置。在彈體頭部兩旁裝有兩根筆形射頻天線。在彈體內部從前到後裝有的部件為紅外導引頭,無線電接收機,彈翼舵機,引信,戰鬥部安全保險裝置,戰鬥部,火箭發動機。戰鬥部與引信組件包括戰鬥部、引信和安全保險裝置。

總長53.54釐米,總重11.35千克。戰鬥部為WDU-17B型,是一種連桿式戰鬥部。連桿被預製成條狀破片,分兩層對稱於中心排列。當炸藥爆炸時,爆炸波呈球面傳播,會給破片離開戰鬥部時有一個額外的速度分量,使條狀破片產生翻滾運動,能更有力地殺傷目標。引信為DSU-15B型主動激光引信,它包括髮射部件和接收部件。發射部件的輻射元件是砷化鎵激光二極管,接收機則採用硅光敏二極管,這種引信能精確控制爆炸點,不易被幹擾。

簡約的經典 ——“拉姆”近防導彈的故事(三)

控制與制導組件包括紅外導引頭,紅外致冷器,被動無線電接收機,自動駕駛儀,彈翼艙機,一個信號處理通道,一套敏感元件。動力裝置是一臺MK36-8型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重45千克,長1.83米,直徑127毫米,內裝27.27千克推進刑。推進劑為端經基聚丁二烯和高氯酸銨。導彈安放在發射容器內,是密封包裝,可避免溫度、溼度與電磁脈衝對導彈的影響。容器內裝有乾燥劑,與發射裝置配合的自動連接器,脫落式插頭。

在發射容器內還裝有4條來復線式小導軌,在發射時使導彈在容器內就進行初始滾動,導彈離開發射架在空中飛行時,則由導彈尾翼的導流片使導彈繼續保持滾動狀態。由於導彈彈體是一個旋轉彈體,因此,它在飛行過程中僅採用兩個控制彈翼,另一對彈翼為固定彈翼,這樣就使控制彈翼的舵機數量省了一半。裝有“拉姆”導彈的容器安裝在發射系統的發射架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