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文物覽,古建築——榆林市高家堡古城

高家堡古城,明長城要塞。位於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地處禿尾河東岸二級階地形成的平川內,西北距長城大邊約5公里,為明長城延綏鎮沿線三十六營堡之一。

陝西文物覽,古建築——榆林市高家堡古城

高家堡古城

據《榆林府志》《延綏鎮志》等記載:明正統四年(1439)陝西巡撫陳鎰將彌川寨移設於高家莊,建立高家堡;成化八年(1472)延綏巡撫餘子俊為加強營堡防禦能力,主持加固工程,將高家堡城垣甃以磚石;嘉靖十年(1531)總督王瓊主持補築高家堡邊垣(衛牆)工程;萬曆二年(1574)巡撫宋守約奏準重修高家堡城垣墩臺、墩院、暗門、水口、寨城、空心墩等;萬曆三十五年(1607)巡撫塗宗浚主持用磚包砌垣牆,其時,城周長“三里零二十九步,樓鋪一十五座”。清康熙初年駐守馬步兵共145名,配馬15匹,設守備1員統轄;乾隆十五年(1750)、二十七年(1762)、三十三年(1768)均有維修。民國二十四年(1935),對東南城角魁星樓進行修葺。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500~510米,南北寬270米;垣牆周長1550米,闢東、西、南、北四座大門;城內以“中興樓”為中心,設置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城內保存有部分明清時期民居、戲樓、商鋪及城隍廟、財神廟、西門寺等廟宇。在城西隔禿尾河相望的山樑上豎有明成化七年(1471)新修龍泉寺碑1通。

垣牆現狀:據第三次文物普查資料,垣牆基寬7~10米,頂部殘寬1~4米,殘留高度5~8米。垣牆內為夯土,夯層厚8~18釐米,內含磚塊、石片、料礓石、炭粒等,部分內分層夾墊石片。垣牆外壁下部用條石包砌,條石長63~84 釐米,寬40釐米,厚26釐米;共砌築16~19層,採用一順一丁砌法。包石上面砌磚;垣牆頂部做灰渣防水層;垣牆內側不包磚石。城垣上原建有四座角樓,現僅存東北角樓,其餘僅剩夯土臺。北城垣外尚存護城河,並發現有衛牆遺蹟。

城門現狀:四座城門中,南門早年遭破壞,已不存;北門已改觀,現存夯土臺上新建有三官廟。只有東、西兩門保護尚好。東門闢三券洞,內外側均用條石砌築。其中,東券洞寬3.55米,進深5.3米,高4米;西券洞寬3.6米,進深5.7米,高4 米;中間橫券洞寬4.2米,進深2.6米,高5.1米。條石丁順砌築無規律;門外甕城已遭破壞。西門闢一券洞,內外側用條石和磚砌築;券洞寬4.3米,進深8米,高4.3米。券洞下部用條石包砌,一順一丁砌法,條石長約0.8米,寬0.28米,厚0.23米,共砌八層,高1.75米;券洞上部以磚包砌,採用三批三券砌法,包磚厚度0.9米,券洞上部設有磚出簷。西門甕城向南洞開,門洞寬3.36米,進深5.5米,高2.7米;門洞下部亦用條石包砌,高度約0.9米。

中興樓,亦稱中心鼓樓,位於城內四條大街交會處,由臺基和木樓身兩部分組成。臺基為不規則矩形,北邊寬13.7米,南邊寬15.1米,東、西兩側均長20.75米;設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券洞,洞下部用九層條石包砌,上部用青磚包砌,採用三批三券砌法。四座門洞上方均嵌有一塊石匾額,面東匾額題“中興樓”三字。臺基四周設有磚砌花樣圍欄。臺上樓身為兩層,形式為重簷十字歇山頂,覆琉璃瓦,簷下施彩畫。

民居多集中在中興樓附近的南大街西側,主要有:十字下巷李氏樓院、西街南二道巷5號劉家院、十字下巷杭氏樓院,同心下巷1號劉家樓院、西街南二道巷10號韓氏樓院等10餘處。均為四合院,多由一進、兩進院落組成;房屋均為磚木結構,硬山灰瓦頂,其中二道巷5 號劉家院保留有磚雕照壁。

戲樓,坐落於高臺上,樓身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捲棚灰瓦頂。杭州商鋪,位於城內南大街7號,磚木結構,通面闊五間12.5米,進深三間6.5米,單簷硬山灰瓦頂,前簷帶廊,明間設板門。

財神廟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硬山琉璃瓦頂;兩側耳房面闊、進深各一間,單簷硬山琉璃瓦頂;前簷均設木槅扇門窗。

西門寺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椽,單簷硬山灰瓦頂,正脊中央設脊剎,殿身前簷施斗栱。

高家堡屬明長城防禦體系的一部分,為研究明代軍事防禦設施的分佈、構築、佈局和明清時期營堡內居民的生活、信仰及商業活動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08年9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高家堡古城”為第五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為城牆四周各延伸40米;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範圍四周外延10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