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物览,古建筑——榆林市高家堡古城

高家堡古城,明长城要塞。位于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地处秃尾河东岸二级阶地形成的平川内,西北距长城大边约5公里,为明长城延绥镇沿线三十六营堡之一。

陕西文物览,古建筑——榆林市高家堡古城

高家堡古城

据《榆林府志》《延绥镇志》等记载:明正统四年(1439)陕西巡抚陈镒将弥川寨移设于高家庄,建立高家堡;成化八年(1472)延绥巡抚余子俊为加强营堡防御能力,主持加固工程,将高家堡城垣甃以砖石;嘉靖十年(1531)总督王琼主持补筑高家堡边垣(卫墙)工程;万历二年(1574)巡抚宋守约奏准重修高家堡城垣墩台、墩院、暗门、水口、寨城、空心墩等;万历三十五年(1607)巡抚涂宗浚主持用砖包砌垣墙,其时,城周长“三里零二十九步,楼铺一十五座”。清康熙初年驻守马步兵共145名,配马15匹,设守备1员统辖;乾隆十五年(1750)、二十七年(1762)、三十三年(1768)均有维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对东南城角魁星楼进行修葺。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00~510米,南北宽270米;垣墙周长1550米,辟东、西、南、北四座大门;城内以“中兴楼”为中心,设置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城内保存有部分明清时期民居、戏楼、商铺及城隍庙、财神庙、西门寺等庙宇。在城西隔秃尾河相望的山梁上竖有明成化七年(1471)新修龙泉寺碑1通。

垣墙现状:据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垣墙基宽7~10米,顶部残宽1~4米,残留高度5~8米。垣墙内为夯土,夯层厚8~18厘米,内含砖块、石片、料礓石、炭粒等,部分内分层夹垫石片。垣墙外壁下部用条石包砌,条石长63~84 厘米,宽40厘米,厚26厘米;共砌筑16~19层,采用一顺一丁砌法。包石上面砌砖;垣墙顶部做灰渣防水层;垣墙内侧不包砖石。城垣上原建有四座角楼,现仅存东北角楼,其余仅剩夯土台。北城垣外尚存护城河,并发现有卫墙遗迹。

城门现状:四座城门中,南门早年遭破坏,已不存;北门已改观,现存夯土台上新建有三官庙。只有东、西两门保护尚好。东门辟三券洞,内外侧均用条石砌筑。其中,东券洞宽3.55米,进深5.3米,高4米;西券洞宽3.6米,进深5.7米,高4 米;中间横券洞宽4.2米,进深2.6米,高5.1米。条石丁顺砌筑无规律;门外瓮城已遭破坏。西门辟一券洞,内外侧用条石和砖砌筑;券洞宽4.3米,进深8米,高4.3米。券洞下部用条石包砌,一顺一丁砌法,条石长约0.8米,宽0.28米,厚0.23米,共砌八层,高1.75米;券洞上部以砖包砌,采用三批三券砌法,包砖厚度0.9米,券洞上部设有砖出檐。西门瓮城向南洞开,门洞宽3.36米,进深5.5米,高2.7米;门洞下部亦用条石包砌,高度约0.9米。

中兴楼,亦称中心鼓楼,位于城内四条大街交会处,由台基和木楼身两部分组成。台基为不规则矩形,北边宽13.7米,南边宽15.1米,东、西两侧均长20.75米;设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券洞,洞下部用九层条石包砌,上部用青砖包砌,采用三批三券砌法。四座门洞上方均嵌有一块石匾额,面东匾额题“中兴楼”三字。台基四周设有砖砌花样围栏。台上楼身为两层,形式为重檐十字歇山顶,覆琉璃瓦,檐下施彩画。

民居多集中在中兴楼附近的南大街西侧,主要有:十字下巷李氏楼院、西街南二道巷5号刘家院、十字下巷杭氏楼院,同心下巷1号刘家楼院、西街南二道巷10号韩氏楼院等10余处。均为四合院,多由一进、两进院落组成;房屋均为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其中二道巷5 号刘家院保留有砖雕照壁。

戏楼,坐落于高台上,楼身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卷棚灰瓦顶。杭州商铺,位于城内南大街7号,砖木结构,通面阔五间12.5米,进深三间6.5米,单檐硬山灰瓦顶,前檐带廊,明间设板门。

财神庙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琉璃瓦顶;两侧耳房面阔、进深各一间,单檐硬山琉璃瓦顶;前檐均设木槅扇门窗。

西门寺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灰瓦顶,正脊中央设脊刹,殿身前檐施斗栱。

高家堡属明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为研究明代军事防御设施的分布、构筑、布局和明清时期营堡内居民的生活、信仰及商业活动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08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高家堡古城”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城墙四周各延伸4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四周外延10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