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鐵更易感染病毒?通風專家支招“小竅門”

坐地鐵更易感染病毒?通風專家支招“小竅門”

坐地鐵更易感染病毒?通風專家支招“小竅門”

在當前全面復工復產的當下,地鐵是很多市民的主要通勤交通方式,那麼,我們乘坐地鐵是不是容易感染病毒?乘坐地鐵時,該如何進行自我防護?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篇來自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有關“地鐵通風”的科普文章,它會讓我們知道乘坐地鐵時,應該如何防護?

地鐵車站是否屬於密閉空間?

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直接傳播是指患者噴嚏、咳嗽、說話的飛沫,呼出的氣體近距離直接吸入導致的感染;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接觸傳播是指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汙染手後,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導致感染。在封閉和半封閉空間,氣溶膠傳播是與飛沫傳播是同樣重要的傳播途徑。

坐地铁更易感染病毒?通风专家支招“小窍门”

(製圖:王美傑)

城市軌道交通是大眾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包括地面輕軌車站和地下車站兩種。一般來說,由於地面上的自然風無法自動進入地鐵車站,因此在地鐵車廂、地下車站均安裝有機械通風系統。

這一系統利用風機驅動,將室外的新鮮空氣引入到地鐵站內,以保障通常情況下乘客對新風和舒適度的需求。如果沒有安裝機械通風系統,地鐵站地下空間的二氧化碳濃度會過高,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所以,從這一角度來說,由於地鐵車站裝有通風系統,而且每個地鐵車站的出入口與室外相連,與地面的室外空氣有一定的交換,因此地鐵車站不屬於全密閉空間。

地鐵運營方如何科學做好通風處理,降低感染風險?

地下軌道交通環境屬於地下空間,而且人員密度大。對於地鐵運營管理者來說,除了做好消毒、對進站人員進行測溫等工作外,疫情期間可採用最大機械新風量、關閉迴風的直流式通風系統運行模式。新風量能有效稀釋地鐵車站等空間有害物濃度,增強乘客健康保障;而關閉迴風能降低汙染空氣在交通環境內的循環,減少交叉感染。

坐地铁更易感染病毒?通风专家支招“小窍门”

(製圖:王美傑)

還有一個小竅門。在既有車站設備提供的新風量不足時,屏蔽門地鐵車站可在列車離站1分鐘內延遲關閉站臺兩端個別屏蔽門,利用離站列車引起的負壓自然能源,引入室外空氣品質良好的新風。在保障車站乘客安全的前提下,此可作為有效提升車站新風量的一種備用方案。

疫情期間,我們乘坐地鐵時如何防護?

防疫期間,乘客乘坐地鐵時,宜做好“出行時間和路線的優化”,“戴口罩”和“少接觸”。

坐地铁更易感染病毒?通风专家支招“小窍门”

(製圖:王美傑)

(1)乘客儘可能錯峰出行,出行時,儘量避免客流高峰期(上午7:30-9:30和下午17:30-19:30);輕軌車站因地面敞開空間,新風有足夠保證,可優先選擇。

(2)提倡用手機掃碼方式進出站,而不是用公交卡等接觸式刷卡方式,可有效減少接觸感染的風險。

(3)乘坐地鐵時,應全程佩戴口罩,在可能的情況下,儘量保持人們之間1米以上的間距,並且勤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4)在車廂和車站內提倡乘客定點停留,減少彼此接觸的概率,降低有害物傳輸交叉感染的概率。

坐地铁更易感染病毒?通风专家支招“小窍门”坐地铁更易感染病毒?通风专家支招“小窍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