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不去靠近,就不會受傷”你親密關係障礙的原罪可能來自父母

不止一次有朋友問我,說你是搞心理的,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麼我遲遲不敢走入一段感情?同樣的疑問也反覆出現在前來諮詢的來訪者身上,

他們說,我渴望親密,又牴觸親密。他們往往矛盾而又痛苦,內耗且充滿困惑。


一個人為什麼渴望卻又遲遲不敢走入情感,我聽到的原因五花八門。有的說不想因為另一個人受到牽制,有的說害怕爭吵,有的說擔憂投入的深情都付諸東流,還有一個男生告訴我,那女孩太完美,以至於我無法開始戀愛。


這裡面首先需要區分真性渴望和假性渴望。


真性渴望親密,是發自內心的需要親密關係;假性渴望,則是因為外在壓力,誤以為自己需要親密關係,而其實並不享受、需要關係。挫折教育=不斷受挫?別給你的孩子造成心理陰影(點擊)


拋開假性渴望,單說真性渴望。按照心理動力學的觀點,“想而不能”,是因為有“阻力”。這些“阻力”,往往源自某種恐懼。大體上,這些恐懼分為三類,可以通過以下幾個例子來呈現:


1.

對疏遠熟悉,對親密陌生


大超 42歲 男 外企中層管理人員 離異


“我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


我前妻主動追求我。她原來是我的同事,人很漂亮,也能幹。她約我吃火鍋,能神侃兩個小時,不需要我做任何回應。


我那時33歲,我媽催得厲害,我想她這麼漂亮,性生活應該不錯,就順勢和她談了戀愛,幾個月後又順勢把婚結了。


婚後的生活完全超出我的認知:我在婚姻裡,體會不到兩個人相處的快樂。


“假裝不去靠近,就不會受傷”你親密關係障礙的原罪可能來自父母


她要晚上十一點準時上床,我卻習慣了凌晨一點再睡,她就會發脾氣。我每天早上大概七點半會準時排便,可她總在那時化妝,並且長達半小時以上。


更讓人撓頭的是,她非常粘我,理所應當地認為,婚後兩個人要一起出席朋友的活動、一起購物、一起聽音樂會,反正,所有的事都在一起。為此我們吵了無數架,那日子簡直不堪回首。我每天懷念獨處的自由,一個月內暴瘦了十二斤,最後提出了離婚。


年輕時我放蕩不羈愛自由,現在年紀大了,真希望有個人陪伴,可是一想到上一段婚姻就很怵。”


大超的父親在他5歲時離世。一年後媽媽再嫁,卻因繼父家中子女眾多,而將他寄養在外公家,直至成年。講起從前的經歷,大超仍感心痛。他說他不確定媽媽是否愛他。他上初中時離繼父和媽媽共同的家很近,他心中希望住在繼父家,卻提出住校。繼父沒有阻攔。於是大超名義上住在學校,卻在網吧裡徹夜不歸,而無人過問。


成長過程裡,大超渴望親密,卻不斷被疏遠,最早是媽媽,後來是繼父,“寄人籬下”貫穿了大超整個成長史。除了5歲前和爸爸媽媽的親密以外,大超已經習慣了和所有人保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疏離關係。


這種疏離延伸到大超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和親人、鄰居、朋友、老師、同學,都是如此。因為對大超來說,渴望親密意味著終將被疏遠,也就意味著傷害。大超對疏遠十分熟悉,而對親密很陌生。


不敢走入親密關係的第一種情況:害怕未知。

“假裝不去靠近,就不會受傷”你親密關係障礙的原罪可能來自父母

媽媽,我要打死你(可點擊)


人有追求簡單、迴避複雜的本能。在這種本能的驅使下,每個人都會對未知領域感到恐懼,而習慣性地留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儘管許多時候,這熟悉的領域並不令自己“舒適”。大超的內心深處無法克服這種對未知的恐懼,因而不得不回到他熟悉的、疏離的人際中去。


“害怕未知”的人想走入一段親密關係,需要學習耐受因為未知帶來的不確定感。經過一段時間的耐受,人會慢慢從關係中體會到獨處所無法體驗到的“好處”,即獲益。獲益多了,漸漸就鞏固了親密關係,同時也減少了“未知”,促進了個人成長。


2.

如果再選一次,我絕不結婚


小西29歲 女 銀行職員未婚


“說來可能沒人相信,我一次正式的戀愛也沒有談過。


我畢業於一所知名的工科大學,學校裡的男女比例7:1,加上我長得還算不錯,有不少男生向我示好。其中一個不錯的師兄,人很帥,家境也好。他從我入學以來,一直追我到大二下學期。為了追我,他加入了我所在的所有社團。


有一次,社團活動做得比較晚,我倆一起從教室往宿舍區走,他在路上牽了我的手。我硬著頭皮讓他牽了一會兒,心中卻升起莫名的恐懼。當晚一夜未眠。第二天我就明確拒絕了他。從此以後,不管多優秀的男生接觸我,我都一口回絕,直到現在。”


小西的父母,在她兒時幾乎每天激烈地吵架。小西的媽媽經常在吵架後向小西哭訴:如果再選一次,我絕不結婚。媽媽在小西初中一年級時確診為乳腺癌,並於四年後去世。


在媽媽的葬禮上,小西發誓,長大後絕不落得一樣的下場。在小西的內心深處,婚姻充滿了仇恨和傷害,擁有一段親密關係,意味著她可能和媽媽一樣痛苦甚至死亡,意味著危險。

“假裝不去靠近,就不會受傷”你親密關係障礙的原罪可能來自父母


不敢走入親密關係的第一種情況:害怕危險。


這種“危險”,可能來自於當事人重要撫養人受到的身體傷害、情感傷害,或者重要撫養人之間令人恐懼的關係,而這些在當事人心裡,往往有著被誇大的、災難化的影像,即認為:如果我走入親密關係,就會面臨同樣的傷害或恐怖。


這種潛意識裡的聲音阻止了ta尋求親密,需要自己沉下心來自我覺察,在每一次出現恐慌時問問自己:那個“危險”是真實存在的,還是被自己誇大、災難化了?


這和現實層面有哪些不相符之處?


我能夠做些什麼,來積極的防止“危險”的發生?


3.

每段關係都很短,然後是漫長的空窗期


文明34歲 男 創業者 未婚


“我的每段關係都很短。短暫的關係之後,是漫長的空窗期。我最近一段戀情一個月前剛剛結束。我倆談了一個月,然後我開始恐慌。她給我打電話,要一起吃飯,還想一起滾床單。放到別人身上可能覺得挺幸福,對我卻是種騷擾。


我工作起來,就像掉到一口井裡,不能有別人打斷,否則就會大大拖慢進度,而高負荷運轉就是我的日常。

“假裝不去靠近,就不會受傷”你親密關係障礙的原罪可能來自父母


有一次她打電話說帶水果來公司看看我,這晚正是甲方要求交成果,派了人守在我這裡。女朋友的電話讓我很心煩,那一刻我根本擋不住那種心煩,於是提了分手。其實我早想分了。這種情況不是第一次發生。上一次戀情在三年前,和這一次分手的原因如出一轍。對於男人來說,事業是最重要的,別的都要放後。至於生理需求,我有勤勞的雙手。”


文明生活在一個作風嚴謹、不苟言笑的知識分子家庭,自小極少從父母口中得到直接的認可,也一直是個乖孩子。從一所985院校碩士畢業後,父母把他安插進省電視臺,可是文明只幹了一個月,就因受不了體制的束縛,揹著父母辭職了。


這種離經叛道在文明身上從未出現過,父親知道後,氣進了醫院。自此,文明開始全力以赴地創業,直到事業開始有了起色,而父母在言辭上越來越多的認可他的選擇。而父親在出院多年後,第一次到他公司轉了轉。


文明的每段關係都是“淺嘗輒止”。而這種淺嘗輒止的本質,是害怕進入一段關係。文明對成就有著很深的焦慮,為此,他可以付出一般人不願付出的代價。



不敢走入親密關係的第三種情況:害怕失敗。


害怕失敗不僅限於事業,也包含關係終結本身所帶來的失敗感。處於這種情況下的人,往往內心對創造價值、被認可有著很高的追求,而對失敗引發的挫敗感無法忍受。這往往是源自於過往經歷中的自戀受損,是未被認可的一種過度的心理補償。


害怕失敗的人想走入一段關係,需要看到和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多去體會和耐受挫敗的感覺,以及這種感覺帶給自己的影響。慢慢你會發現,原來你是可以失敗的,就像每個人一樣。


人生是一場修行。稍不留神,我們就不由自主地被帶入到舊有的模式中自體循環。改變和成長是任重而道遠。假如你真的渴望親密,卻遲遲不敢走入親密關係,需要拿出一些耐心和毅力,和害怕危險、未知、失敗的自己磕一磕,和過去的經歷磕一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