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擁有創新能力?學會讓知識發酵

如何擁有創新能力?學會讓知識發酵

當大學對知識不再起壟斷作用後,學歷改變人生、大學改變命運,等話題在這個時代越來越少被人提及。互聯網的出現使天地發生了鉅變,改變了我們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支付方式,獲取信息、知識的方式,依靠互聯網改變命運的例子數不勝數。在這個時代討論最多的是:風口、紅利、打破常規、創新等字眼。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與即將到來的5G時代,這個世界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主動提問or被動接受

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如果一個人可以無視外在的虛妄,專注於內在的心流,那麼他可以成為任何他想成為的人。一開始你可能不太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稍後會在後文解釋。

87歲的日本教授外山滋比古《思考的整理術》提到過教育中遇到的兩種人:“飛機人”和“滑翔機”

“滑翔機”需要靠外力的牽引而起飛,永遠不具備獨立飛起來的能力,他說:“學校是訓練滑翔機人的地方,作為滑翔機,優等生都是出類拔萃的,滑翔機訓練時,要是裝有發動機的飛機混進來,那就麻煩了,甚至會出危險。

在學校推崇的是順從——牽著你去哪兒,你去哪兒就是了。自作主張地飛來飛去是不合規矩的,馬上就會被糾正。於是,最終每個人都變成像模像樣的滑翔機畢業了。”

學生們在教授的帶領下搞研究,但是你如果讓他自己隨便研究,那他們可就頭大了,最起碼要有個大綱吧

我該從哪下手?沒有老師帶領,學生們就像無頭蒼蠅一樣,不知飛向哪去,創新就是向未知發起挑戰,不要用學習大綱框柱我們的創新能力,好奇心與創新的另一個解釋就是反常規。

比如我們想學什麼東西,第一個先想到的是學校,外山滋比古教授稱現代人有一種“學校信仰”自己探究問題的、發現問題的能力被忽視,在學校,學生都是在老師和書本的牽引下進行學習的,並非獨立獲得知識,問題都是書本里提好的問題,我們學習古文時,還沒來得及思考,課本就把古文翻譯出來了,整個過程不需要提問,我們只需要被動的接受知識。

把腦袋當做工廠,而不是倉庫

我們學習知識,恨不得全都記在腦子裡,但是隻是記在腦子裡,那你的腦子僅僅只有“知識廠庫”的作用,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它們可以有比人腦多好幾倍的知識儲備容量,你與人工智能的競爭力不是知識儲備。

而是讓知識發酵,像工廠一樣,將各種材料(知識)加工,組合成為獨一無二的產品,這就是“獨創力”的重要性,也是成為飛機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文章開頭的這段話:如果一個人可以無視外在的虛妄,專注於內在的心流,那麼他可以成為任何他想成為的人。其實不是亞里士多德說的,是我說的。知道真相後,是不是瞬間就覺得沒有權威了。這就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弊端,頭腦是用來將知識進行發酵生成獨創品的地方,而不是用來盛放知識的廠庫。比爾蓋茨退學時,並沒有被學校認定為“優秀的學生”,掛科無數,學校認為他是教育的失敗品,但是他的反常規精神,讓他創造了商業帝國微軟,改變了這個時代,帶來了無數就業機會。

所以獨當一面的“飛機人”,一定不會太“規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