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铃先生:驾着金色的三轮马车奔跑的赤脚大仙

我和王金铃先生年龄相仿,都是学英语出身,但他是个让人敬佩的奇才,是个在神州大地上驾着金色的三轮马车奔跑的赤脚大仙。金色,就是光耀照人,成绩显赫。三轮马车,意指三个文学领域。即文学翻译、文学创作和赋体创作。先说文学翻译,因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始,他的翻译便知名于世,于是美国著名作家欧文·华莱士的家族,秉承华氏生前遗愿,授予他华莱士全部约三千万字的作品独家翻译权和专有出版权。此举轰动世界文坛,这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他创作的百万字的长篇小说《虞舜大传》,突破了世界上史前小说的零记录。他还是个辞赋大家。赤脚大仙,意指他少年时代,因家境贫寒,常常光着脚上学,甚至在雪地里行走。苦难对于有志之士是磨刀石。艰难困苦,培养了他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正是寒门出才子,“梅花香自苦寒来”。

王金铃先生:驾着金色的三轮马车奔跑的赤脚大仙

赋,古代重要文学样式,非诗非文,介于两者之间,中国独有,在外国找不到大致相对应的文体。赋,不但文字上要求凝练,还需有诗韵、平仄、对仗等要求,所以难写,也就成为小众,能写的人少而又少。盛世赋兴,虽然当下赋体文有复兴之势,但有影响的赋体文可谓寥寥。

王金铃先生先前的《奥运赋》,击败各路士林高手,一举夺魁。作为人文奥运的标志性作品,被国家镌铸在国之重器奥运纪念钟上,并作为永久纪念物安放在北京奥运村。他创作的《辛亥赋》,作为“全球华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论坛”推选的“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标志性作品”,亦被全文雕刻在孙中山先生浮雕铜肖像背面,安放在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展架供人们观瞻,获得文学以外的意义走进历史。《奥运赋》《辛亥赋》等作品,一脉相承,都是呼应重大历史节点,成为赋文体创作的标志性作品。这些作品的题材、内涵因为紧贴时代、反映时代的重大事件或重大关注而吸引读者,而又因为吸引读者又使赋这一文体重新回到文学的聚光灯下,重新焕发出蓬勃耀眼的生命力。

王金铃先生:驾着金色的三轮马车奔跑的赤脚大仙

天下大同,是中国古代先贤的伟大理想。《丝绸之路赋》是站在当下,溯古志今,而且是满怀激情地歌颂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伟大的时代大声地点赞,再次体现了一个作家面对国家重大倡议的热情关注,对时代充沛的激情,对现实的一份责任心。作为一个时代的歌者,他一如既往,追随时代脚步,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丝绸之路赋》总体上突出的印象是,作者宏阔高远的大视野,也就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可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它蕴藉深厚、纵横恣肆,可谓“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全赋2200字,涵盖了上下五千年,70多个地域古国,近百项重大历史事件,五十个代表人物。所站的高度,不是“一览众山小”的泰山之顶,而是站在诗人李贺写作“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这首诗时的月亮之上。站在月宫俯瞰中国,九州小的像九个模糊的小点,而大海像一杯水。仅举一例以说明。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寺庙。朱士行是开创风气的先锋,西天取经第一人。法显不但是天竺取经第一人,比唐僧早200多年,且陆路去海路回,历经十三年,途经三十余国,可谓“一带一路”的先行者。鸠摩罗什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人,有古印度血统的西域人。他对佛经的翻译,极端负责,准确达意,所以临终前,他在众人面前敢发誓:“若所传无谬,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他圆寂后果然应验了他的誓言,“形碎舌存”。这种宗教精神,也就是敬业精神,值得弘扬。唐玄奘不但是佛经翻译家,且其佛学造诣,甚至名震古印度。六祖惠能,勇于创新,是推动佛教中国化第一人。佛教东传,2000年的历史,作者画龙点睛般谈了5个人物和一座寺庙。能用近百字浓缩、把握二千年的中国佛教史,令人叹为观止。

王金铃先生:驾着金色的三轮马车奔跑的赤脚大仙

我想王金铃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可用古人所说的“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来表述。因他常说,不写便罢,要写就要对得起历史,对得起读者,更要对当下“带路”伟业发挥其文学应有的正能量作用。正因为他有要下笔“就应认真面对”的精神,他先定十项撰写原则,然后大量阅读。两年前他向友人透露,光作笔记资料就有三十多万字了。此外,还要究源流、考同异、核虚实,还要向专家友人请益,等等。但几稿下来,自称仍不满意,有时还要推倒重来。此赋2200字,花费了五个年头。一年365天,5年是1825天,差不多是一天写一个字多一点。这使我想起了严复先生谈到翻译时的艰难困苦:“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这些足以说明王金铃对写作的恭敬之心,呕心沥血、精益求精。“义者宜也”,“行而宜之之为义”。正是有恭敬之心,认认真真、兢兢业业,才能做到“字不妄也”,用字得当、正确。

还值得称道的是,《丝绸之路赋》采取了赋、注、译三位一体的文本形式。这是一个不应被低估的文化贡献。一般地说,由于赋体必须采用文言,又要凝聚大量史实、典故,一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注释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这篇《丝绸之路赋》,涉及的地域、史实、典故更多,而且一般读者又知之较少,所以注释尤为必要。作者王金铃先生花费巨大精力所做的注释,不但能帮助读者读懂原赋,而且能够使人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并且获得多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

王金铃先生:驾着金色的三轮马车奔跑的赤脚大仙

近年来当下中国,赋成为了一种非常热门的文学形式,商潮涌动之下,赋的社会需求非常之多,各类企业,各种商业的节点,都会出现对赋的强劲需求。很多大的企业,都希望能给自己留下一首大赋,甚至还有一首专门写足疗的赋。在当下商业社会,商家是愿意为一首赋出高价的,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我们的王金铃先生,不为金钱利益所动,选择背对喧哗,避开 尘世,甘于寂寞。他就是柳宗元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所描绘的这样一个当代老翁。青灯黄卷,板凳一坐五年冷,在清冷和寂寞中“独钓寒江雪”。为了更高远宏大的志向,这种追求孤寂、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所以此赋不但体现了作家紧随时代的社会责任感,他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力,更体现了已届耄耋之年的作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态。

王金铃先生的《丝绸之路赋》,在丝路文学长廊中将占据令人瞩目的一席。如何使用好该赋,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今后要做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