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该如何发力一不小心做错载体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该如何发力一不小心做错载体的微信公众号?

产品之神微信大佬张小龙“认错”了,在没有出席的2020年微信公开课上反思了关于公众号两个“小小的失误”,一个是长期只有PC创作平台,另一个则是一不小心做成了以文章作为载体。

对于这两个反思,在作为一名写了3年多微信公众号文章的笔者看来,前者确实是深恶痛绝的,直到目前为止App版的公众号创作工具依然相当不好用,而后者,则是只能半信半疑。

虽然作为创始人的小龙哥认为,微信公众号的初心是“取代短信成为一种基于连接品牌和订户的群发工具,并有效避免垃圾短信”,但从笔者一开始作为用户来看,微信公众号就是一个获取新闻资讯的功能模块,因此也从未质疑过为什么载体是文章(长图文)。

微信该如何发力一不小心做错载体的微信公众号?

不去质疑初心是否有改变,而可以肯定的是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与当时相比,一方面长图文迎来了强劲的挑战者今日头条,另一方面订阅分发的模式逐步造成流量高度集中于头部生产者,这两大变化分别从消费和生产的角度成为公众号文章打开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虽然公众号也做过一些如增加新账号推荐、从折叠栏改为信息流等改变,但似乎也逆转不了本身具有生产和消费成本双高特点的长图文逐渐走向“衰落”的趋势。

在“生产大众化、内容泛娱化、消费快餐化”的今天,发力短内容、拥抱富媒体,已经和初心无关,而是和生存有关。

是时候该照顾好“衣食父母”了

虽然有流量才有影响力,有影响力才有商业价值,但对于一款内容平台型产品来说,往往生产者才是衣食父母。字节跳动之所以如此强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中台化、方法论化的生产者运营能力。

对于追求收益的生产者来说,走的无非是两条路线,要么是以质取胜争取打造爆款,要么则是以量取胜逐渐形成风格化。

基于算法推荐的分发体系,今日头条系的生产者大多走的是“量”的路线,因此低廉的创作成本成为必备的能力,头条也一直不遗余力地拓展问答、微头条、小视频等多种易于创作的内容形态供大众生产者选择。直到出了内容质量的问题后,才加大了对“质”的重视程度,通过增加审核人力、推出青云计划(优质长图文奖励计划)来激励生产优质内容。

微信该如何发力一不小心做错载体的微信公众号?

而对于基于订阅关系分发的微信公众号而言,则完全是另外一种画风。由于公众号发的每一篇文章都代表着生产者的能力也都会被分发给订阅的消费者,所以只有持续保持高水平的输出才有可能一直留住粉丝。高质内容带来的当然是粉丝的强黏性,但其弊端则是过高的生产门槛把更多的生产者挡在了门外,不利于提升内容的丰富性。

流量池子是有限的,要孵化新的生产者而又保证老生产者的利益,必须得打出组合拳。

因此,微信下一步要做的应该是让能产高质内容的头部生产者在流量可能下降的同时还能获取更大更稳定的收益之余,把流量分给一些能产短内容的新生产者。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公众号要开始测试付费阅读功能了。

既要拓形态,也要保质量

关于短内容应该怎么做,从载体上,毋庸置疑是会引入如微博般的短图文以及横屏短视频,形态的展示相信仍然会以如目前发长文的卡片形式在公众号列表场景里进行分发,然后用户点击进入正文页面进行阅读,这些基本都是可预料的常规做法。

笔者认为,小龙哥所提到两个关键点可能才是微信产品经理们要重点琢磨的:一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创作的载体”,二则是“在流量分配上体现更多的公平”,我们可以理解这两句话分别是针对短内容的生产和分发的。

从生产层面,如果要真正激发大众的创造力,除了要拓展更低成本的内容载体以外,还应当像今日头条学习,让普通C端用户也能进行短内容的发布,打破生产和消费的界限。对于短内容而言,生产的门槛已经变得足够低,微信完全可以在用户发朋友圈的场景下引导用户同时发布到微信公众号的场景,让部分私域内容能获得公域的曝光

微信该如何发力一不小心做错载体的微信公众号?

而在流量分发上,订阅分发作为公众号与生俱来的核心分发逻辑,背后其实是把选择权交给用户的产品价值观,当然是不能放弃的

但是,结合着微信作为一个熟人社交产品的特点,把基于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好友生产或是高消的短内容分发作为订阅关系以外的分发补充,是相对于基于算法推荐的账号探索更为和谐的方式。

短内容的生产者往往和长图文生产者不一样,他们需要的更多是社交机会而不是直接的利益。

因此,他们在流量上的需求本质上来说应该是“精”而不是“多”,那么在流量分配上其实也不需要也没有绝对的公平。在不打破原有头部公众号流量占主导的前提上只要允许一些基于社交关系的探索流量出现,相信就已经能满足大部分短内容生产者的需求了。

微信该如何发力一不小心做错载体的微信公众号?

从“旧”到“新”,也未必一定要大破大立。微信作为一款10亿人使用的产品,每一步确实都该做得如履薄冰。

公众号多年以来塑造出来区别于算法推荐的内容分发平台的认知是内容的高质,对于短内容的引入,其实最大的难点未必在于如何让生产者去生产或是让消费者去消费短内容,而应该是如何平衡“新”和“旧”的关系,也就是如何防止引入短内容后的质量参差不齐乃至于低俗化。

增强对内容的理解、完善审核的机制、提升流量的把控.......这些越来越“中心化”的策略是很有必要被应用到未来的公众号场景中的。


作者:君健,学金融的互联网人,爱折腾的热血青年。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UptoYo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