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知道答案》心理學家武志紅教你做自己的解夢人

你還記得自己做過的夢嗎?是否對夢十分好奇卻又充滿困惑?關於夢,民間流傳著一些耳熟能詳的解釋。其實,夢看似光怪陸離、支離破碎,卻透露著我們內心深處最隱秘的信息。因為夢是人類潛意識的表露,是人類情感、意念、欲求等內心活動的特殊表現形式。噩夢、重複出現的夢、連續的夢、記憶深刻的夢……這些構成了一個有跡可循的內心世界,具有深刻的心理學含義。我們做了個奇怪的夢,很多時候是由於我們缺乏直面問題的勇氣,夢就會透露給我們答案。如果你對釋夢感興趣,或是想更瞭解自己的內心世界,翻開《夢知道答案》這本書吧。它會教你如何聆聽夢的啟迪,分析夢境的心理學含義,讓我們更瞭解自己,也更瞭解生活。

這本書的作者武志紅,是一名心理諮詢師、作家。他在北京大學取得了心理學學士與碩士學位,畢業後創辦了武志紅心理工作室,導師是國內著名的心理治療學家錢銘怡。他的代表作有《為何家會傷人》《心靈的七種兵器》《身體知道答案》等。本書是以案例的形式,舉例分析夢境。作者在結合了夢者的生活背景和事件之後,非常強調解夢時與生活背景的結合,強調夢者感受自己的內心,不主張一一對應式的解讀。他常說:最好的解夢者,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本書的幾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夢是潛意識的完美展現

在夢中,我們更真實。夢是潛意識的完美展現,而潛意識永遠不會欺騙我們。相反,為了感覺好一點,我們的意識會故意欺騙我們。意識製造種種迷霧,這些迷霧讓我們在短時間內感到很舒服,但卻經常會把我們引入更深的陷阱。甚至我們一方面感到痛苦無比,另一方面卻掩耳盜鈴的說:這裡太美好了!而如果自欺成為習慣,你就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也不知道該去向何方。便總是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彷彿有什麼力量在牽著你,讓你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許多人自欺主要是為了更舒服,但也有許多人自欺是為了傷害自己,他們意識上以為自己只配過糟糕的生活,但如果懂得聆聽夢的啟迪就會明白,其實他們渴望也有能力享受生活。

任何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禮物。有一些禮物非常可怕,但當它發生後,請接受它。一旦接受,它就是一個禮物。就像你感到亂,首先是你的心亂了。當遇到任何人或事時,不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外部,而是先來關照自己,先與自己的內在取得連接,然後帶著這種連接去做選擇,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時,你就會真切地感受到,這是從你自己出發而做的選擇,只有你為此負責,別人不必為你的選擇負責。

對未來形勢的掌控,關鍵是你是否尊重了那些關鍵性細節所喚起的你的感覺。作者根據做事情的判斷依據,把人分為兩種,一種人是以情緒為中心,一切都是為了追求好情緒,如果事實不能給自己好情緒,就來點阿Q精神;另一種是以問題為中心,越是在危急時刻越能保持鎮定,能以一顆平常心在非常時刻捕捉到關鍵的信息,尊重事實本身,最終也就能在非常時期做出非凡的決定。巴菲特的父親很小的時候就教導他,要憑藉自己的感覺來判斷什麼是對的,不要根據他人的意見來做判斷。如果你能尊重生命中那些關鍵的事實,如實地看待問題,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心情和情緒去看待問題,那麼你也一定能很好地預見並掌控你的人生。

只要你尋找,夢就會告訴你答案。潛意識就像水,他們一直都在我們心中流動。如果你順著它,那麼它就會把你帶到正確的地方去。但是,如果你硬要和它對抗,你就會遠離它。記住,重要的是直覺。如果你想了解潛意識的真實想法,可以從練習記錄自己的夢境入手。記錄自己的夢,床頭上最好備有紙和筆。當醒過來時,不要翻身,不要睜開眼睛。就保持著剛睡醒時的姿勢,閉著眼睛回憶一下夢裡的畫面,最後形成幾個關鍵詞,然後睜開眼睛,迅速寫下這幾個關鍵詞,接著再描寫夢境的細節。

第二部分,親密關係——兩性和親子

武志紅認為的惡是藏在我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藏在所有類型的關係中,是控制和征服,是將自己的慾望強加在別人的頭上。控制慾來源於安全感低。控制慾的另一面,就是安全感。控制慾強的人,心中的安全感比較低,而安全感比較高的人,控制慾望比較低。那些為了更好的控制別人,會讓自己的靈魂死去。因為靈魂活著的人會有豐富的同情心,但這同情心會令他心軟,令他猶豫,也令他在控制、征服和佔有的時候不夠果斷。就像《挪威的森林》裡的永澤。

作者特別給女性朋友的建議是:找一個相對溫和的男人。因為無論找一個特別依賴型的男人,還是找一個特別控制型的男人,建立的親密關係都是一個模式,一個超級控制者,一個超級依賴者。要特別警惕“像刀子一樣鋒利、像鋼鐵一樣堅強的男人”,他通過和多人的深聊發現,這樣的男人不僅在這個社會上為所欲為,而且在兩性關係中也佔有上風。許多女人被這樣的男人弄得傷痕累累。

在親密關係中,還要警惕一種“我做……是為了你”的思想。這樣的想法是很可怕的,因為一旦“做什麼”沒有達到預想的結果,自己就可能會說“我為你做了……,你怎麼就不為我考慮,你知不知道我的犧牲和痛苦。”而不是很明確地告訴自己:“這是我的想法,我願意這麼做,是我為此負責。”當然,常責怪配偶也可能是因為太自責的一種投射。當巨大的自責感得不到排遣時,人要麼是選擇一死了之,要麼是把自責變成責他,以此來轉嫁自己的部分痛苦。

再來看親子關係。再親密的關係也需要距離,母親假若她在任何時候都想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那麼她的愛就會是一種窒息。記住,

融合只是瞬間,而距離才是永恆。生命的本質之一就是,我們必須離開父母,找到自己心儀的戀人,從而組建真正屬於自己的世界。無論什麼時候,父母都有自己的事情,都致力於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那麼孩子就只需承擔他一個人的生命重量,而不必承擔父母乃至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生命重量,也就沒那麼累。

我們設定一些目標,希望實現它,但為什麼要實現它呢?童年時,這樣是為了得到媽媽的愛與認可,而以後,則是為了得到一個抽象的內在媽媽的愛與認可。很多時候,它則體現為,想獲得重要的親人,譬如愛人和孩子,以及其他一些人的愛與認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只想著看得見的目標,而忘記了我們渴求的成功,是為了在一些關係中得到認可。

父母要多鼓勵孩子。但是,假若把這一點絕對化,無論孩子在做什麼時都鼓勵孩子,那孩子做事情的原初動力就會被破壞,以後他做什麼彷彿都是為了得到父母或他人的認可,一旦沒有認可,就會茫然失措。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形成一個外部評價體系,即他做事的動力都源自別人,而不是源自他的內心。一個孩子只有從他的內心出發,才會形成他對這個世界的獨特的認識,而這是創造力的來源。

第三部分,夢的解析

讓我們舉例來感受兩類夢境可能的含義:死亡,考試。

關於死亡。逝者已逝,而活著的人卻每天為我們付出愛與照顧,所以,為了表達對活著的人的忠誠,我們會不由自主的忘卻逝者。但從心理學角度,任何事情一旦發生,都不會被忘記,頂多只能將其壓抑到潛意識之中而已。那些重要的事情,尤是如此。為了忘記,我們不管付出多麼大的努力,那些事情實際上仍然在我們心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並通過潛意識對我們的生活發揮重大的作用,就好像由此證明,這件事情仍然存在著。

如果我們又沒有聆聽到突然離去的親人對我們最後的叮囑,那麼就很容易產生兩種幻覺。一是“如果我們做了什麼,親人就不會死”,進而產生強烈的內疚;二是“親人們很孤單,希望得到我們的陪伴”,進而產生傷害自己或自殺衝動。而葬禮這個儀式,是完成對死去親人真正心理告別的最重要機會。

我們再以考試夢為例進行剖析。考試的夢通常有三種含義:應對現實的焦慮、超我的懲罰、本我的鼓勵。簡單解釋一下,對本我、自我和超我這個人格結構,更直觀的理解即將本我視為一個人的“內在的小孩”,而將超我視為其“內在的父母”。

考試夢選擇的其實都是自己成功的標誌性焦慮事件。這些事件,充分調動了我們的超我,令我們感到很焦慮。但它們也充分調動了我們的本我的能量,最終幫助我們衝破了難關。之所以在考試時過分焦慮,是因為我們將“挑剔的內在父母”投射到了知識點、試卷、考場和考官上,於是覺得周圍一切都是在考驗自己,就很容易焦慮了。

“小大人”本我被壓抑了,會形成一個強大的超我。而只要有一個強大的超我的人,就很容易在面臨考驗時受到焦慮。如果經歷了煎熬的考驗,一旦再次遭遇到什麼考驗,夢裡就很容易出現那次渡過難關的情形。本我的強大很重要,因為它是我們的人格力量的源泉。我們有時已經捕捉到了未來的趨勢,但我們意識上不尊重這一信息,於是這一信息只好通過夢這種途徑來表達,以提示我們尊重這一信息。一個超我太過於強大的人,我們會覺得這個人沒有意思,而一個本我強大的人,儘管看上去可能令我們不快,但我們很容易被他吸引。

此外,書中還對很多其他典型夢境進行了解析,待你翻開書去發現體悟。

《夢知道答案》心理學家武志紅教你做自己的解夢人

很多時候,我們缺乏直面問題的勇氣。雖然答案就擺在我們的面前,但由於需要承擔一些責任,就不想直接要這個答案。然而我們的內心卻已經清楚地知道這些,所以就會表現到各式各樣的夢中。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讀懂自己的夢,就如同打開一扇通往心靈的窗。夢者自己是解夢的第一人,我們自己進行自由聯想,自己進行解釋,想起了什麼就說什麼,尤其是那個最不願意說出口的。記住,最重要的是第一時間想到了什麼。閱讀《夢知道答案》這本書,你能會通過夢境打開一扇通往心靈的窗,聆聽到內心深處的聲音。夢裡的是另一個自己,與另一個自己好好談談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