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孩子開始崇拜科學家:面對正向追星潮,我們該怎麼做?

2020年4月4日,上午十點,舉國默哀,哀悼被疫情奪走生命3326位同胞,致敬逆風而行,乘風歸去的無數白衣戰士。


一組組的致哀影像中,很多可以讓家長感到欣慰,白衣執甲,殉國之急的身影觸動了孩子的心靈,改變了孩子的追星觀念。


疫情過後,孩子開始崇拜科學家:面對正向追星潮,我們該怎麼做?


相較之前孩子始於顏值、毀於表象的追星,疫情讓孩子看到追星的本質。


孩子嚮往的,不是姣好的外貌,俊朗的身體,或者奢侈的生活,而是人的品行——專業,敬業,無私,勇敢,忘我……


這些人性的光輝在突發的疫情戰場上凸顯,不是營造的環境,不是準備好的表演,但是觸動了孩子的內心。


隨著疫情的逐漸穩定,社會回覆正常,家長與孩子在偶像問題上歲月靜好的時光,能夠維持多久呢?


疫情過後,孩子開始崇拜科學家:面對正向追星潮,我們該怎麼做?

孩子為什麼會追星


心理學家愛利克·埃裡克森在著作《兒童期與社會》中寫到,人從一出生就開始追尋自我認同。崇拜偶像,就是獲取自我認同的方式。


孩子容易迷上在生活中的某些人物、角色,並模仿他們的動作、語言、穿著、表情等特徵。


奧特曼、白雪公主、老師、醫生、電影明星等等,都是孩子追逐的對象。


這些就是孩子追星的萌芽。


胡可曾經說,安吉特別喜歡趙麗穎,就是因為喜歡看《追魚傳奇》,裡面趙麗穎飾演的紅綾可愛調皮的形象深深抓住了安吉的心。


疫情過後,孩子開始崇拜科學家:面對正向追星潮,我們該怎麼做?


《不能錯過的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指出:孩子在對偶像的崇拜及模仿中,汲取來自他們身上的某些特質,從而不斷充實自我。


我們常會聽到年幼的孩子說:“我是霸王龍”、“我是警察”、“我是白雪公主”……


這些話語是不是與長大後的他們說:我喜歡李現,易烊千璽,趙立洋,肖戰……如出一轍?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在會給自己一個又一個的身份,這是孩子尋找自我認同,充實自我的方式。


追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然產物,如同會說話,會走路,會自己吃飯一樣自然。


追星不是孩子的問題,關鍵是父母面對孩子成長中的變化,採取了什麼態度和行動。


疫情過後,孩子開始崇拜科學家:面對正向追星潮,我們該怎麼做?

無視與否定阻斷父母與孩子的連接


《不可忽視的敏感期》中曾經指出:“我是霸王龍”、“我是警察”、“我是白雪公主”是孩子身份確認敏感期的信號。


每位父母都會關注自己認為重要的。


學習翻身,走路,說話,吃飯……等敏感期每位父母都親歷親為,一次又一次的鼓勵和耐心的指導,讓父母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無間和充分信任的關係。


但是對於孩子說:我要成為孫悟空 ,奧特曼 ,白雪公主,佩奇……


家長大多一笑了之,當孩子可愛;


或者認為孩子看電視看多了,要嚴加約束孩子的看電視時間;


或者在沒有真正瞭解孩子喜歡的原因的前提下,將這些人物作為讓孩子聽話的工具;


疫情過後,孩子開始崇拜科學家:面對正向追星潮,我們該怎麼做?


父母沒有重視孩子的身份敏感期,忽視了孩子發出的身份確認的信號。


更不會與孩子耐心探討孩子喜愛的原因,分享自己的意見,從而引導孩子孩子萌芽期的偶像觀。


進入青春期,學習與偶像成為孩子生活的主要構成,對於家長也是相愛相殺的對象。


很多家長將追星作為學習的大敵,嚴防死守,圍追堵截,非但沒有讓孩子將注意力集中於學習,卻激發了孩子最大的叛逆,親子關係也接近崩潰的邊緣。


前段時間,看到了一則令人深思的新聞。


無錫市一名16歲少女,穿著cosplay的服裝,站在小區18層樓頂樓天台的外牆上,欲跳樓輕生。


疫情過後,孩子開始崇拜科學家:面對正向追星潮,我們該怎麼做?


據悉,她想跳樓是因為自己很喜歡玩cosplay(角色扮演),但家人不同意,並因此產生了激烈的衝突。


所以她一時想不開,就想用跳樓的方式來結束痛苦的人生。


好在最後消防員將女孩救了下來,否則她父母一輩子都會活在自責內疚裡。


兒童蒙特梭利認為:讓孩子屈服於成人的一致,這是成人犯的最大最可恥的錯誤。


否定,只會造就孩子的叛逆。


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怎樣對應孩子正向追星呢?


疫情過後,孩子開始崇拜科學家:面對正向追星潮,我們該怎麼做?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追星


1、尊重是基礎


弗洛伊德指出偶像崇拜的核心是價值認同。


崇拜偶像如吃飯,走路一樣,是成長的必然,是追尋自我的價值,是心理成長的必經之路。


作為父母要尊重,不要把它當做兒戲。


教育專家尹建莉的女兒圓圓,自幼痴迷看小說。上小學期間,就已看完金庸全集。


女兒有這個愛好,尹建莉從來不阻止,甚至還主動去買各種課外書回來給圓圓看。


比如,當圓圓看完《還珠格格Ⅰ》後,尹建莉就趁著聖誕節,送了她一套《還珠格格Ⅱ》作為聖誕禮物。


收到禮物的那一刻,這個被母親全心全意信任著的孩子,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


孩子並沒有因為看小說而拉下學習,相反她的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寫作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反而使學習變得更好了。


她常常寫出高分作文,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清華大學。


疫情過後,孩子開始崇拜科學家:面對正向追星潮,我們該怎麼做?


蒙臺梭利說:尊重孩子正在進行的所有合理的活動並試著瞭解,是我們教育方法中最首要的原則


尊重孩子是父母與孩子建立連接的第一步。


2、分享自己追星曆程取得孩子信任


管理學裡常用到的溝通工具——喬哈里視窗,是一種關於溝通的技巧和理論, 溝通視窗可分為隱私象限、盲點象限、潛能象限和公開象限四大區域。


其中隱私象限就是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信息。


經過管理學的諸多案例證明,分享隱私象限中的信息可以有效的提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


在孩子追星問題上,父母也可以應用這個方法,與孩子分享自己的隱私——追星經歷,讓孩子瞭解我們年輕時的追星囧事。


袁詠儀在《成為媽媽後》的節目裡聊到,讀書時,自己也是張國榮的小迷妹,為了買他們的照片唱片,省吃省用,也會追去看演唱會。


疫情過後,孩子開始崇拜科學家:面對正向追星潮,我們該怎麼做?


所以當聽到兒子在追哪個明星時,她不會反對,還會與孩子分享自己的追星往事,讓孩子明白追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爸爸媽媽和自己一樣,都有過追星的經歷,孩子也更願意與她分享追星的事情。


分享自己的隱私,增進孩子對父母的信任,讓父母更加容易瞭解孩子的內心活動,更有利於影響孩子正向追星。


3、引導追星的正確價值觀


取得孩子的信任與認同後,父母需引導孩子注意偶像正能量的一面,偶像崇拜就會真實地為孩子人生效力,讓他成為有正能量的人。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教授認為:追星整體上還是相當正面的,每個人在明星身上都是尋找更好的自己,有了更廣闊的社交領域。


沈教授在一次分享中提到:


“在研究過程中遇到一個復旦的學生,他為了追日本的一個女團連日文都學會了。


另外一個初中訪談對象則把剪輯視頻這一套技術都學會了。


有的人現在開始寫小說了,有的人現在組織能力超強,這還不是個案。


每個人都覺得能在明星身上學到東西,能變成更好的自己。”


疫情過後,孩子開始崇拜科學家:面對正向追星潮,我們該怎麼做?


父母只有深入瞭解孩子的偶像,才會發現偶像的魅力,引導孩子學習偶像身上的光亮,成就孩子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偶像可以是給我們提供奮鬥動力的來源,但不能是綁架我們生活的阻礙,為自己而活,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對自己對偶像對社會負責。


生命的成長父母不能缺席,孩子在表象中描繪自已,父母幫助孩子撥開迷霧,看見本質。


終有一天,孩子會張開翅膀,在鮮活的現實世界中,做最閃耀的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