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看上去像兩個不同的朝代?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唐朝(618年至907年)存續了289年,可是在大家的印象中,安史之亂前的那個盛世大國才能稱為唐,中後期就像是歷史的累贅。實際上,中晚唐也很精彩,有“元和中興”,有楊炎、劉晏的稅制改革,有柳宗元、韓愈、白居易等詩人文豪。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認知偏差呢?筆者就以唐朝中後期的經濟、貿易和財稅制度等變化為立腳點,看唐朝為什麼會被安史之亂分割成兩個不同的國家。

為什麼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看上去像兩個不同的朝代?

經濟結構:小農經濟破裂,商品經濟興起

唐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長,土地資源已經很難滿足授田需求。根據《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的記錄,唐朝立國80年前後便出現授田不足的情況,敦煌百姓基本只能滿足20畝永業田的授予,口分田存在較大缺口,平均授田率只有1/3,此時已經有許多的百姓逃離土地,或者託庇到地主豪強的底下,成為隱戶。

為什麼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看上去像兩個不同的朝代?

逃戶增加,土地兼併加劇。安史之亂動搖了唐朝的統治,中央政府為了平叛和削藩,不斷壓榨百姓,加上百姓本身就存在授田不足的情況,因此越來越多的百姓脫離戶籍,成為隱戶、逃戶或流民。地主豪強則加速兼併土地,大量的百姓從自耕農變成佃農。勞動力脫離土地(生產資料),奠定了工商業發展的基礎。

為什麼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看上去像兩個不同的朝代?

商品經濟興起。農民失去土地後,要麼變成佃農,要麼變成軍人、小商販等無產者,生活在城市,催生出商品需求。城市和農村不斷髮生小商品與農產品的交換,從而誕生商品經濟。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割據、募兵制、土地兼併,間接變成商品經濟興起的溫床。

為什麼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看上去像兩個不同的朝代?

商品經濟促進了社會分工,全國出現了各具特色的商業中心。

如廣陵的銅鏡、傢俱,丹陽的錦、綾,會稽的越羅、絳紗,豫章的名瓷、酒器,都是名揚天下的手工業品,這便是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社會生產出現分工的表現。全國的商品經濟又以江淮為中心,各地的手工業品都集中到揚州,經京杭大運河運往全國各地,揚州於是成為全國最大的商業城市。唐朝就有許多反映當時揚州繁華的詩篇,如王建的“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

唐朝東邊的經濟中心是揚州,國家的西部則是“天府之國”的成都,城區人口10萬戶,除東、南、西、北等4個經常性市場,還有花市、蠶市、錦市、藥市等定期市場,更有聞名天下的“蜀錦”。

為什麼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看上去像兩個不同的朝代?

對外貿易:絲綢之路,從陸地轉向海洋

宋代的海外貿易聞名後世,可市舶司最早出現在唐朝。安史之亂後,安西、北庭等都護府被吐蕃佔領,陸上絲綢之路斷開,唐朝更加重視海外貿易,設有市舶司(唐玄宗就有設立)的廣州人口接近40萬,其中阿拉伯商人10萬。唐朝中後期,廣州、揚州、泉州是重要的通商港口,大量的絲綢,綾、絹、絲、棉等紡織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銷往西亞的西拉夫、末羅國、依法爾等地。

為什麼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看上去像兩個不同的朝代?

經濟重心:從北方轉向南方

安史之亂前,中國的經濟重心一直在北方,人口結構就是很好的例子。筆者在文章《隋朝經濟研究之一:人口變化及真實的耕地面積》提到,隋朝大業年間,北方人口占比為76%,南方只佔24%。到了天寶元年(742年),南方戶籍人口已經達到2055萬,佔比40%。安史之亂後,北方受到戰亂波及,人口銳減,南方未受影響,實際人口已經超過北方。以元和15年(820年)統計到的戶籍為例,南方申報戶數為149萬,超過北方的87萬戶。

為什麼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看上去像兩個不同的朝代?

實際唐朝能平定安史之亂,後來實現“元和中興”,唐武宗、唐宣宗能夠壓服北方藩鎮,都是依賴南方的賦稅。淮南、江西、湖南、浙江等地區自唐朝中期,一直是國家穩定的後方,經濟穩定繁榮發展,成為中央政府的穩定財源,也側面映證了南方經濟強於北方。

為什麼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看上去像兩個不同的朝代?

財政:從農業稅轉向工商稅

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經濟和民生遭到極大破壞,均田制崩潰,百姓和土地失去聯結紐帶,佃農大幅增加,過去的“租庸調”難以適應社會變化。例如佃農(客戶)沒有土地,怎麼能按照均田制徵收田租呢?租庸調按照授田100畝確立徵稅標準,耕作30畝和耕作50畝的農戶難道都交2石糧嗎?這肯定不合理。

中唐之後,租庸調淘汰,兩稅法走上歷史舞臺。兩稅法的提出者是楊炎,稅率依照土地的肥瘠確定,按耕地的面積和產量徵收田稅。兩稅法以畝定產、以產定稅,無論主戶和客戶,都需納稅,按春、秋兩季徵收。兩稅法是古代重要的農稅改革,一直沿用到新中國成立。

為什麼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看上去像兩個不同的朝代?

農業稅不夠用,怎麼辦?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權威跌至冰點,藩鎮林立,中央控制的領土和戶籍大幅縮減,唐憲宗元和年間再次統計戶籍時,中央掌握的戶籍數只有240萬,連天寶年間的30%都不到。戶籍是農業稅的基礎,戶籍大為減少,農業稅自然不多,靠農業稅支持國家運轉是不現實的,因此唐朝政府將目光投向了商稅和專賣。

商稅和專賣齊上陣。商稅和專賣的好處是不依賴龐大的基層就能徵到稅,具體看:1)商稅以流通環節為主,盯著全國重要的商業樞紐,錢就能徵到國庫;2)鹽鐵是必需品,鹽產地集中在淮南鹽池,控制源頭就能保障稅收;2)茶和酒屬於富人的消費品,徵稅不影響窮人的利益。總之,商稅和專賣都屬於間接稅源,不需要絕對地控制全國領土,控制住江淮、江南和沿海地區,就能保障國庫的收入。當然,唐朝中後期也是這麼幹的,以江南的賦稅和錢財供養軍隊,控制住大運河,仍然維持了100多年的相對穩定

為什麼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看上去像兩個不同的朝代?

漢隋的影子,兩宋的輪廓

分析完唐朝經濟、貿易和財稅制度的變化,是否覺得唐朝前後完全是兩種制度?盛唐之前是秦漢至隋唐的影子,安史之亂以後便是宋朝的輪廓。

1)安史之亂前,唐朝純粹的小農經濟,這是秦漢至隋唐延續下來的經濟體。軍事上,府兵制與秦漢的“兵農一體”本質是一樣的。因此說,盛唐之前是秦漢至隋唐的影子。

2)安史之亂後,土地兼併加劇,越來越多的土地歸為私有,百姓失去土地為商品經濟提供勞動力,生產力的進步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因此,唐朝中後期的經濟體變成“小農經濟為主,商品經濟為輔”的模式,相應的工商稅走向歷史舞臺。商品經濟、海上絲綢之路、商稅及專賣,誕生於唐朝中後期,最終在宋朝發展成形。

安史之亂就像一把刀,將中國歷史斬為兩段。可惜制度更先進的宋朝沒有繼承漢唐的武勇,沒有漢武唐宗的知恥後勇,以金錢換和平,只會不斷養大敵人,最終野蠻摧毀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