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如此重要,為何養馬始終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注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騎兵是古代戰場上重要的兵種,決定軍隊的機動能力和追擊能力,特別是馬鐙和馬鞍登上歷史舞臺後,騎兵逐漸成為獨立兵種,成為冷兵器時代的王牌。建立精銳的騎兵,就必須要有優質的戰馬,可是養馬卻長期困擾著中原王朝,難以找到妥善的解決辦法。本文就從馬場、育種、成本等角度,分析中原王朝(元、清等不討論)馬政的難點。

騎兵如此重要,為何養馬始終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先看歷代王朝的養馬成績

先秦時期。商朝就有關於馬政的記載,設牧師(奴隸)為王族和貴族養馬,並且首創了用於作戰的馬車。周朝開始設立專門的馬政制度,將馬分為6類,即種馬、戎馬、齊馬(祭祀)、驛馬、田馬、馱馬。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引領軍事變革,胡服騎射,將趙國帶領為軍事強國,同時推動了戰國養馬業的發展。相馬、養馬成為專門的技術活,御(騎術)也成為孔子的“君子六藝”之一。

秦漢,養馬的第一次高峰。中央設立太僕掌管全國的官馬,在某些郡縣設立“牧師苑”負責養馬。秦朝的烏氏倮就是養馬大王,地位等同侯爵,“陸地牧馬二百蹄······此其人與千戶侯等。”漢武帝為了征討匈奴,大力發展養馬業,在河西六郡設立36所牧師苑,養馬30萬匹。漢朝民間養馬也非常活躍,飼養母馬可以免除田稅,出現了《相馬經》。除了養馬數量達到高峰,漢朝還大力改種良馬,攻打大宛,得到汗血寶馬,第一次改良了中原的馬種。

騎兵如此重要,為何養馬始終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北魏的養馬數量曾達200萬匹。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的一個混亂期,南北長期分裂,但北魏統一北方後,養馬業曾得到了大力發展。據《魏書·食貨志》記載:“世祖(拓跋燾)定秦隴,以河西水草善,乃以為牧地,畜產滋息,馬至二百萬餘匹。”期間,中原的養馬技術又有進步,《齊民要術》記載的閹割技術被廣泛應用於馬匹育肥,遠遠領先歐洲。

唐朝,養馬的第二次高峰。唐朝戰力超絕,連續擊敗突厥、高句麗、薛延陀,打下了遼闊的疆域,同時從西北二十多個國家引進馬種,新培育出的新馬種取名“唐馬”。唐馬身材高大,強壯有力,裝備給重型騎兵。唐朝設立太僕寺掌管官馬,在全國設立60多處牧監所,分三等,上等5000匹、中等3000匹、下等1000匹。唐高宗時期,養馬最高達到70.6萬匹,史稱“秦漢以來,唐馬最盛”。唐高宗之後,北方遊牧民族相繼降服,養馬量減少,玄宗時期在20萬匹左右。

騎兵如此重要,為何養馬始終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兩宋,政策搖擺,養馬下降。宋朝剛建國的時候,繼承了後周的國力和軍隊,馬的數量並不少,宋真宗時期有馬20萬匹。兩宋之所以戰馬缺乏,主要還是管理思想的錯誤與搖擺:1)養馬基地選擇不當,開國不久在開封附近設立14個牧監,很容易形成與皇親貴族爭地的局面,最後導致牧場逐漸廢棄。漢唐則是將牧馬監設在山東、淮河、關中等地養馬;2)政策錯誤,導致西夏獨立,丟失河套地區的馬場;3)政策的搖擺不定,范仲淹、沈括、宋祁等士大夫認為宋軍應該揚長避短,發展強弓利弩對付騎兵。

結果就是花錢買和平,戰馬沒有上戰場的機會,最後牧場變成耕地,軍馬也被賣掉。“天禧中,宰相向敏中言國馬倍於先朝,廣費芻粟。乃詔以十三歲以上配軍馬估直出賣。”等到1038年宋夏戰爭發生時,北宋的種馬、牧場等已經大不如前。

騎兵如此重要,為何養馬始終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明朝,馬政完備,對養馬戶的壓榨比較厲害。明代在中央設南北太僕寺、行省設4個行太僕寺,管理全國近百個馬場,同時與女真、蒙古開辦茶馬互市,馬匹從明初的5萬增至幾十萬匹。明朝馬的數量大增是建立在剝削百姓的基礎上達到的,強制百姓養馬:“江南十一戶、江北五戶共養馬一匹”。由於江南人口稠密,荒地很少,馬無法放養,只能飼養。《農政全書·農事》記載:“江南寸土無閒,一羊一牧,一豕一圈,喂牛馬之家,鬻芻而飼焉。”明代的獸醫技術很先進,《元亨療馬集》是我國獸醫的經典著作,對明朝之後的獸醫影響很大。

騎兵如此重要,為何養馬始終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成績好壞,都不容易

別看漢、唐、明的養馬數量很高,成績突出,但過程是非常不容易的。比如漢朝,武帝決心擊敗匈奴,就一定要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除了大力搞好官方養馬,為了鼓勵百姓養馬,漢武帝也是下了血本。其一,大幅提高馬的價格。從5000錢的正常水平提高到20萬錢,“元狩五年,天下馬少,平牡馬匹二十萬。”馬的價格提高了40倍,大幅刺激了百姓養馬的積極性。其二,用免兵役的辦法鼓勵百姓養馬,即“馬復令”,凡出馬一匹,可以免除三個人的兵役。 其三,官馬民養,官府將母馬借給百姓,三年後,每10匹母馬額外歸還1匹馬,其餘生下的馬歸百姓。明朝則對養馬戶的剝削加重,以至於正德年間在河北爆發了劉六、劉七的起義

騎兵如此重要,為何養馬始終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北宋後期花大價錢買馬。不像強漢、盛唐總想打敗北方草原民族,漢武帝那是不惜代價搞軍備,北宋和平久了就出現馬政廢弛的現象。熙寧初期,河南12監,每年產馬1640匹,給騎兵264匹,花費卻高達53.9萬貫,平均每匹馬的投入高達330貫,然而馬的市場價僅20貫/匹,可見其中的腐敗。官方養馬搞不下去,北宋後期加大了買馬的力度,每年買馬1萬至2萬匹,花錢20至30萬貫。買馬和平期還能維持,一旦爆發戰爭就難以補充,所以北宋後期才常常缺馬。還是那句話,忘戰必危,跟後世先進武器必須自力更生一樣,將戰馬寄託在敵人手裡根本就是玩火自焚。

騎兵如此重要,為何養馬始終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養馬的難點有哪些?

可以看到,無論漢唐,還是宋明,養馬都是非常難以長久執行的政策。漢武帝打敗了匈奴也搞窮了國家;宋朝索性自廢武功,向敵方買馬;明朝更是逼得養馬戶造反。為什麼養馬如此困難,一直成為中原王朝的痛點?

首先,馬場不好找。馬是需要放養的動物,水草肥美、地形遼闊的地方,養出的馬才能體態強健。中國最適合牧養戰馬的地方便是河套平原和科爾沁草原,但這兩個地方都處在農耕和草原的分界處,戰爭頻繁。宋朝根本沒有這兩個地方,明代則與蒙古多次爭奪河套平原,甚至導致內閣首輔夏言被殺。因此,中原王朝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山東、江淮、甚至江南地區養馬,這些地方又是農耕區,跑馬的地方都缺乏,往往只能圈養,養出的馬自然少了野性與強健的品質。

騎兵如此重要,為何養馬始終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其次,優良馬種的缺乏。強漢、盛唐之後,宋、明的勢力範圍再也沒有深入到西域,無法像漢唐一樣引入優質種馬,導致國內培育的馬種一直比不過北方的蒙古馬。例如北宋中期牧養的河南馬,1640匹馬中,只有264匹可以作為戰馬,僅佔16%,其餘84%的馬只能用作馱馬或驛馬。沒有優質馬種,中原王朝就難以培育出好的戰馬。

騎兵如此重要,為何養馬始終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原因,養馬的成本太高。中原屬於農耕區,地勢平坦的地方可以改造成耕地,養活更多的百姓。北宋三司使葉清臣談到官府養馬的弊端時,指出牧監佔地900萬多萬畝,每年產馬三四萬匹。平均每匹馬的佔地面積約250畝,相當於養活8至10戶百姓的耕地。就拿現代的山丹軍馬場為例,佔地330萬畝,其中草原185萬畝,每年牧養的軍馬也就1萬多匹,平均每匹馬佔用草地180畝,說明古今養馬皆是如此。

騎兵如此重要,為何養馬始終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放養佔地多,如果飼養,成本也高。馬的食量非常大,戰馬更是需要精心飼養,才能體格健壯。根據《唐六典》的記載,馬的食量標準是:草1圍、粟1鬥、鹽2合。而五口之家的普通百姓的每天口糧則是7升(丁口2升、中口1.5升、小口1升),養1匹馬的成本夠得上1.5戶百姓的用度。如果以士兵做比較,養1名騎兵的成本相當於6名步兵。

騎兵如此重要,為何養馬始終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總結:馬少是先天不足,難以根治

可以看到,中原養馬一直存在先天不足的問題,好的馬場處在遊牧民族進攻的前沿,核心統治區內難以培育出優良馬種,依賴進口,加上養馬成本過高,因此始終難以根治“缺好馬”的難題。

不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當中原出現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這樣的人物時,同樣可以多方動員,組織出一支精銳騎兵,追亡逐北、揚威大漠。怕的是宋太宗一樣的人物,把國家的精銳之師葬送乾淨,再反過來怪“馬少”,畢竟再多的家產也經不起折騰。試想一下,如果衛青、霍去病打了敗仗,西漢的戰馬是不是也會越打越少呢?戰爭法則永遠是勝利者越來越強,失敗者越來越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