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如此重要,为何养马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理性讨论、数据说话,关注明析历史,探究古代的经济真相

骑兵是古代战场上重要的兵种,决定军队的机动能力和追击能力,特别是马镫和马鞍登上历史舞台后,骑兵逐渐成为独立兵种,成为冷兵器时代的王牌。建立精锐的骑兵,就必须要有优质的战马,可是养马却长期困扰着中原王朝,难以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本文就从马场、育种、成本等角度,分析中原王朝(元、清等不讨论)马政的难点。

骑兵如此重要,为何养马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先看历代王朝的养马成绩

先秦时期。商朝就有关于马政的记载,设牧师(奴隶)为王族和贵族养马,并且首创了用于作战的马车。周朝开始设立专门的马政制度,将马分为6类,即种马、戎马、齐马(祭祀)、驿马、田马、驮马。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引领军事变革,胡服骑射,将赵国带领为军事强国,同时推动了战国养马业的发展。相马、养马成为专门的技术活,御(骑术)也成为孔子的“君子六艺”之一。

秦汉,养马的第一次高峰。中央设立太仆掌管全国的官马,在某些郡县设立“牧师苑”负责养马。秦朝的乌氏倮就是养马大王,地位等同侯爵,“陆地牧马二百蹄······此其人与千户侯等。”汉武帝为了征讨匈奴,大力发展养马业,在河西六郡设立36所牧师苑,养马30万匹。汉朝民间养马也非常活跃,饲养母马可以免除田税,出现了《相马经》。除了养马数量达到高峰,汉朝还大力改种良马,攻打大宛,得到汗血宝马,第一次改良了中原的马种。

骑兵如此重要,为何养马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北魏的养马数量曾达200万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的一个混乱期,南北长期分裂,但北魏统一北方后,养马业曾得到了大力发展。据《魏书·食货志》记载:“世祖(拓跋焘)定秦陇,以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畜产滋息,马至二百万余匹。”期间,中原的养马技术又有进步,《齐民要术》记载的阉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马匹育肥,远远领先欧洲。

唐朝,养马的第二次高峰。唐朝战力超绝,连续击败突厥、高句丽、薛延陀,打下了辽阔的疆域,同时从西北二十多个国家引进马种,新培育出的新马种取名“唐马”。唐马身材高大,强壮有力,装备给重型骑兵。唐朝设立太仆寺掌管官马,在全国设立60多处牧监所,分三等,上等5000匹、中等3000匹、下等1000匹。唐高宗时期,养马最高达到70.6万匹,史称“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高宗之后,北方游牧民族相继降服,养马量减少,玄宗时期在20万匹左右。

骑兵如此重要,为何养马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两宋,政策摇摆,养马下降。宋朝刚建国的时候,继承了后周的国力和军队,马的数量并不少,宋真宗时期有马20万匹。两宋之所以战马缺乏,主要还是管理思想的错误与摇摆:1)养马基地选择不当,开国不久在开封附近设立14个牧监,很容易形成与皇亲贵族争地的局面,最后导致牧场逐渐废弃。汉唐则是将牧马监设在山东、淮河、关中等地养马;2)政策错误,导致西夏独立,丢失河套地区的马场;3)政策的摇摆不定,范仲淹、沈括、宋祁等士大夫认为宋军应该扬长避短,发展强弓利弩对付骑兵。

结果就是花钱买和平,战马没有上战场的机会,最后牧场变成耕地,军马也被卖掉。“天禧中,宰相向敏中言国马倍于先朝,广费刍粟。乃诏以十三岁以上配军马估直出卖。”等到1038年宋夏战争发生时,北宋的种马、牧场等已经大不如前。

骑兵如此重要,为何养马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明朝,马政完备,对养马户的压榨比较厉害。明代在中央设南北太仆寺、行省设4个行太仆寺,管理全国近百个马场,同时与女真、蒙古开办茶马互市,马匹从明初的5万增至几十万匹。明朝马的数量大增是建立在剥削百姓的基础上达到的,强制百姓养马:“江南十一户、江北五户共养马一匹”。由于江南人口稠密,荒地很少,马无法放养,只能饲养。《农政全书·农事》记载:“江南寸土无闲,一羊一牧,一豕一圈,喂牛马之家,鬻刍而饲焉。”明代的兽医技术很先进,《元亨疗马集》是我国兽医的经典著作,对明朝之后的兽医影响很大。

骑兵如此重要,为何养马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成绩好坏,都不容易

别看汉、唐、明的养马数量很高,成绩突出,但过程是非常不容易的。比如汉朝,武帝决心击败匈奴,就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除了大力搞好官方养马,为了鼓励百姓养马,汉武帝也是下了血本。其一,大幅提高马的价格。从5000钱的正常水平提高到20万钱,“元狩五年,天下马少,平牡马匹二十万。”马的价格提高了40倍,大幅刺激了百姓养马的积极性。其二,用免兵役的办法鼓励百姓养马,即“马复令”,凡出马一匹,可以免除三个人的兵役。 其三,官马民养,官府将母马借给百姓,三年后,每10匹母马额外归还1匹马,其余生下的马归百姓。明朝则对养马户的剥削加重,以至于正德年间在河北爆发了刘六、刘七的起义

骑兵如此重要,为何养马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北宋后期花大价钱买马。不像强汉、盛唐总想打败北方草原民族,汉武帝那是不惜代价搞军备,北宋和平久了就出现马政废弛的现象。熙宁初期,河南12监,每年产马1640匹,给骑兵264匹,花费却高达53.9万贯,平均每匹马的投入高达330贯,然而马的市场价仅20贯/匹,可见其中的腐败。官方养马搞不下去,北宋后期加大了买马的力度,每年买马1万至2万匹,花钱20至30万贯。买马和平期还能维持,一旦爆发战争就难以补充,所以北宋后期才常常缺马。还是那句话,忘战必危,跟后世先进武器必须自力更生一样,将战马寄托在敌人手里根本就是玩火自焚。

骑兵如此重要,为何养马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养马的难点有哪些?

可以看到,无论汉唐,还是宋明,养马都是非常难以长久执行的政策。汉武帝打败了匈奴也搞穷了国家;宋朝索性自废武功,向敌方买马;明朝更是逼得养马户造反。为什么养马如此困难,一直成为中原王朝的痛点?

首先,马场不好找。马是需要放养的动物,水草肥美、地形辽阔的地方,养出的马才能体态强健。中国最适合牧养战马的地方便是河套平原和科尔沁草原,但这两个地方都处在农耕和草原的分界处,战争频繁。宋朝根本没有这两个地方,明代则与蒙古多次争夺河套平原,甚至导致内阁首辅夏言被杀。因此,中原王朝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山东、江淮、甚至江南地区养马,这些地方又是农耕区,跑马的地方都缺乏,往往只能圈养,养出的马自然少了野性与强健的品质。

骑兵如此重要,为何养马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其次,优良马种的缺乏。强汉、盛唐之后,宋、明的势力范围再也没有深入到西域,无法像汉唐一样引入优质种马,导致国内培育的马种一直比不过北方的蒙古马。例如北宋中期牧养的河南马,1640匹马中,只有264匹可以作为战马,仅占16%,其余84%的马只能用作驮马或驿马。没有优质马种,中原王朝就难以培育出好的战马。

骑兵如此重要,为何养马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原因,养马的成本太高。中原属于农耕区,地势平坦的地方可以改造成耕地,养活更多的百姓。北宋三司使叶清臣谈到官府养马的弊端时,指出牧监占地900万多万亩,每年产马三四万匹。平均每匹马的占地面积约250亩,相当于养活8至10户百姓的耕地。就拿现代的山丹军马场为例,占地330万亩,其中草原185万亩,每年牧养的军马也就1万多匹,平均每匹马占用草地180亩,说明古今养马皆是如此。

骑兵如此重要,为何养马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放养占地多,如果饲养,成本也高。马的食量非常大,战马更是需要精心饲养,才能体格健壮。根据《唐六典》的记载,马的食量标准是:草1围、粟1斗、盐2合。而五口之家的普通百姓的每天口粮则是7升(丁口2升、中口1.5升、小口1升),养1匹马的成本够得上1.5户百姓的用度。如果以士兵做比较,养1名骑兵的成本相当于6名步兵。

骑兵如此重要,为何养马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病?

总结:马少是先天不足,难以根治

可以看到,中原养马一直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好的马场处在游牧民族进攻的前沿,核心统治区内难以培育出优良马种,依赖进口,加上养马成本过高,因此始终难以根治“缺好马”的难题。

不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当中原出现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这样的人物时,同样可以多方动员,组织出一支精锐骑兵,追亡逐北、扬威大漠。怕的是宋太宗一样的人物,把国家的精锐之师葬送干净,再反过来怪“马少”,毕竟再多的家产也经不起折腾。试想一下,如果卫青、霍去病打了败仗,西汉的战马是不是也会越打越少呢?战争法则永远是胜利者越来越强,失败者越来越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