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大王---劉倫

“走馬是條東大路,貫穿重慶與成都。曾迎南來北往客,送走馬幫與挑夫。而今滄桑留歲月,一片磚瓦一本書。”

這是我到走馬聽故事,聽到劉倫講故事開場的一首打油詩,這首詩很直白,講出了走馬的繁華和濃厚的文化底蘊。

坐嘛,聽故事。


故事大王---劉倫


初識“走馬”故事


故事大王---劉倫

劉倫

“劉倫”是劉萬能的藝名,劉萬能是走馬民間故事區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走馬鎮民間故事保有會會長、走馬民間曲藝團團長。這裡的人們已習慣叫他“劉倫”了。鎮子裡的老老少少都認識他,都聽過他在茶館講過的故事,他也早已成了這裡的“故事家”。

俗話說:“走馬人,人人都會講故事,人人都是故事家。”要說這走馬民間故事,來頭可不小。

重慶九龍坡走馬鎮,歷史上是重慶通往成都的必經之路,一腳踏“三縣”,南來北往的馬幫、客商聚集,人們在茶餘飯後,休閒納涼時的口頭文學民間故事也盛行起來,人們將這口頭文學稱為“走馬鎮民間故事”,它的形成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走馬鎮民間故事內容豐富,包括神話、民俗傳說、生活故事等。2006年,走馬鎮民間故事入選為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故事大王---劉倫

劉倫以前是川劇演員,從7歲就開始學習武生,他有看報紙的習慣,通過報紙,瞭解到九龍坡走民間故事的傳承,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境況,他非常震驚,“走馬鎮一萬四千多則民間故事,這樣一個藝術寶庫,竟然沒有人來傳承,讓人很心痛,特別是對於我們從事戲曲工作的人來說,這種震撼很直接。”2006年底,劉倫來到了走馬,並下定決心要來傳承文化。


初講“走馬”故事

故事大王---劉倫

2008年9月28日,劉倫永遠都記得這一天,這是他第一次講走馬故事的日子。

他雖然舞臺經驗非常豐富,但在面對講故事這種新的一種文化形式,劉倫心裡還是很忐忑。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講什麼呢?“之前是聽別人講,自己從來沒有去講過,還是比較擔心。”劉倫坦言。他在報紙上看到英雄伍時英的故事,他深受感動,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後,他決定以英雄伍時英為原型進行改編,講述他人生中的第一則走馬民間故事。

“如何講?”以前,走馬民間故事的講述者以茶館為據點,眾多聽眾與講述者圍坐在茶館中,聽講述者講故事,這樣一來,講述者的主角地位難以突出,如果遇上人多環境嘈雜,講述的效果也不好,聽眾也不願意聽,傳播的效果也不好。

好在劉倫有川劇演員的底子,他想能不能像川劇表演一樣,讓講述者站在舞臺上去表演呢?他自己出錢,在茶館前方搭建了一個舞臺,舞臺上還安裝了音響和燈光。硬件設備升級了,這樣一來,講述者就站在了舞臺上,也更敞亮了,這樣的創新方式讓講述者和觀眾都對走馬民間故事的講述有了更強的儀式感。

故事大王---劉倫

“穿什麼呢?”在走馬,以前的民間故事傳承人登臺講故事都是穿的便服,沒有統一的一種服裝。劉倫從小學川劇的經歷,他對舞臺充滿了敬畏,在劉倫的眼中,走馬民間故事和川劇一樣,是一種舞臺表演形式,都有非常強的藝術性。為了配合這一次的登臺,劉倫專門去訂做了一套講故事的長衫,劉倫是第一個穿著長衫講走馬故事的人。他說:“作為一個演員,起碼要對得起你自己,連自己都不尊重,那觀眾怎麼會尊重你呢?”

登臺這天,劉萬能懷著忐忑的心情結束表演,出乎他意料的是,剛一謝幕,全場掌聲一片。走馬鎮文化服務中心的鐘主任非常興奮,拍著他的肩膀說:“有聽頭,有看頭。”在鍾主任的安排下,劉倫連續3天,分別在走馬鎮的機關單位和企業去講這則故事,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非遺”傳承路上,初心向前

故事大王---劉倫

劉倫這種講故事的方法給了走馬人非常大的衝擊,他們可能都很震驚,故事原來還可以這樣講。讓講述者站在舞臺上去講故事,是劉倫獨創的,穿著長衫拿著扇子講故事也是劉倫獨創的,他的這一次創新非常成功,吸引了非常多的年輕人來聽故事甚至拜師學習。

今年還在上高二的林鈺婷就是其中一個,17歲的她說“小的時候特別喜歡聽爺爺奶奶講這些故事,現在長大了就特別想深入瞭解,特別是跟著劉倫老師學習到非常多的東西,越深入越喜歡,希望能夠把這種文化傳承下去。”

現在,劉倫不僅講故事,還一直在創作,寫新的故事,也讓更多人關注“非遺”文化。劉倫人到中年但是內心還是個年輕人,喜歡新鮮的事物,願意嘗試新鮮的事物。在“非遺”傳承這條路上劉倫一直都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他說:“我希望盡最大的努力讓這些優秀的文化一直傳承下去,讓年輕人來喜歡瞭解,不管是川劇還是民間故事。這條路任重而道遠,我也一直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