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匈奴人会有“父死娶母,兄死娶嫂”这样的陋俗?

相信很多人都比较熟悉我国古代的婚姻方面的风俗传统,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比如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但是应该有不少人都不了解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婚姻方面的风俗传统,今天就来介绍一个在现代看来匪夷所思的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

为什么匈奴人会有“父死娶母,兄死娶嫂”这样的陋俗?


这个少数民族就是经常出现汉代历史中的外患——匈奴。据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记载,当时的匈奴人有一条非常奇怪的婚姻习俗,那就是“父死娶母,兄死娶嫂”,这与深受儒家伦理纲常文化严重不符,令许多人都觉得匪夷所思,但是对于没有儒家文化影响的游牧民族而言,这么约定俗成是具有一定道理的。

司马迁所记载的匈奴人被归为华夏民族,但由于与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不同,匈奴人生活在草原,以放牧捕猎为生,孕育出来的是独特的游牧文明。因为生存环境更加恶劣,生存方式更加单一,生存资源十分稀缺,所以游牧文明比农耕文明更加注重家族文化。就像草原上的家族式动物一样,匈奴人为了保持家族稳定,守护家族核心,在婚姻习俗上产生了特殊的抵御风险的方法。

为什么匈奴人会有“父死娶母,兄死娶嫂”这样的陋俗?


在中原地区,人们生活在城市乡村,分布比较均匀和密集。而婚姻像是维系两个人、两个家族之间关系的一种契约,一般婚姻的结合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北方的草原上,人们以部落为单位分散而居,可能方圆几十公里内都没有别的部落或者家。而婚姻变成了维系一个家族的繁荣稳定的工具,可能不会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却不能让家族的资源有所流失。

为什么匈奴人会有“父死娶母,兄死娶嫂”这样的陋俗?


因此就衍生出了在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母亲为妻;在兄长死后,可以娶兄嫂为妻的婚姻风俗。因为作为家族的首领父亲和兄长去世,会导致家族分崩离析,家庭财产被分割,家族资源被瓜分。为了不使家族分裂,匈奴人就要选出一位新的统领来掌管家族、继承一切,这个新统领自然是从去世统领的儿子或者兄弟里面选,并且继承一切就意味着继承权力的同时也要继承女人和家庭。

为什么匈奴人会有“父死娶母,兄死娶嫂”这样的陋俗?


在其他些少数民族之中甚至还会出现好几个兄弟只娶一个女人作为妻子的情况,因为婚姻对于他们而言更多是繁衍后代的一个形式,娶一个女人为妻不仅能够减少娶妻所需要的花销,还能避免分家分财产。这样一来可以极大程度地整合家族财产,也能够最为有效地保留家族资源。

为什么匈奴人会有“父死娶母,兄死娶嫂”这样的陋俗?


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匪夷所思的婚姻风俗,我们不应该带着任何有色眼镜来看待,因为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学的历史文化不同,甚至没有谁更先进科学的对比,匈奴人也是和汉朝人一样,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了人类的智慧,做出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