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看好”到“謝謝你” 返鄉創業“明星”種下李子樹,帶動10多個貧困村脫貧致富

記者袁靜

進入4月中旬,小小綠豆般大的李子隱藏於枝葉間。“首先摘掉細小果、弱枝果,留下大果、中心果、端正果、壯枝果,然後對生長密集的果子進行摘除,保證其疏密適度。”4月10日,在通江縣青浴鄉蜜緣生態家庭農場的李子樹基地裡,總經理張莉提前給村民傳授疏果技術。今年1月,她捧回了“巴中市優秀農民工返鄉創業明星”獎牌,“這個獎對我來說意義重大,代表著這麼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但也意味著責任更重大。”

  創業路一波三折 “固執”堅持迎曙光

85後的張莉是學醫的,畢業後,先後從事過中藥材批發與藥房零售。2013年一次偶然的臺灣之行,讓她看到了生態農業發展的廣闊前景,有了回家鄉創業的想法。

在通江縣委推進的“歸雁培育工程”吸引下,經與家人反覆考察論證,2013年,張莉回到家鄉,成立通江縣青浴鄉蜜緣生態家庭農場,在青浴鄉玉坪寨村流轉荒山地3000餘畝種植蜜緣李,先後投資1980萬元。

創業之初,張莉體會到了太多的艱辛。“記得在考察基地選址時,山上下著大雪,我又冷又餓,後來在一農戶家裡吃了一頓飯,那份豬肉炒白菜,令我記憶猶新。”張莉回憶。在與農戶交談的過程中,張莉得知這裡山高缺水,一些老百姓還靠背水吃,“我要在這裡種果樹,水源問題一定要解決,到時居民用水也就一併解決了。”“你別做夢了,這裡資源好,的確來了不少人創業,但從來沒人能熬過3個月,因為山高地荒溫差大,條件太艱苦。”當地一位老人並不看好張莉。

張莉還是“固執”地幹了起來。在開荒過程中,公司出資從山頂泉源處安了水管,一些百姓以為她要收水費賺錢,出面阻撓。鄉、村幹部和她一起挨家挨戶做工作。當清清涼涼的山泉水流進百姓家時,不信任她的那位老人眼裡含著淚水:“你做到了,謝謝你。”

第一次得到百姓認可,讓張莉心裡無比激動。“一開始我想得也很簡單:不就是把果樹種上,就等豐收了嗎?可是我錯了。”困難接踵而至,讓張莉猝不及防。在第二年的時候,她花光了所有積蓄,為了節約開支,她帶著全家上陣,開荒地、清水溝、育苗子,雙手磨起老繭,中途多次想退縮,但最終還是堅持下來。

  “李子園”成招牌 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經過5年多的打拼,張莉創辦的農場初具規模,種植的青浴蜜緣李於2017年成功試掛果;2018年出果50噸,產值120萬元;2019年大部分果樹進入掛果期,出果200噸,產值620萬元。

張莉介紹,她所種植的青浴蜜緣李成熟期為9月上旬至中旬,成功填補了李子類成熟期的空白市場。上市後,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福州、南昌和浙江等地,供不應求,深受消費者喜愛。

農場採取“基地+農戶+一級批發商”模式,產業幫扶10多個貧困村脫貧致富。園區輻射帶動能力強,常年吸納本村及周邊鄉鎮貧困戶70餘戶190餘人、非貧困戶220戶610餘人在農場務工,人均年增收1.2萬元以上。

她還帶頭舉辦“農民工講堂”,聘請四川農業大學教授講授種植技術,5年來,共舉辦免費技能培訓60餘場,培訓技術能人2000餘人次。帶動村民發展林下經濟,養殖了2萬隻“憨包鴨”、1萬隻山地雞,建成苗圃基地500畝。

玉坪寨村黨支部書記吳顯明說,自從張莉在村裡辦基地後,“李子園”便成了村裡的招牌,很多人慕名前來摘李子賞田園風光,這也給張莉指明瞭未來發展的方向。她表示,將搶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把現有的農場逐步發展為集生態水果採摘、農業觀光旅遊、特色餐飲於一體的農業旅遊觀光產業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