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奇:疫情之下,中國有哪些數字化創新機會?

奇績創壇(原YC中國)創始人兼CEO陸奇就產業生態建設、疫情後數字化發展機會、創新創業等話題進行了分享。

在談到數字化和科技發展加速機會時,陸奇表示,對疫情爆發的防備能力將驅動核心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發展的前提是防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他還強調了數字化能力的重要作用。“在保護隱私安全的情況下,做好人在物理空間行為的數字化記錄,這兩種能力的總和是未來任何一個國家防禦下一次瘟疫的必要準備。”

在陸奇看來,在疫情之下中國有很好的機會。

首先,中國在技術、人才和資本市場上有堅實的基礎,宏觀經濟驅動槓桿更為豐富;其次,中國的經濟更加多元化,科技與數字化能加速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中國還存在著國際化的機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將能力溢出,拓達更多國家。

陸奇還就C端和B端的創新機會進行了論述。在他看來,C端的通訊是永遠的剛需,娛樂尤其是短視頻有很大前景;在B端,SaaS的前景比較樂觀,企業自動化、以及數字孿生都存在機會。

以下為陸奇演講摘要:

陸奇:疫情之下,中國有哪些數字化創新機會?

在新的格局下,數字化和科技發展加速的機會在哪裡?

首先,新的疫情對今天整個世界的影響將是空前的,目前歐美還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還需要一個過程,但已經可以相當明確的看到這次疫情對整個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是巨大的。

第二,黑天鵝事件對歷史進程的改變影響非常非常大。整個人類歷史基本上都是小概率、高效率的事件,也就是所謂的“黑天鵝”事件改變的。

黑天鵝事件可以改變兩個事情:第一,經過黑天鵝事件可以短時間內改變人的舊的習慣養成新的習慣;第二,可以在短的時間裡讓社會、讓人類接受新的概念。

目前,我們看到了這些新變化和機會。

第一,對疫情爆發的防備能力將驅動核心科學技術的發展。

為什麼這樣講?我們講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的前提是防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沒有這樣的能力人的健康生存得不到保障,核心一點做任何經濟的發展首先是要防禦自然災害。今天的疫情某種意義上可以跟戰爭做類比,只不過敵人我們是看不見的病毒,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有新一代核心的能力,這些核心的能力在加速技術開發和數字化進程。在面對這樣一個看不見的敵人的時候拼的是科學技術的能力。

第二,數字化的能力特別是數字化物理空間、數字化城市的都市的輪流,可以在保護隱私的情況下快速地追蹤、快速地發現危險的情況,快速地做好局部化,隔離也好,測試也好等等。

雖然這些數字化的能力是有挑戰的,因為我們既要做到很多測試和數字化,把人在物理空間當中的行為數字化的記錄,還要保護隱私和安全。同時必要的時候這些能力可以用。這就像運輸、製造能力一樣。這兩者能力的總和是未來任何一個國家必備的防禦下一次瘟疫爆發的準備。

在商業上會有很多機會也會加速數字化的進程,特別是這次看到的對線上的核心服務。

比如說雲計算已經是一個非常核心的能力,視頻通訊、遠程辦公等等成為支撐型的服務,會加速發展和應用。對機器人也好、自動駕駛也好,各種場景的應用也會加速,這樣的場景下可以大規模減少病疫的傳播。同時對遠程醫療也會加速發展和應用。

這一切是我們現在已經能夠看到的,對數字化、對科學發展和創新起到加速作用的推動器。

同時我們要引以為戒,因為人類面臨的不光是這樣的疫情,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威脅是地球暖化,疫情一旦克服之後就可以恢復經濟,地球暖化如果我們早期不通過努力減少危險,有可能是沒法復原的過程。

在創業者群體當中,已經有中國的創業者開始關注這方面的應用、技術的發展,因為我們通過技術發展、通過商業化的應用可以對減緩地球暖化,通過二氧化碳固化做實質意義上的貢獻和推進。

這裡我可能要強調一下,減緩地球暖化很有可能是未來十年最大的商業機會之一,因為它完全是可以商業化的,廣義的財富是對人類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帶來能力,我們都願意為這方面買單,是可以商業化的,這一切是通過新的世界格局對科技的發展、對數字化的進程帶來加速。

中國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有非常非常好的機會。

首先,我們有非常堅實的基礎,技術、人才、資本、市場基本到位。我們有加速的前沿,數字化、自動化、在線化等等。另外中國的宏觀經濟驅動槓桿更為豐富,有城市化、消費升級、人口增加。

另外經濟更多元化,科技與數字化可以加速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比方說只有中國可以長出一個拼多多、美團,有技術但是它沒有多元化的經濟體系,其它國家也長不出來,因為它沒有一流的互聯網公司、沒有大規模的開發人員和產品開放能力,一旦一個拼多多、一個美團在中國站住腳之後,它可以去東南亞、可以去拉丁美洲,我們的發展就會更豐富。

當然我們也有國際化的機會,越來越多的機會把我們的能力溢出,拓達到更大的國家。包括我們奇績創壇已經看到,歐洲認為中國是更好的一個創業國家,我們更吸引資本。最後中國創業環境對創業者提供了非常好的學習和機會,不光看到其它地域的好的經驗和好的案例,在中國也可以學到很多。

在中國創業創新的機會

接下來分享一下,按照前面講的判斷方向、判斷時機做動態決策,我們能看到的在中國創業創新的機會。

先講C端,提出一個結構化的緯度,幫助大家更系統的思考,如果我要在C端創業如何考慮未來的機會。

首先一個長期結構的原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二是最近幾年在業界越來越重要的一個認知就是亞馬遜的貝佐斯說的,前幾年他寫了一封信給亞馬遜的股東,他其中提到了一點用戶是永遠不滿足的,我覺得講的太對了,以前的產品理論說我針對用戶設計一個產品滿足需求就好了。不是,用戶永遠不滿足,需求永遠在滿足和不滿足之間的動態。

基於這個原則我們可以把C端分為人群和時長,一個人只有24小時,第一通訊,通訊永遠的剛需,視頻通訊,實時異步,群聊,目前所有體驗基本針對單個用戶,沒有群體計算,群聊是第一個有這樣發展空間的產品。另外是通訊產品更為通訊的載體。

二是娛樂,尤其是短視頻。短視頻開啟了新一代的交互,因為它是基於攝像頭,我們以前都是基於文字和圖像,到目前為止所有用戶體驗都是1968年兩位得了圖靈獎的人做的叫思想空間,我們描述一個思想空間用文字和圖像,然後用菜單點擊等等做交互,視頻開啟了直接交互。我們現在還在早期,大家千萬重視短視。遊戲非常非常重要。

另外,消磨時間是越來越重要的剛需,因為未來隨著自動化、隨著技術的進步需要工作的時間越來越短,幫助用戶更好的消磨時間是特別重要的。

社交,永遠會有機會,不同的年齡群、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工具和載體。消費,零售,服務特別是建立大的品牌的機會。出行,是長期的剛需,短期會有些挑戰。體育健康,越來越重要。

另外教育和醫療是特別重要的,因為這兩項需求把人變好,在中國機會特別多,因為需求遠遠大於供給,不管是教育、知識、技能,在線化也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B端,我也提出一個結構和大的框架給大家分享一下。

在B端它的長期的結構原則,任何一個企業都需要降低成本和提高產出的,這是他們永遠的剛需,任何有機會降低成本一定要去做,可以提高產出一定要去做。具體可以分為生產端、銷售端、客戶、員工、供應鏈、資金等。

對目前To B端在信息化和數字化的情況分大B和小B,他們的需求非常不一樣,也是跟數字化的平臺有關。

第一代、第二代數字化基本都是在大B裡面掌握應用,特別是大B的信息化,最早期其實是OA,是辦公效益提高。後來是做資源管理,比如說人力資源等等,以後的進展是像產品生命週期管理,到了移動互聯網之後是客戶管理。同時有很多垂直信息,比如說MES是製造業的,基本上大B有比較系統的信息化的大量的應用,然後再整體下沉,做的越來越深入。

小B相對來講信息化的滲透率比較低,小B的剛需永遠是獲客,搜索引擎、臉書這樣線上的獲客對小B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有部分是營銷的需求,有一部分財富管理,小B業務流程越來越多,SaaS的機會也會來樂觀。接下來是企業自動化,人工智能會把企業自動化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最後是數字孿生,以後企業裡面任何一個數字設備都有一個數字化的模型,可以端到端的做分析和預判等等。所以工業4.0是長期的數字化B端的需求,但是已經有很多創業機會了。這是在供給端的B端的機會。

在流通端,企業之間需要信息流通、資金流通,還有很多機會,包括B2B交易網站、供應鏈管理、物流倉儲管理,特別是資金風險管理,我們這一屆面試很多創業公司都是做資金管理和風險管理提供給To B的,同時農業數字化與自動化系統,還有企業數字化基礎建設,大數據系統、信息知識管理系統,主幹雲服務和開源系統,比如WebRTC。

總結

在中國最後總結一下我們面臨的挑戰和機會,主要是整個全球的IT工業在B端需要重構,全站式的重構,在中國我們有機會找到彎道超車的能力,因為我們有足夠的內需,關鍵是要建立核心的生態和技術,因為開發是需要生態的,不光是技術需要時間,生態也需要時間。

我們有足夠的內需,我們可以建立一系列核心IT的能力,數字化的進程需要補課的地方補課,需要加速的地方加速。本身全球的創業生態包括在硅谷已經有很多,微軟是玩家,谷歌做了很多協同的軟件,但是在移動上的創新還不夠,我們非常看好在中國的機會。

●圖片貼紙來源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