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输血”顺畅需打通核心企业“堵点”

疫情后全球供应链必然重构,未来有两个可能的趋势:一是供应链内向化,尤其对于大型经济体国家,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可在国内得以完成;二是相对分散的集中性,在要素相互流动紧密、相对开放的几个经济体内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条。

4月11日,新金融联盟在线召开了“疫情下供应链金融的开放合作与风险防控”内部研讨会,央行、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领导以及全国136家银行、金融科技公司、电商平台、物流平台共220多位嘉宾隔空进行了思维碰撞与交流。会议由新金融联盟秘书长吴雨珊主持,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提供学术支持。

研讨 | 供应链金融“输血”顺畅需打通核心企业“堵点”
研讨 | 供应链金融“输血”顺畅需打通核心企业“堵点”

1 支持复工复产,供应链金融仍有瓶颈

疫情影响下,供应链金融成为支持产业链企业复工复产的重要 “推进器”。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金融机构响应政策积极行动,但实践中仍存在瓶颈有待突破。

“与国际供应链金融更加偏重于产业整体效率提升和配置优化相比,我国的供应链金融的整体性不高,业务模式较单一。”专家表示,“在具体项目落地上也不尽人意,对金融机构而言,在支撑技术、信息化能力以及专业人才上均存在短板。”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有专家指出,目前很多供应链平台都没有建立基于供应链模式的风控体系,主要还是通过与核心企业确认应付账款来控制风险,而对贸易真实性的验证、贸易过程的介入及监控较少,这带来较大风险。

专家认为,各类非金融机构无序开办供应链金融业务,缺乏相应的约束和规范。部分物流电商科技企业自办供应链金融业务,赚取利差,表外融资杠杆高达上百倍。一旦底层资产出现问题,就会向投资人传染风险。

2 破局产融合作痛点

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发展,专家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推动核心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引入金融机构向非核心企业提供融资,提高产融合作效率;二是发挥应收账款融资平台的作用,加强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信用传导;三是约束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利益的挤占,推动及时支付条例加快落地,对其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加强监督、规范和引导;四是提升应收账款票据化水平,提高商业汇票的周转率和融资可得性。

有专家一针见血指出,有些大企业不做确权,为上下游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架设了阻碍。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法律来保障确权,我国监管也应推动相应规则的制定,进化商业文明。

专家强调,做供应链金融,一定要对龙头企业的风险密切跟踪、重点关注,不可盲目迷信。龙头企业一旦出风险,外溢性极强,可波及整个链条上下游。

瑞幸咖啡假账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成千上万中小微企业,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如何保证?专家提示,线上数据要与线下交叉验证。不管数据如何获得,都有可能造假,金融机构要有发现异常数据信息的能力,早发现、早预警。真正做到KYC不够,还要做到KYCC,甚至KYCCC,对风险穿透防范。

3 构建新生态需各方合力

疫情后全球供应链必然会重构,金融企业要提前研判,做好应对。专家表示,未来有两个可能的趋势,但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一是供应链内向化,尤其对于大型经济体国家,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可在国内得以完成;二是相对分散的集中性,在要素相互流动紧密、相对开放的几个经济体内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条。

专家还提醒,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产业的,如果产业领域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金融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二者不能交融,那么仅仅做金融数字化也没有意义。

构建供应链金融新生态需各方合力。专家表示,银行要更开放,搭建开放共享平台;核心企业、第三方平台要更主动,加大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政府要更支持,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与会嘉宾积极交流,有诤言也有良策,有共鸣亦有争鸣,有想法更有行动。新金融联盟后续将就会议成果形成简报,以期为供应链金融行业的不断完善与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于我们】

新金融联盟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打造一个高质量的新金融政策研讨和业务交流平台。成立以来,联盟共组织各类闭门研讨会、优秀企业参访50多场,议题涵盖金融科技、资产管理、普惠金融等方向。部分研讨成果形成报告,呈送给相关部门,推动了业界与监管的沟通交流,助力理事单位的合作共赢。

【学术支持】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立于2008年4月12日,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非官方、非营利性金融专业智库平台,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与交流。

CF40旗下有四十人和新金融两大实体型智库系列。分别包括四十人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四十人金融研究院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北方新金融研究院、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此外,CF40与国家开发银行、清华大学、丝路基金、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共同发起成立了“丝路规划研究中心”。

CF40每年召开闭门研讨会、大型峰会、国际交流会等百余场研讨会,开展课题研究近30项,出版周报、月报、要报、《新金融评论》以及经济、金融类专著共计100余册,受到决策层领导重视和经济金融界人士高度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