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兵敗垓下,為什麼還會有“王不過項”之譽?

想必喜歡歷史的朋友都聽過一句話,叫做“王不過項,力不過霸,將不過李,拳不過金”,因其朗朗上口,傳播甚廣,然而其中人物不免虛構誇張,或有爭議,或有質疑。而筆者認為只有西楚霸王項羽實至名歸,當得起“王不過項”的至高評價。

那麼為什麼說項羽當得起王不過項的評價呢,諸位看官聽我細細道來。


項羽兵敗垓下,為什麼還會有“王不過項”之譽?

項羽圖片


項羽的崛起之路

項籍,字羽,祖上世代為楚將。早年跟從叔父項梁混社會,不愛讀書,學劍也不成,後項粱讓他學習兵法,最後也是半途而廢。這樣看著好像是跟我們普通人沒兩樣,很沒耐心,很難讓人與後來不可一世,縱橫天下的西楚霸王聯繫起來。

但往往有些人就是天賦異稟,他的天賦就是力大無窮,天生有一股睥睨天下的氣勢。史書記載他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在地方上有極大的威信。俗話說一力降十會,就是他的真實寫照。而當他看到秦始皇東巡時說出了那句豪氣沖天的“彼可取而代也",不僅在當時震驚了項梁,之後也將震動整個大秦王朝。

我們的項羽就這樣踏上了征途。東征西討,披荊斬棘,所當者破,所擊者服,經七十餘戰,未嘗一敗,有以少勝多的勇氣,也有破釜沉舟的豪氣,而走上人生巔峰的項羽也將面臨最後的考驗,在絕境中爆發出震古爍今的魅力。


項羽兵敗垓下,為什麼還會有“王不過項”之譽?

項羽圖片


項羽最後的旅程

時間來到了公元前202年,地點垓下。項羽半夜裡被歌聲驚醒。不是美人虞姬的淺唱低吟,而是四面飄來的楚地鄉音。項羽虎軀一震,猛然醒悟,完了,漢軍已盡得楚地,自己已無家可回。眾人催促項王上馬突圍。

項羽看著美人虞姬和心愛的烏騅馬,沉默半晌,說道,此時此刻,我想吟詩一首:"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落寞無奈之意溢於言表,於是在吟了一首詩之後,帶著八百騎兵翻身上馬,向南突圍而去。開啟了一生中最後的旅程。

經過一夜的拼殺,項羽終於殺出重圍,但後面有漢軍五千兵馬尾隨。項羽回頭一看,八百壯士只剩下百餘人了。但現在不是悲傷的時候,項羽強自振作,一路狂奔,來到了陰陵,卻迷路了。

就在快要絕望的時候,看到了一位種地的老大爺,於是上前問路,老大爺說往左邊走,於是項羽帶兵往左邊狂奔,卻陷入了沼澤之中。項羽心裡暗罵這糟老頭子壞得很,這麼一耽誤,原先已經甩掉的追兵又追了上來,項羽沒辦法,又引兵往東城逃去。此時回顧手下只有二十八人了,而圍堵他們的漢軍有好幾千人。此時項羽深知今日插翅難飛,發出了"天亡我項羽,非戰之罪"的感嘆。

項羽兵敗垓下,為什麼還會有“王不過項”之譽?

項羽圖片

力拔山兮氣蓋世

而就在這時候項羽對手下的人說了一句話,深深的震撼了我,貴族氣質油然而生。這裡才真正體現了為什麼叫做"王不過項"。雖身陷絕地,但豪氣干雲。

面對漢軍的重重包圍,他對手下說道:“看我給你們殺一員漢將”。輕描淡寫之間霸氣側漏,之後表演開始,如虎入羊群,探囊取物,須臾間,斬漢將兩員,買一送一,順帶殺數十百人。關鍵回來了還讓手下點評,手下拜服。

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史記》

乾淨利落,相當霸氣,要知道項羽此時最少已經熬了一個通宵,這還不說,還奔了一夜,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如此風采,讓人折服。


楚霸王烏江自刎

然而他的表演還沒結束,鏡頭來到了烏江邊上,在拒絕了烏江亭長勸渡烏江,東山再起的建議後,將馬送給了他,於是下馬步戰,這裡史書記載了這震撼的場面。"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什麼意思呢,很簡單,項羽一個人殺了好幾百人,這裡我們只能感嘆“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項羽兵敗垓下,為什麼還會有“王不過項”之譽?

項羽圖片


最後項羽自刎於烏江邊,而由於劉邦有得項羽首級者,賞千金,邑萬戶的許諾,於是各路人馬搶奪項羽屍首,自相殘殺,又死了好幾十人,可見項羽的屍首都能殺人,最後五人各得一體,均封侯。可見劉邦有多忌憚項羽。

項羽的評價

怎麼評價項羽,項羽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戰鬥中是失敗者,他有著剛愎自用,優柔寡斷的缺點,做為統治者來說,確實不如劉邦。但項羽在戰場上的表現確實讓人讚歎,那種捨我其誰的霸氣讓人動容。我想這也是司馬遷為什麼把項羽列入本紀的原因。

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史記》


項羽兵敗垓下,為什麼還會有“王不過項”之譽?

項羽圖片

而古往今來,對於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討論也從未停息,有李清照“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欣賞,也有杜牧“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的惋惜。筆者認為以項羽的性格,自刎烏江,戰死沙場是他最好的歸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