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之不去的記憶(八)嶺東煤礦——雙鴨山礦務局百年紀實

主編:於耀森

5.民主政府接管

1945年11月,合江省民主政府成立。1947年6月9日合江省政府秘書長張恩璞率段寶堃(礦師)、袁世安(礦師)、薛洪超(技師)、劉尚林(技師)、李仲(警衛員)、孔慶財(車伕)一行7人,乘一輛馬車從佳木斯出發,至6月12日到達富安。經過一番準備,於同年7月1日在富安正式成立雙鴨山煤礦(系雙鴨山礦務局),不久,新的領導機構正式成立組成:局長萬鵬,礦委書記(局黨委書記)張恩璞,副局長張恩璞,楊仁浦。礦務局下設3個隊(第一生產隊、第二生產隊、勞改隊),1個警衛連(朝鮮連),工會(七分會、八分會)3個坑(一水平坑、二水平坑、三水平坑)和一個焦子窯,另有嶺西和小嶺西隸屬於礦務局之下。工人數量僅嶺東就有500餘人,其中包括朝鮮連戰士100餘人。至此,礦山的恢復建設工作正式開始。

6恢復生產

礦務局在富安剛成立,面臨無資金、無人力、無生產資料等困難。為儘快恢復生產,採取“自力更生,以礦養礦”的政策。先從集賢一帶招收工人,人力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在恢復礦井過程中,幹部、

揮之不去的記憶(八)嶺東煤礦——雙鴨山礦務局百年紀實


工人、技術人員通力協作,忘我工作,很快恢復老三號水平坑的生產,使該坑月產達到350噸。當時,老三號所出的煤全部用於煉焦,每窯焦炭需原煤60噸,可煉出焦炭30噸。運到佳木斯每噸售價

2.5萬元。這樣每窯焦炭可賣75萬元。截止1947年末,共煉出焦灰井等共有大小7對坑(井)生產。這一年生產煤炭近28萬噸。

7.搶修兩線

民國36年(1947),正值東北解放前夕,合江省急需煤和焦炭。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省政府決定,修復“佳富”線鐵路。“佳富”線鐵路起於東佳木斯站,途經音達(現四馬架)、推峰(太平)、綠南(豐鎮)、烏城(筆架山)、盤材(福利屯)、尖山(雙鴨山),止於富安(現嶺東)修建“佳富”鐵路(1947年)站。狀略復此段鐵路,當時,合江省(後為合江專署)主席李延祿十分關心“佳富”線鐵路復建工程,在佳木斯市工商聯辦事處籌款一億五千萬元作為“佳富”線鐵路復建工程資金。同時,萬鵬率人回收光復後散失在農村的鐵軌等器材,築路籌備工作加緊進行。1947年11月19日,“佳富線”全線通車!這天,在全局職工的歡呼聲中,兩火車皮焦炭運往佳木斯。

8,民主改革

富安煤礦的民主改革始於民國36年(1947),主要是廢除日偽時期剝削壓迫工人的封建把頭制,實行坑

長制,肅清暗藏的日偽殘餘土匪和敵對分子,教育全體工人提高覺悟,恢復和發展生產,支援解放戰爭。前後(1947年12月28日)共有3次鬥爭高潮。第一次是民國36年(1947)12月28日,公審處死匪首李延會(曾在日偽時期任富安炭礦警備隊隊長、後任司務長)。第二次是民國37年(1948),進行的以土改為內容的階級教育、憶苦教育和發動職工開展對暗藏的反動分子進行清查鬥爭。嶺東“老三號”,有4個反動分子,企圖謀害礦務局領導未遂。繳獲轉輪手槍1支,手榴彈1個,並將4個壞蛋逮捕押送到合江省公安廳繩之以法。第三次是民國37年(1948),對勞改隊的戰犯、國民黨兵俘房、地、富分子、地容、流氓進行了社會改造。至嶺東辦事處(礦)成立時,礦山秩序基本穩定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