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辯證——衛、氣、營、血辯證詳解

衛氣營血辨證: 是清代醫家葉天士創立的一種論治外感溫熱病的辨證方法。

中醫辯證——衛、氣、營、血辯證詳解

溫熱病: 是一類由外感溫熱病邪所引起的熱象偏重,並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和傳染性的外感疾病。

病症分類: 葉氏應用《內經》中關於“”、“”、“”、“”的分佈與生理功能的不同,將外感溫熱病發展過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的病理階段,分為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四類,用以闡明溫熱病變發展過程中,病位的淺深、病情的輕重和傳變的規律,並指導臨床治療。

病理階段: 衛氣營血病證,代表著溫熱病淺深、輕重不同的四個病理階段。

  1. 衛分證: 主表,邪在肺與皮毛,為外感溫熱病的初起階段;
  2. 氣分證: 主裡,病在胸、膈、胃、腸、膽等臟腑,為邪正鬥爭的亢盛期;
  3. 營分證: 為邪入營分,熱灼營陰,擾神竄絡,病情深重;
  4. 血分證: 邪熱深入血分,血熱亢盛、耗血動血,瘀熱內阻,為病變的後期,病情更為嚴重。

傳變途徑: 溫熱病邪從口鼻而人,首先犯肺,由衛及氣,由氣入營,由營入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漸深重。

意義: 衛氣營血辨證是在六經辨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外感溫熱病的辨證綱領,它彌補了六經辨證的不足,完善並豐富了中醫對外感病的辨證方法和內容。

中醫辯證——衛、氣、營、血辯證詳解


衛分證

定義: 指溫熱病邪侵襲肌表,衛氣功能失常所表現的證。常見於外感溫熱病的初起階段。

證候表現: 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口乾微渴,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或伴有咳嗽,咽喉腫痛。

證候分析

①溫熱病邪侵襲肌表,衛氣被邪熱鬱遏,故發熱重、微惡風寒;

②溫熱之邪上擾清竅,則頭痛;

③溫熱病初起,傷津不甚,故口乾微渴;

④溫熱在表,故舌邊尖紅、脈浮數。溫邪犯肺,肺氣失宣,則咳嗽;

⑤溫熱上灼咽喉,氣血壅滯,故咽喉紅腫疼痛。

衛分證分類: 可因感受不同類型的溫邪而症狀和病機不同。

(1)風熱犯衛: 肺衛失宣,症見發熱,惡寒,頭痛,微汗或無汗,咳嗽,咽紅或痛,鼻塞流濁涕,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2)暑溼犯衛: 阻遏氣機,症見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重,胃脘部痞滿,心煩,口渴,舌紅,苔白膩,脈濡數。

(3)溼熱犯衛: 溼遏熱伏,氣機阻滯,症見惡寒,身熱不揚或午後熱勢加劇,頭重如裹,肢體困重,胸脘痞悶,口黏不渴,舌苔白膩,脈濡數。

(4)燥熱犯衛: 肺失清肅,津傷不潤,症見發熱,微惡風寒,少汗,伴有皮膚及口鼻乾燥,咽喉幹疼,乾咳少痰,舌紅欠潤,苔薄白而幹,脈浮數。

辯證要點: 發熱、微惡風寒、舌邊尖紅、脈浮數等為主要表現。

氣分證

中醫辯證——衛、氣、營、血辯證詳解

定義: 指溫熱病邪內傳臟腑,正盛邪熾,陽熱亢盛所表現的裡實熱證。

證候表現: 發熱(不惡寒,反惡熱),汗出,口渴,尿黃,舌紅苔黃,脈數有力。或見咳喘,胸痛,咳痰黃稠;或見心煩懊憹,坐臥不安;或見日晡潮熱,便秘腹脹,痛而拒按,甚或譫語、狂亂,苔黃乾燥甚則焦黑起刺,脈沉實;或見口苦咽乾,胸脅滿痛,心煩,乾嘔,脈弦數。

證候分析

病因病機: 多因衛分之邪不解,傳入氣分,或因溫熱之邪直入氣分,或氣分伏熱外發,或邪熱由營分轉出氣分所致,常見於外感溫熱病極期階段。

兼證: 根據溫邪侵犯肺、胸膈、腸、膽等臟腑,病變部位因溫熱、溼熱病邪性質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的症狀。

邪入氣分,裡熱熾盛,邪正劇爭,故發熱惡熱;

邪熱蒸騰,迫津外洩,則汗出;

熱灼津傷,則口渴、尿黃;

熱盛血湧,則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1)

若熱邪壅肺,煉液為痰,肺失清肅,則咳喘、胸痛,痰黃黏稠。

若熱擾胸膈,心神不寧,則心煩懊憹,坐臥不安。

若熱結大腸,腑氣不通,則便秘腹脹,痛而拒按;

熱擾心神,則譫語、狂亂;

燥熱內結,故苔黃乾燥甚則焦黑起刺,脈沉實。

(2)

若熱鬱膽經,膽氣上逆,則口苦咽乾;

膽氣鬱滯,經氣不利,故胸脅滿痛;

膽熱擾心則心煩;膽火犯胃,胃失和降,則乾嘔;

膽經有熱則脈弦數。

(3)

溼熱病邪所引起的氣分證,其症狀與一般溫熱病邪所引起的氣分證有較大的不同,因溼熱交蒸,鬱阻氣機而表現為發熱、脘腹痞滿、嘔惡、便溏、苔膩等症。

辯證要點: 發熱、汗出、口渴、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等症狀為溫熱類溫病的主要表現。身熱汗出、脘腹痞滿、苔膩為氣分溼熱證基本表現。

營分證

中醫辯證——衛、氣、營、血辯證詳解

定義: 指溫病邪熱內陷,營陰受損,心神被擾所表現的證。營分證是溫熱病發展過程中較為深重的階段。

證候表現: 身熱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煩不寐,甚或神昏譫語,斑疹隱隱,舌質紅絳無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

病因病機: 多因氣分邪熱傳入營分而成,或由衛分證直接傳入營分而成,稱為“逆傳心包”;亦有營陰素虧,初感溫熱之邪盛,來勢兇猛,發病急驟,起病即見營分證者。

證候

①營行脈中,內通於心。邪熱入營灼傷營陰,夜又與入陰之衛陽相搏,則身熱夜甚;

②邪熱蒸騰營陰上潮於口,故口不甚渴;

③熱深入營,侵擾心神,故心煩不寐,甚至神昏譫語;

④邪熱入營,灼傷血絡,則斑疹隱隱;

⑤營分有熱,劫傷營陰,故舌質紅絳無苔,脈細數。

辯證要點: 身熱夜甚、心煩不寐、舌紅絳、脈細數等為主要表現。

血分證

定義: 指溫病邪熱深入陰血,導致動血、動風、耗陰所表現的一類證。血分證是溫熱病發展過程中最為深重的階段。

病症分類: 血分證病變主要累及心、肝、腎三髒,根據病理改變及受損臟腑的不同,血分證可分為血分實熱證和血分虛熱證。

1.血分實熱證

定義: 指溫熱病邪深入血分,閉擾心神,迫血妄行,或燔灼肝經所表現的證。本證多為血分證的前期階段。

證候表現: 身熱夜甚,躁擾不寧,甚者神昏譫語,舌質深絳,脈弦數;或見斑疹顯露、色紫黑,或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或見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目睛上視,牙關緊閉。

證候分析

病因病機: 因邪在營分不解,傳入血分而成;或氣分熱熾,劫營傷血,徑入血分而成;或素體陰虧,已有伏熱內蘊,溫熱病邪直入血分而成。

證候

①邪熱深入血分,病情更加深重。

②除身熱夜甚、心煩不寐等營分證表現之外,還可見血熱內擾心神之躁擾不寧,或神昏譫語。

③邪熱迫血妄行,溢於脈外,則見斑疹顯露、斑色紫黑,或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

④邪熱燔灼肝經,熾傷筋脈,則可引動肝風,導致四肢抽搐、頸項強直,甚至角弓反張、目睛上視、牙關緊閉等。

病症要點: 身熱夜甚、躁擾神昏、舌質深絳、脈弦數與出血或動風症狀共見。

2.血分虛熱證

定義: 指血熱久羈,耗傷肝腎之陰,以持續低熱,並見機體失養,或虛風內動等所表現的證。本證多為血分證的後期階段。

證候表現: 持續低熱,暮熱早涼,五心煩熱,或見口乾咽燥,形體乾瘦,神疲耳聾,舌幹少苔,脈虛細,或見手足蠕動,瘛瘲。

證候分析

證候

①邪熱久羈,劫灼陰分,餘熱未清,故持續低熱、暮熱早涼、五心煩熱;

②傷陰耗液,窮必及腎,上竅失潤,則口乾咽燥,舌幹少苔;

③形體失於充養,故見形體乾瘦、脈虛細;

④陰耗精損,不能上充腦髓,神竅失養則神疲耳聾;

⑤肝陰虧損,筋脈失濡,虛風內動則手足蠕動,甚或瘛瘲。

病症要點: 低熱持續不退與形體乾瘦,或手足蠕動、瘛瘲等症狀共見。

中醫辯證——衛、氣、營、血辯證詳解


衛氣營血傳變

溫熱病的整個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衛氣營血病證的轉變過程。其傳變有順傳和逆傳兩種形式。

(一)順傳

定義: 指溫熱病邪按照衛分→氣分→營分→血分的次序傳變。順傳標誌著病邪由表入裡、由淺入深,病情逐漸加重,此為溫熱病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

(二)逆傳

定義: 指溫熱病邪不按上述次序及規律傳變。

臨床意義: 如邪入衛分後,不經過氣分階段而直接深入營分、血分,出現神昏、譫語等重篤病情。逆傳標誌著邪氣太盛或正氣大虛,病勢更加危急兇險。

病因: 由於感受溫邪的類別、患者體質的差異及治療的影響等,溫熱病也有不按上述規律傳變的。

傳變: 如溫病初發在衛分,經積極治療後疾病痊癒而不向裡傳變;也有發病之初無衛分證,而徑見氣分證或營分證;或衛分證未罷,又兼氣分證,而致“衛氣同病”;或氣分證尚存,又出現營分證或血分證,稱“氣營兩燔”或“氣血兩燔”。

聯繫: 可見,溫熱病過程中,衛氣營血病證的相互轉化形式非常複雜。溫熱病整個發生、發展和演變過程中,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經常相互聯繫。

中醫辯證——衛、氣、營、血辯證詳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