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幾次科舉考試延期

古人“高考”也延期


 今年高考因疫情延期一個月,做好防護,是時候專心備戰了!加油吧,少年! ​

中國古代的幾次科舉考試延期


其實,歷史上古代的科舉也因為一些原因延期舉行。
在古代中國,科舉制度肩負著為國選材的任務。科舉一制,從隋至清,歷朝規則不甚相同,但大體遵循三年一科、三級考試的制度,時間節奏也差不多——頭年秋八月由各地方府學舉行初試(唐宋稱解試,明清稱鄉試,也叫秋闈),次年春正月或二月由尚書省舉行禮部試(唐宋稱省試,明清稱會試,也叫春闈),接著是天子親自主持的殿試。考試級別越高,牽涉的部門越重要,日期變動也越頻繁。古代確實有過幾次科舉時間的推移,原因也很多,從天氣到天災,甚至不乏人故。

中國古代的幾次科舉考試延期


宋仁宗推遲科舉
北宋時期,重文輕武。科舉制就在這一時期空前繁榮起來,朝廷官員不再都是皇親貴族,這讓一些寒門子弟也有了更多飛黃騰達的機會。科舉考試一般都設置在首都,所以有些考生為了考試,不遠萬里,提前好幾個月就趕京赴考。有趣的是,在一次科舉考試期間,竟然為了一個人延期考試。

中國古代的幾次科舉考試延期


他就是蘇轍,他和蘇軾都參加了考試。在宋仁宗時期,整個國家國泰安民,宋仁宗為了讓國家更繁榮富強,大量的在民間招攬賢士,因此每年考生非常多。蘇軾與蘇轍從小博覽群書,他們的詩詞早已傳遍了朝廷。當宰相魏公得知二人今年要赴京考試,對著朝中成員說道:今考生有蘇軾蘇轍,其餘考生皆當陪襯。
考場上,個個奮筆疾書,都希望能在皇榜中留下自己的名字,光宗耀祖。幾日後,榜單出來了,蘇轍,蘇軾果然位列皇榜之首。二人十分高興,想著某天為國奉獻、施展自己的抱負。
但是,他們知道還有最後一堂考試。那就是“殿試”按照當時慣例,殿試會在年8月中旬進行。不料這時候,蘇轍患病,不能參加考試。此消息傳到朝內,一些官員們請求宋仁宗延長這場考試。但是宋仁宗想著科舉制度不能隨意更改,破壞了制度,又想著不希望失去這一個人才,經過大臣們的請求,再加上宋仁宗的寬厚的性格,終於決定延期考試一個月!
殿試時,蘇轍言論過激,一些朝臣官員要求罷黜他,幸好,宋仁宗不愧為仁厚開明之主,一句“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為蘇轍的成績一錘定音。最終,蘇轍位列四等,雖不及乃兄破天荒的三等榮耀,但也於名於實都收穫頗豐,在秘書省入了職。考試結束後,宋仁宗不無歡喜地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果然,三十年後,蘇轍成為了宋哲宗的宰相。蘇軾的仕途不如弟弟順利,卻在文壇取得了更大成就。而這一切,與宋仁宗嘉祐六年那屆被推遲的制科密不可分。

中國古代的幾次科舉考試延期


自然災害是導致科考延期的一個常見原因。唐文宗太和八年(833)夏秋之際,各地解試已畢,但因為“蟲旱相因,恐致災荒”,尚書省決定直接取消第二年春天的省試及殿試,用當時的話說,叫“權停貢舉”,一時輿論譁然。


為什麼一場地方性的蟲害能影響半年後在天子腳下的考試?原來,按唐制,每年秋末十月是各州府申送本地舉子進京的時間,因秋收受損,物力不迨,耽誤了部分地方舉子的行程。雖說下輪考試在次年春才開始,但舉子們進京後有好長一套流程要走:覲見天子、拜謁先師、疏名列到、結款通保……還要留出攻書備考的時間。因此,朝廷提前半年發出停考的通知並不誇張。好在後來唐文宗體恤到了舉子們的心情,“念彼求名之人,必懷觖望之志”,於是“寧違我令,以慰其心”,下詔恢復次年春闈,只是將考期推遲了一個月,好等待那些在路上耽擱了的國家未來棟樑們。
如果國家遭遇戰亂兵禍,科考停考是必然之勢。唐懿宗鹹通九年(866),被史家稱為“唐亡之禍基”的龐勳起義由西南一路席捲江淮,朝廷因為“久屯戎卒,連年飛輓,物力方虛,因詔權停貢舉一年”,取消了鹹通十年的考試。詔令發出之時,當年秋闈已畢,各地舉子已經陸續啟程抵京,走到半路聽說來年春闈取消,只好悻悻返鄉。
這次停考對舉子們的士氣打擊不小。《太平廣記》的“貢舉”篇中,記載了一位盧姓士子的牢騷。他來自偏遠州府,一路緊趕慢趕到了長安附近,卻接到停考的詔令,無奈之下作了一首《東歸詩》自嘲:“九重丹詔下塵埃,深瑣文闈罷選才。桂樹放教遮月長,杏園終待隔年開。自從玉帳論兵後,不許金門諫獵來。今日霸陵橋上過,關人應笑臘前回。”意思是說,離開家鄉進京時,本期待春闈折桂,誰知考試因兵亂取消,只好在寒冬臘月就打道回府,家鄉父老都要笑話我。

即使是太平時節,科舉延期的情況也常有發生。尤其是需要最高統治中樞親自主持的殿試,經常要讓位於國家軍政、祭祀、喪葬等大事。在講究“君為天下綱”的禮法社會中,國家大事通常等同於皇帝的個人行程,一些原因在今人看來啼笑皆非。

中國古代的幾次科舉考試延期


對此,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的應屆舉子們深有體會。按照明中期的考規,二月會試完畢,三月殿試開考,但貪玩的正德皇帝從前一年夏天就開啟了南巡之旅,如今正在揚州溫柔鄉中樂不思歸,哪裡顧得上京城裡候旨的舉子們?待到聖駕回鑾,已是次年正月,伸長脖子盼望經年的考生們卻只等來了更為戲劇性的消息——正德帝回京後不久即駕崩,國葬期間萬事俱休,何況區區科舉乎?於是,他們一直苦等到嘉靖帝即位後,才踏著五月的槐花走進了這屆延遲了一年零兩個月的殿試考場。


還有一些臨時性的事件會導致科考延期。比如,明朝洪武、建文年間,曾兩次因為“日有食之”而推遲殿試半月——古人認為日食是不祥之兆。天順七年(1464),則因考場失火焚燬,會試延遲了半年多,殿試則直接推到了次年。萬曆十七年(1589)的會試也發生了場地失火而延考的情況,那年的狀元是後來的一代名儒焦竑,民間遂有“考場不失火,哪有狀元焦”的說法。
可見科舉推遲在古代雖然是一類特殊事件,但是也絕非沒發生過,更不是不會發生的,科舉是很多人一生之中的大事,朝廷自然是從各個方面都要努力的平衡與安排。這種體現,恰恰是重視科舉與科舉制度的合理性的最好證明。

中國古代的幾次科舉考試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