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几次科举考试延期

古人“高考”也延期


 今年高考因疫情延期一个月,做好防护,是时候专心备战了!加油吧,少年! ​

中国古代的几次科举考试延期


其实,历史上古代的科举也因为一些原因延期举行。
在古代中国,科举制度肩负着为国选材的任务。科举一制,从隋至清,历朝规则不甚相同,但大体遵循三年一科、三级考试的制度,时间节奏也差不多——头年秋八月由各地方府学举行初试(唐宋称解试,明清称乡试,也叫秋闱),次年春正月或二月由尚书省举行礼部试(唐宋称省试,明清称会试,也叫春闱),接着是天子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级别越高,牵涉的部门越重要,日期变动也越频繁。古代确实有过几次科举时间的推移,原因也很多,从天气到天灾,甚至不乏人故。

中国古代的几次科举考试延期


宋仁宗推迟科举
北宋时期,重文轻武。科举制就在这一时期空前繁荣起来,朝廷官员不再都是皇亲贵族,这让一些寒门子弟也有了更多飞黄腾达的机会。科举考试一般都设置在首都,所以有些考生为了考试,不远万里,提前好几个月就赶京赴考。有趣的是,在一次科举考试期间,竟然为了一个人延期考试。

中国古代的几次科举考试延期


他就是苏辙,他和苏轼都参加了考试。在宋仁宗时期,整个国家国泰安民,宋仁宗为了让国家更繁荣富强,大量的在民间招揽贤士,因此每年考生非常多。苏轼与苏辙从小博览群书,他们的诗词早已传遍了朝廷。当宰相魏公得知二人今年要赴京考试,对着朝中成员说道:今考生有苏轼苏辙,其余考生皆当陪衬。
考场上,个个奋笔疾书,都希望能在皇榜中留下自己的名字,光宗耀祖。几日后,榜单出来了,苏辙,苏轼果然位列皇榜之首。二人十分高兴,想着某天为国奉献、施展自己的抱负。
但是,他们知道还有最后一堂考试。那就是“殿试”按照当时惯例,殿试会在年8月中旬进行。不料这时候,苏辙患病,不能参加考试。此消息传到朝内,一些官员们请求宋仁宗延长这场考试。但是宋仁宗想着科举制度不能随意更改,破坏了制度,又想着不希望失去这一个人才,经过大臣们的请求,再加上宋仁宗的宽厚的性格,终于决定延期考试一个月!
殿试时,苏辙言论过激,一些朝臣官员要求罢黜他,幸好,宋仁宗不愧为仁厚开明之主,一句“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为苏辙的成绩一锤定音。最终,苏辙位列四等,虽不及乃兄破天荒的三等荣耀,但也于名于实都收获颇丰,在秘书省入了职。考试结束后,宋仁宗不无欢喜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果然,三十年后,苏辙成为了宋哲宗的宰相。苏轼的仕途不如弟弟顺利,却在文坛取得了更大成就。而这一切,与宋仁宗嘉祐六年那届被推迟的制科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的几次科举考试延期


自然灾害是导致科考延期的一个常见原因。唐文宗太和八年(833)夏秋之际,各地解试已毕,但因为“虫旱相因,恐致灾荒”,尚书省决定直接取消第二年春天的省试及殿试,用当时的话说,叫“权停贡举”,一时舆论哗然。


为什么一场地方性的虫害能影响半年后在天子脚下的考试?原来,按唐制,每年秋末十月是各州府申送本地举子进京的时间,因秋收受损,物力不迨,耽误了部分地方举子的行程。虽说下轮考试在次年春才开始,但举子们进京后有好长一套流程要走:觐见天子、拜谒先师、疏名列到、结款通保……还要留出攻书备考的时间。因此,朝廷提前半年发出停考的通知并不夸张。好在后来唐文宗体恤到了举子们的心情,“念彼求名之人,必怀觖望之志”,于是“宁违我令,以慰其心”,下诏恢复次年春闱,只是将考期推迟了一个月,好等待那些在路上耽搁了的国家未来栋梁们。
如果国家遭遇战乱兵祸,科考停考是必然之势。唐懿宗咸通九年(866),被史家称为“唐亡之祸基”的庞勋起义由西南一路席卷江淮,朝廷因为“久屯戎卒,连年飞輓,物力方虚,因诏权停贡举一年”,取消了咸通十年的考试。诏令发出之时,当年秋闱已毕,各地举子已经陆续启程抵京,走到半路听说来年春闱取消,只好悻悻返乡。
这次停考对举子们的士气打击不小。《太平广记》的“贡举”篇中,记载了一位卢姓士子的牢骚。他来自偏远州府,一路紧赶慢赶到了长安附近,却接到停考的诏令,无奈之下作了一首《东归诗》自嘲:“九重丹诏下尘埃,深琐文闱罢选才。桂树放教遮月长,杏园终待隔年开。自从玉帐论兵后,不许金门谏猎来。今日霸陵桥上过,关人应笑腊前回。”意思是说,离开家乡进京时,本期待春闱折桂,谁知考试因兵乱取消,只好在寒冬腊月就打道回府,家乡父老都要笑话我。

即使是太平时节,科举延期的情况也常有发生。尤其是需要最高统治中枢亲自主持的殿试,经常要让位于国家军政、祭祀、丧葬等大事。在讲究“君为天下纲”的礼法社会中,国家大事通常等同于皇帝的个人行程,一些原因在今人看来啼笑皆非。

中国古代的几次科举考试延期


对此,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的应届举子们深有体会。按照明中期的考规,二月会试完毕,三月殿试开考,但贪玩的正德皇帝从前一年夏天就开启了南巡之旅,如今正在扬州温柔乡中乐不思归,哪里顾得上京城里候旨的举子们?待到圣驾回銮,已是次年正月,伸长脖子盼望经年的考生们却只等来了更为戏剧性的消息——正德帝回京后不久即驾崩,国葬期间万事俱休,何况区区科举乎?于是,他们一直苦等到嘉靖帝即位后,才踏着五月的槐花走进了这届延迟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殿试考场。


还有一些临时性的事件会导致科考延期。比如,明朝洪武、建文年间,曾两次因为“日有食之”而推迟殿试半月——古人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天顺七年(1464),则因考场失火焚毁,会试延迟了半年多,殿试则直接推到了次年。万历十七年(1589)的会试也发生了场地失火而延考的情况,那年的状元是后来的一代名儒焦竑,民间遂有“考场不失火,哪有状元焦”的说法。
可见科举推迟在古代虽然是一类特殊事件,但是也绝非没发生过,更不是不会发生的,科举是很多人一生之中的大事,朝廷自然是从各个方面都要努力的平衡与安排。这种体现,恰恰是重视科举与科举制度的合理性的最好证明。

中国古代的几次科举考试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