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仙”韓信之一~從平民到將軍

前言

我一直想寫點歷史方面的故事,也時不時寫一點,總是不成章法(體系),也不太被平臺認可與推薦,有時想好的計劃又中止了。仔細琢磨,可能是因為寫那些大家都熟悉的歷史大事件與人物沒有多少新鮮感的緣故吧。大家都知道的事,寫了也沒多少人感興趣。寫點近現代國共之間那些事吧(尤其是政治方面我較為熟悉)?平臺又各種"限制",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咱"分量"不夠的緣故吧。前幾天,剛想寫點大唐興衰系列,寫了幾篇也是閱讀量慘淡,可能沒啥新意吧。想來想去,寫點歷史名人個人傳奇故事吧?畢竟,大歷史事件大家或多或少有所涉獵,不足為奇。而名人小歷史具體一點的內容或許更有感興趣者,就這麼定了。無論寫男人還是女人,無論他是皇帝還是名臣,無論他是名留青史的忠臣英雄還是遺臭萬年的奸臣反賊,只要是個人故事,總比大歷史要詳細些吧?或許有人願看,或許還是冷淡。總之,有空就寫點東西分享出來,至於效果有沒有?那就"盡人事,憑天命"罷,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實在不行,就當自娛自樂,自我安慰吧。

我不是"科班”出身,屬於"野生“系列,可能文筆與遣詞造句,章法運用與安排等等不如"正規軍"專業,但我盡力而為,盡力讓讀者不厭惡就行了。

我會安排一定數量的歷史名人故事,以饗讀者。有些人物一篇兩篇可能寫不明白,可能系列呈現。畢竟,一次性寫幾大千上萬的字還是挺累的。咱白天"搬磚",晚上抽時間"娛樂"一下,篇幅不能太長,這東西還是挺費"腦細胞"的。雖然沒看到孔方先生在哪裡,但我把它當作一種愛好,既學習了知識,又分享了故事,何樂而不為呢?




韓信(公元前231一公元前196),漢族,江蘇淮陰(今淮安市)人,漢初三傑之一(蕭何,張良,韓信),漢初三大將之一(韓信,彭越,英布),我國著名軍事家,有"兵仙"的美譽,由他創造的成語典故達三十多個,奠定大漢江山的大功臣,35歲時,在劉邦的授意下,被呂后誘殺。其罪名是"謀反”,其實是"狡兔死,走狗烹”而已。謀反之事純屬"莫須有”,倘若他真要反的話,劉漢江山還真難說,這也是封建王朝的基本套路罷了。

韓信,在軍事上的造詣可謂天才;但他在政治上的表現,近乎白痴;這也是他人生悲劇的根源所在。接下來逐一還原歷史本來面目,解開韓信的"謀反"之謎。

韓信畫像


落魄的韓信

少年時候的韓信父母雙亡,家道貧寒,經常東一口西一口的在鄰居家裡混飯吃。時間長了,鄰居們就有些討厭他,慢慢的也就不再接濟他了。韓信自己沒有田沒有地,又沒有過生活的本事,只好跑到當地的一個亭長家裡繼續蹭飯。這位亭長和韓信本來有些交情,看他可憐,於是,在開始的時候還是盡心竭力地招待他。可是幾個月一過,亭長老婆就受不了,亭長老婆很吝嗇,一直不願意給他這樣白吃飯。於是他老婆就想出了一個主意,把吃飯的時間提前,結果韓信踏著飯點的時間來的時候就沒飯吃了。一來二去,韓信也是個聰明人,看到這種情況,馬上認識到亭長夫婦的想法,所以,也就不再去亭長家中討食了。

為了生活下去,韓信又到當地的淮水釣魚,但是他釣魚的水平也臭,魚兒經常不上他的釣,弄得韓信每次都拿著個空釣杆子晃當著餓肚子。這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人倒黴了,喝涼水都塞牙”吧?

這時候,他人生中的第一個"恩人"出現了。有一個靠洗衣為生的老太太看著韓信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菜分給他吃,一連幾十天,每天如此,韓信於是深受感動。向這個老太太表示:"我一定要好好的報答您"。可是老太太卻告訴他:"你是個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誰還希望你報答我嗎?"這些話讓韓信深感慚愧,自尊心也受到嚴重打擊,於是立志要做出一番事業來。

由於他生長在秦朝末年,正是刀兵四起的年代。為了能夠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抱負,韓信在讀書的同時,也練習武藝,以期望將來可以以此從軍拜將,出人頭地。雖然韓信的武藝稀鬆平常,可是出於練武的習慣,所以韓信每次在上街的時候經常身配寶劍(裝X唄,這就是越沒啥,越想展示啥的典型特徵)。沒想到,他的這個行為引起了淮陰城內一個潑皮的反感。這個潑皮反感他很久了,瞧不慣韓信帶劍出行這種做派。於是找了個機會,在鬧市裡攔住韓信,當著眾人的面對韓信說:"你要有膽量就拔劍刺我;如果是懦夫,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旁邊的圍觀群眾都知道這是潑皮在故意找茬羞辱韓信,於是都停下來看熱鬧。結果韓信還真給這個潑皮的面子,在考慮了一會兒以後,就一言不發地從那人的褲襠裡鑽過去了。當時在場的人都鬨然大笑,紛紛認為韓信是膽小怕事沒有勇氣的人。~這就是成語典故"

胯下之辱”的由來。

影視劇的韓信形象

被人屢次引薦的韓信

我們老家有句俗話叫:"量人吃飯別量人做事"。這一句俗語明白一個道理:一個人吃飯,頂多也就三五碗撐死了,但一個人做事,能做出什麼成績,你誰也不知道。

公元前209年,韓信投身項梁抗秦的楚軍。在項梁戰死後,他又跟隨後來成為西楚霸王的項羽。但未受到項羽的重用,只是充當了一名執戟的衛士。韓信曾多次向項羽獻計,但都不被採納。這實在是讓韓信非常的鬱悶惱火,感覺可能在項羽的手下不會有什麼出頭之日,於是就在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投奔了漢王劉邦。

韓信剛到漢軍的時候也沒什麼名氣,只是當了一名小官。後來還和一些朋友一起犯了事,要被押赴刑場斬首,監斬官是劉邦的心腹大將夏侯嬰。當那些與韓信一起犯罪的13個人都相繼被砍了以後,韓信就發現夏侯嬰在注意他,出於求生的本能,於是馬上大聲對他喊道: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這句話的意思是"大王不是想要得天下嗎?正是用人之際,為何要殺有能力的壯士?"夏侯嬰聽到韓信的喊聲很驚訝,又看韓信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就私自把他放了(哥暫時信你一回,是壯士還是慫包還得有待考驗),然後又與他進行了深入的交談。在談話之後,夏侯嬰馬上認為韓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迅速的向劉邦推薦了他。可是劉邦並不這麼認為,只是礙於老朋友夏侯嬰的面子,就隨便封韓信當了個"治粟都尉",就是管糧食的糧官兒。

韓信在當上治粟都尉之後,由於隸屬的關係,經常要和劉邦掌管後勤的"後勤部長"蕭何打交道。經過幾次打交道後,蕭何非常驚異韓信的才華,就再度向劉邦推薦了韓信。不過,這次劉邦還是沒有起用韓信,仍然堅持讓韓信繼續當那個不鹹不淡的治粟都尉。韓信看屢次被人推薦,劉邦仍然不肯重用,就非常灰心喪氣。認為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決定離開劉邦。當他逃到寒溪的時候,因為溪水漲了耽擱了一會兒,結果被聞訊飛馬趕來的蕭何追上,這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成語典故。隨後,追回韓信的蕭何再次向劉邦推薦了韓信,並表示如果還想東歸爭天下的話,就必須用韓信,而且得重用,要拜為大將統領全軍才行。劉邦聽到這番話後確實半信半疑,但是想想蕭何忠心耿耿,勞苦功高,而且又素有"伯樂"之稱,所以就答應蕭何的請求,並命人搭築高臺,擇吉日舉行隆重的儀式,拜韓信為大將軍統帥全軍。

暫露頭角的韓信

當然,劉邦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畢竟韓信一個陌生人要拜為大將軍,他還是有顧慮的。他對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抱著觀望態度,於是他向韓信問計,韓信倒是挺爽快,他首先反問劉邦:"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劉邦沉默良久,表示"不如也”。其實這劉邦也是個裝x的。這不廢話嗎?項羽武藝高超,力能舉鼎,基本屬於打遍天下無敵手的一類人物。鉅鹿與章邯一戰,更是勇冠三軍,威震天下。而劉邦不過亭長出身,估計武藝充其量也跟個打獵的差不多,跟項羽當然是沒法比的。鴻門宴上更是被項羽逼得走投無路,來了個"隨尿而逃",差點把命都丟了。

項羽劉邦畫像

韓信看到劉邦能夠欣然承認自己和項羽的差距,韓信這才為劉邦指出項羽的不足。樹立劉邦的信心,並提出了著名的《漢中策》,《史記》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

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飲食,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候,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鹹知也。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韓信的話,講的很中肯。特別是他明確指出當時項羽放棄關中建都彭城這一重大的戰略錯誤。同時告誡劉邦,章邯等三位降將鎮守關中實不足慮。相反,這正是漢軍北進關中,建立霸業的良機。

楚漢態勢圖

劉邦在聽取韓信的這番話以後,茅塞頓開,大喜過望,馬上讓韓信組織人馬收服三秦。韓信也沒讓劉邦失望,他卓越的軍事才能開始在楚漢戰場上迅速的暫露頭角。"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就是韓信送給劉邦的第一份厚禮。大將軍仗打的漂亮,在陳倉,壤鄉,韓信重創章邯部。不過,章邯也是著名的秦時大將,他迅速退守自己的都城廢丘,並派兒子章平夥同塞王司馬欣和援軍在漆地進行了果斷的反擊,差點擊潰進攻的漢軍曹參所部,幸虧韓信派周勃馳援趕到,穩定了戰局並擊敗了章平。隨後韓信乘勝追擊,在包圍廢丘的同時,指揮漢軍攻克了櫟陽,咸陽,上郡,擊殺章平,迫降司馬欣和董翳,順利的平定了關中大部分地區。

楚漢戰爭正式拉開帷幕,欲知後事如何,請關注下篇~楚漢爭雄第一局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