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仙”韓信最經典戰例之千古絕唱——垓下之戰

垓下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皇冠上最耀眼的那顆明珠。兩位優秀的統帥正面碰撞,演繹了一場令人驚心動魄又蕩氣迴腸的千古絕唱,有人為韓信拍案叫絕,也有人為項羽扼腕長嘆,這一精彩演繹總讓人流連忘返,讓我們將畫面再次拉回到那雄壯又悽美的古戰場。

公元前202年八月,項羽與劉邦在滎陽一帶作戰,此時的項羽後方的糧道已經被劉邦切斷,無法進行持久作戰,而劉邦的手下韓信,彭越也沒有及時到來。所以無法對項羽進行合圍包夾,於是雙方簽訂了一個鴻溝合議”,約定以鴻溝為界,劃分天下。然後項羽率十萬楚軍向楚地撤兵,劉邦也準備按約定撤兵。

此時,運籌帷幄的張良和謀士陳平向劉邦獻計,不如趁項羽士氣低落,軍疲馬乏之際突然發動攻擊,還奉承的說道,這是上天要滅楚國,你只不過是順應天意罷了。劉邦採納了二人的建議,突然向項羽發動進攻,同時劉邦又一次向韓信,彭越發出命令。讓他們及時趕來對項羽形成合圍之勢,但是韓信,彭越沒有按劉邦的命令趕來(這也為後來二人的悲慘命運留下了伏筆)。

結果就是劉邦再次被勇猛無敵的項羽打敗,被迫退入陳下堅守不出,楚軍對漢軍進行了反包圍。劉邦問計張良,韓信彭越不願出兵怎麼辦,張良說,韓信,彭越未有封地,如果能夠許下封地,他們一定願意來。於是,劉邦採納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終於韓信和彭出兵了,而後劉邦又命令劉賈和英布自淮地北上,一共五路大軍對項羽展開合圍。

公元202年11月,項羽大軍退至垓下,此時項羽約有十萬軍隊,漢軍韓信主力部隊有三十萬,加上彭越、英布和劉邦的軍隊共有大軍六十萬。此時的項羽糧草幾乎耗盡,反觀劉邦雖軍隊數量龐大卻有源源不斷的供給,根本不用擔心,蕭何對後勤保障的功勞居功至偉,大戰一觸即發。

十二月,韓信率領三十萬大軍發動攻擊,共分三路,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戰鬥一開始,雙方激烈交戰,戰事十分激烈,韓信選擇了戰術性後撤,項羽立即率領大軍追擊,正在楚軍準備追擊時,漢軍左右兩翼迂迴夾擊楚軍,兩軍短兵相接陷入膠著,此時韓信帶領大軍返回來再戰,楚軍在三面夾擊中被擊敗。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韓信十面埋伏,將項羽困於垓下。

在韓信的安排下,漢軍夜間高唱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於是楚軍士氣全體崩潰。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渡過淮水後,僅剩百餘騎相隨,行至陰陵,因迷路耽擱了時間被漢軍追上,項羽突出重圍逃至東城,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天亮以後楚軍發現,派五千騎兵追擊,項羽邊打邊退,等到渡過淮水,只剩一百餘人,而後到達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受到一個農夫欺騙,致使迷路所以被漢軍追上。項羽突圍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而後項羽繼續向南疾走,到達烏江邊(在今安徽和縣東北)江邊有一亭長劃一小船等待,勸說項羽渡江,項羽自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拔劍自刎。英雄的一生終於就此終結。

垓下之戰,韓信採用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真是精彩絕倫,一天不到的時間便全殲十萬精銳楚軍,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終於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重新讓整個社會逐漸步入穩定,老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垓下之戰是韓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光輝歷史中最經典的一戰,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在中國的軍事鬥爭歷史上熠熠生輝。這是一場空前精彩的戰役,他讓人們記住了韓信無與倫比的戰爭指揮藝術,也讓人們記住了英勇無敵的悲情英雄項羽!!!垓下之戰註定成為千古絕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