缨佩香之,囊作罗带裳:香囊的历史

《青玉案·元夕》中描写盛装丽人的有两句:“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古代女子所过之处,往往有幽幽暗香随风而来,而这弥漫的香气来源大部分便是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香球也叫荷包,用丝线缠成,多种香味浓烈中草药细末装入袋中。

商周时期:据《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 皆佩容臭。”东汉郑玄注曰:“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为迫尊者,给小使也。”文意就是说未成年的男女在拜见父母长辈时需佩戴香囊以示敬意。

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这样描述:“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其中的江篱、辟芷、秋兰均为香草,佩在这里既指香囊,也含佩带之意。《广韵平支》云:“缡,妇人香缨,古者香缨以五彩丝为之,女子许嫁后系诸身,云有系属。”这种风俗是后世女子系香囊的渊源。

缨佩香之,囊作罗带裳:香囊的历史

南北朝时期:佩囊已成为一种制度,并出现了丝织物做成的荷囊,官员们身上佩带荷包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表示品级地位。《隋书·礼仪志六》记载着“(北朝)囊,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彩缕,七、八、九品彩缕,兽爪。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囊及爪。”

唐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有佩戴香囊的习惯。且将放官印、鱼符(龟符)的佩袋与装细物的佩囊分开使用,而这也成了荷包存放珍贵佩饰物的契机。据《朝野佥载》记载:“上元年中,令九品以上佩刀砺等袋,彩为鱼形,结帛作之,取鱼之象,强之兆也。”

宋代:“荷包”这一名称,出现在宋代以后。《通俗编·服饰》说:“《能改斋漫录》载刘伟明诗‘西清直寓荷为橐’,欧阳修启以‘紫荷垂橐’对‘红药翻阶’,皆读之为芰荷之荷。今名小夹囊曰荷包,亦得缀袍外以见尊上,或者即因于紫荷?”这是将宋代紫荷疑为荷包。

缨佩香之,囊作罗带裳:香囊的历史

明朝:端午佩戴香囊不仅有避邪驱瘟之意,还有襟头点缀之风。李梦阳《汴中元夕》诗云:“玉馆朱城柳陌斜,宋京灯月散烟火,门外香车若流水,不知青鸟向谁家。”一辆辆马车驰聘而过,留下阵阵熏香。

香囊的形态很多,香囊质地种类很多,古代香囊不仅有精美的丝制品,还有用金银等贵重金属精心打造的,一般制成圆形、方形、椭圆形等,顶端有便于悬挂的丝绦,下端系有结出百结的系绳丝线彩绦或珠宝流苏,百结谐音百吉,蕴含着美好的心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