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璋有一謀士,令諸葛亮和劉備自嘆不如,若重用必一統三國!

劉備能夠三國霸主之一,一是靠他本身的雄才大略,二是劉備會識人用人。然劉璋 有一謀士令諸葛亮和劉備自嘆不如,此人就是鄭度,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這並不影響他的謀略。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謀士,所以他治理下的益州非常富庶,但是因為劉璋十分懦弱,所以人人想奪而食之!

劉璋有一謀士,令諸葛亮和劉備自嘆不如,若重用必一統三國!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劉璋,劉璋是劉焉的第四個兒子,在那樣一個嫡長子繼承的年代,按理說是沒有他繼承父親職位什麼份兒的,但凡事都會有個例外,劉璋就是這個例外中的一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劉焉是西漢魯恭王的後代,年輕時曾在州郡做官,但是在漢靈帝時期一切都發生了變化,王室變故頻出,劉焉謀求外職,打算出任交趾牧。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劉焉改赴益州任職,而後來劉焉割據稱王的想法更加強烈,他製造了上千輛天子車駕,遠在荊州的劉表也知道了消息。荊州牧劉表上奏朝廷將劉焉告發。那時劉焉的身邊只有三子劉瑁,董卓陰謀篡漢,為了拉攏有實力的諸侯,他就以皇帝的名義派出劉璋前往益州“曉諭劉焉”,劉焉卻趁此機會將劉璋留下,最終劉焉只剩下這一個兒子,所以只能傳位給他。

劉璋有一謀士,令諸葛亮和劉備自嘆不如,若重用必一統三國!

劉璋的懦弱恐怕是天下皆知的。先從內部說,張魯、龐羲、趙韙這些在劉焉時期為劉氏政權出過力的人,一個個都反叛了,他們敢這樣做,就是覺得劉璋懦弱。但是有一人卻始終忠心耿耿,此人就是鄭度。劉備攻陷雒城。劉璋聚眾官商議。從事鄭度獻策曰:“今劉備雖攻城奪地,然兵不甚多,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不如盡驅巴西梓潼民,過涪水以西。其倉廩野谷,盡皆燒除,深溝高壘,靜以待之。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彼兵自走。我乘虛擊之,備可擒也。”但是懦弱的劉璋並沒有聽取鄭度的謀略,劉璋曰:“不然。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備敵也。此言非保全之計。”而那時就在劉備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感到憤怒驚恐,趕忙詢問法正。法正對於劉璋可以說是瞭如指掌,劉璋果然像法正所說那樣,告訴下屬們說:“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於是罷免了鄭度的官職,不用他的計策。

劉璋有一謀士,令諸葛亮和劉備自嘆不如,若重用必一統三國!

然當時的形勢是:劉備方佔領了成都總部以外的多個分部,對劉璋形成了半包圍狀態。而成都尚有三萬精兵,糧草足夠吃用一年,並且官兵都願意死戰。雙方還是可以均勢論,劉備佔的優勢大些,劉璋堅守也應該守得住,一時半刻是不會輸的。但是劉璋放棄了繼續博弈,選擇開城投降算了。劉璋言:“我父子在蜀二十餘年,無恩德加以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血肉捐於草野,皆我之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救滿城百姓,免致生靈塗炭。”遂開城投降,群下莫不流涕。“仁”道和“霸”道相比,仁道輸了。劉璋和劉備的價值取向不同。但是,凡是不合乎博弈優選策略的決策,就註定了只會讓對手贏得更快,註定了只會讓自己淘汰出局。所以對於劉備的定義一直都是梟雄,而鄭度則在劉璋投降之後隱世不仕,終於家。鄭度令諸葛亮和劉備自嘆不如,若重用必一統三國!但是各有各的志向!

劉璋有一謀士,令諸葛亮和劉備自嘆不如,若重用必一統三國!

歷史上對鄭度的記載並不多,所以可以看出鄭度其人卻有真才實學,所以官至一州從事,但性格剛直,又秉性淡雅,所以人緣一般,官位不顯。但從鄭度所出計謀竟然令久經陣戰的劉備感到驚恐可以看出,其足智多謀,兼通軍略,只是因為所遇非人,所以一身才華不得施展,度還是一名忠貞不二的忠臣,與張任一樣“忠臣不仕二主”,所以終其世不效命於劉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