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7本書,幫你找到內心的秩序與幸福感

文|小貓倩倩:高轉化文案寫作者,頭條號簽約作者,知乎20萬關注大V,職場、心理學話題高贊回答者

這7本書,幫你找到內心的秩序與幸福感

5、6月份休假了兩個月沒有更新,花了一些時間來“向內求索”。期間讀了一些書,對於自卑、自我否定、幸福感缺失都非常有幫助,今天一起推薦給大家~

1. 被討厭的勇氣

這7本書,幫你找到內心的秩序與幸福感

這是一本我“一拿到就刷了3遍”的書。初讀戳心,幾度放下又幾度拾起;再讀讚歎,感慨作者對於人性詮釋的透徹;三讀釋懷,覺得之前的種種憂慮悉數拋在腦後。

《被討厭的勇氣》用一名青年和一位哲人對話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解釋了阿德勒心理學。其中有一些非常有助於從低谷中自我療愈的信念,我在( )中有詳細寫到。例如,人之所以只看到缺點,是因為下定了“不要喜歡自己”的決心;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所以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無論怎樣努力,都會有討厭你的人;“我要是成為XX那樣的人就好了”,其實是因為不夠愛自己。

初讀時,你可能也會像書中的那位青年一樣,對哲人(代表阿德勒心理學)提出的觀念不屑一顧,而後憤怒——是被戳到痛處的憤怒,“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你甚至會因為置氣暫時合上書把它丟在一旁。而靜下來的時候,又會重新想起那些信念。

最重要的是,當你把書中提及的那些信念根植於自己的潛意識時,你會發現自己真的會比之前變得更好。

2. 心流

這7本書,幫你找到內心的秩序與幸福感

經歷過越多事情越覺得,財富和影響力不應當是人生的終極目標,追求幸福感才是

畢業這三年的時間,我的生活環境和交際圈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體制內的安穩生活到互聯網的跌宕起伏,身邊的朋友也從小鎮青年般的“小富即安”,到談起資產動輒以千萬為單位。見過有的人越活越通透,萬事皆洞察但看破不說破;也見過有的人越活越江湖,油膩和世故盡寫在臉上。我見過窮人為掙孩子的撫養權掙得頭破血流,也見過富人為了分到另一半更多財產機關算盡。

見的人多了之後就會發現,和他人比較只會永遠是煩惱的來源,專注於讓自己開心的事才是真正幸福的源泉。

當你因為一件事進入一種全神貫注、忘我的狀態,甚至感受不到時間的存在感;這件事完成之後,就會產生一種充滿能量且非常滿足的感受。當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或者是和朋友聊得很合拍時,很容易達到這樣一種“幸福的狀態”。

《心流》一書不僅僅分析瞭如何達到這種“幸福的狀態”,還提及了一些身心靈療愈的方法。甚至,還告訴了你應該做什麼樣的人、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以及如何運用這些辦法讓自己和身邊的人更積極向上。

3. 終身成長

這7本書,幫你找到內心的秩序與幸福感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有點雞湯,其實是一本超棒的講思維模式的專著。作者在書中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型——固定型與成長型。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他們會因為一件事搞砸了,經常把“我是個失敗者”“所有人都比我優秀”“我太差勁了”掛在嘴邊,他們認為發生的事情是衡量自己能力和價值的重要標準。他們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覺得“那個人討厭我,是不是因為我很差勁”,“生活真是太糟糕了”,“我覺得全世界都在和我作對”。

成長型思維的人,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他們會對自己說“我這次考砸了,說明我下一次要加倍努力了”,“這個項目犯了錯誤,我要好好做覆盤,以後不再犯相同錯。”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面對挑戰會說“我能力不行,無法勝任”;成長性思維模式的人會說“我來試試看能不能做好。”

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大多數都是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因為他們抗壓能力更強、抗挫折能力更強,更有勇氣探索未知的世界。

是不是“固定思維的人”就沒救了呢?當然不是,因為阿德勒心理學認為,“

人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下了‘不要改變’的決心。”此書配合第一本《被討厭的勇氣》共同閱讀效果更佳~

這7本書,幫你找到內心的秩序與幸福感

在之前的推文中,我寫到了一個道理,叫做“系統永遠是向前發展的”。一個喵粉反駁我說“如果是壞事,系統就是向後退的;只有經歷了好事或者壞事轉化為好事系統才是向前的。”我一時間語塞不知道該如何解釋,然後就去找了橘長。橘長說:

這7本書,幫你找到內心的秩序與幸福感

大意就是:你之所以覺得全世界都在和自己作對、諸事不順,是因為“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4. 自卑與超越

這7本書,幫你找到內心的秩序與幸福感

接下來的三本書,都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本人的著作。如果是第一次接觸,乍一看這些理論可能會覺得有些生澀難懂;如果你已經看過《被討厭的勇氣》,對於阿德勒心理學的理念有了一些基本的瞭解,再看這三本書就會容易很多。

阿德勒認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時,就會產生自卑感;而且,人具有追求優越的動機,使得自卑得到補償。

小時候父母經常會對我們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你看你”;老師也會對我們講“為什麼同坐在一個教室中,XX就能考年級第一,你們就不行呢?”同學之間會去攀比身上的名牌、攀比父母的職業。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至少是我身邊接觸到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卑的情緒。

但,有的人深陷於自卑之中無法解脫,活了幾十年,越來越覺得自己差勁、是個廢物;有的人化自卑為動力,最終超越了自卑,變得自信而篤定。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原理性的內容講的比較多,乍一看你可能覺得和“如何克服自卑”完全沒關係,又講原生家庭又講職業又講婚姻的。

所以看這本書的時候,你要從“尋找方法論”這樣一個預設中跳脫出來,不要執著於“看完這本書,我就能克服自卑了”“究竟怎樣才能克服自卑”。不要去想“如何”,而是去想,自己人生的意義在哪裡,我的目標是什麼。

我可以明確地告訴諸位,無論你現在覺得自己有多麼差勁、多麼不如別人,都是可以改變的。

我從一開始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到現在篤定地相信自己“用心就可以做好任何事”;從剛畢業的時候連給別人打電話都會發抖,到現在即使面對有權有勢的客戶談判也不卑微、不怯場;從一開始寫文章看不得一句別人的批評,到現在對所有質疑的聲音理性看待。

這個過程只用了三年。

所以你也可以的。

5. 理解人性

這7本書,幫你找到內心的秩序與幸福感

同樣是一本阿德勒的理論著作,閱讀順序同之前的建議。

讀完這本書,你會更瞭解自己和他人;你會意識到自己從前和人打交道的時候一些行為的不妥之處;你會了解到自己的錯誤不但會“損人不利己”,而且會對周遭的圈子產生不良影響。更重要的是,你將學會如何改善這一切

其實我們做任何“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無論是直接接觸還是間接接觸,“理解人性”都是一項基本的底層能力。產品經理需要理解人性才能設計出更受歡迎的產品,寫作者要更瞭解讀者才能寫出戳中人心的文章,銷售要懂得人性才能更好地賣出產品。連搞技術也脫離不了理解人性——程序員要知道怎樣寫代碼更簡潔、更方便後來人看懂。

本書可以配合西奧迪尼的《影響力》一起閱讀。《理解人性》更偏向於原理,《影響力》故事性和趣味性強一些,看完了就能上手直接用~

6. 理解生活

這7本書,幫你找到內心的秩序與幸福感

這一本和《理解人性》一樣都是講“個體心理學”的,側重點不同。《理解人性》偏向於一些更底層的,比如精神、社會、性格特徵這些,《理解生活》偏向於一些具體的,比如行為、生活風格、夢境、戀愛和婚姻這些。

7. 24重人格

這7本書,幫你找到內心的秩序與幸福感

這是一本自傳,講的是一名“人格分裂”患者的親身經歷。作者卡梅倫·韋斯特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他只是想過“正常人”的生活而已,心靈卻因為擁有不同人格而飽受摧殘。

這是一個讓人看著揪心且心疼的故事。和前面6本書不同,並沒有什麼心理學的理論,也沒有幫助你“自我療愈”的方法論。但是,你從字裡行間會為作者的經歷和勇氣所吸引,回看自己的人生,頓時會有一種“自己經歷的這些小挫折都不算什麼”的感覺。

你只會覺得,每一位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尊敬。


之前總有喵粉問我“看了那麼多書,總是記不住怎麼辦”,所以這次薦書一改往常的習慣,按照推薦閱讀順序、關聯性做了標註,還拓展了其他“可以共同食用”的書籍。

大家在自己閱讀的過程中也要學會聯繫這些內容,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呀~

(感覺自己真實像老母親一樣苦口婆心了)

這7本書,幫你找到內心的秩序與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