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到底奇在哪里?

《小窗幽记》与《围炉夜话》《菜根潭》一起并称为“处世三大奇书”!《小窗幽记》其作者为明代大家陈继儒,要处理好读书与人生的关系,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而此书在立身处世方面,就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光明之路。

【千古奇书,奇在哪?】

人奇

作者陈继儒学识广博,诗文、书法、绘画均所擅长,对经、史、诸子、术伎、稗官与释、道等书,无不研习,博闻强识;并喜爱戏曲、小说;所藏碑石、法帖、古画 、印章、奇书甚丰,可谓说是全能样样精通。

构造奇

要说奇书之奇,我们就再要从全书构造来讲了。《小窗幽记》以“情、峭、灵、素、景、韵、奇、綺、豪、法、倩”11字为纲,观大千世界、探生命意蕴。

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一再为读者所关注,其蕴藏的文化魅力,正越来越为广大读者所认识。

道理奇

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门道摸清楚了,自然是要看看书中有何男女老少都必须通晓的猛料干货吧!要说下面这些名句,看完小编又被深深折服了!

无事如有事,时提防,

可以弭意外之变。

有事如无事,时镇定,

可以销局中之危。

【译文】在平安无事时,要有所预防,好像随时都会发生事情一般,才能消弭意外发生的变化。在发生危机时,要保持镇定的态度,好像没有发生事情一样,才能化险为夷。

解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患于未然”的同时也应 “既来之,则安之”。人在安定之中,往往不能看到危急之时;而危急之时,心思又被眼前的危机所震慑,不能定下心来思考解决之道。万事必有前兆,待之应不惊不躁,而做到此点前提便是心理和实际方案上有所预备。

势不可倚尽,言不可道尽,

福不可享尽,事不可处尽。

【译文】不能完全依靠势力,话也不能全说完;福不能全享尽,事不可以做绝。

解语:中国人做事讲求“圆”、“中庸之道,"圆"为豁达,与人为善;"圆"是灵活,懂得变通;"圆"是韬晦,保全自己;"圆"是进退,趋利避害,心有“圆”则万事过犹不及,不可全无,也不可全尽。

喜时之言多失信,

怒时之言多失体。

【译文】高兴时候说的话多半没信用,发怒时说的话多半失体面。

解语:喜怒过甚时说出的话,很多都是空话、大话,或者很偏激。所以我们要澄心静气,情绪稳定,才能言以服人,一言而明道。

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

胸中没些渣滓,才能处世一番。

【译文】眼中没有任何灰尘遮挡,才可以读尽千卷的书籍。胸怀中没有什么成见,才能处世圆融。

解语:读书人如果是抱着先入为主的成见来看书,永远只看到自己所赞成的,而看不到与他相反的意见。如果这样,读再多的书也只是加深成见。人和人之间的相处,难免会有摩擦,若经常把这些放心上,生活就会变得很不愉快。所以,我们处世方法要圆融,态度也要虚心。

逢人不说人间事,

便是人间无事人。

【译文】遇到人不说人间的是非,便是人间里的无事之人。

解语:俗话说:养生三大基石:基本吃素、每天散步、保持糊涂。但凡欲往之句,忍一时,咽下去,不论他人是非,做个“糊涂”人也是难得的处世哲学。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

作人要存一点素心。

【译文】与朋友交往,要有三分侠义的心肠;做人处事,要保存一颗赤子之心。

解语:交友与做人有互通之处。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互相勉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绝不能满满的意气用事;而真正会待人处事的人,不能是一张黑纸容不下其它东西,也不可是是张素纸,他必须能包容形形色色的人,而不得失了本真。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

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译文】对钱财不看重,可以集聚众人,对自己严格约束可以使众人信服,宽宏大量会很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凡事敢为人先则可以领导他人。

解语:你是什么人便会遇上什么人;你是什么人便会选择什么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严于律己,才能让人心生敬意,自然就会跟随你,听从你了;想领导他人,就要敢为人先,这样才会有领导力。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

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译文】遇到大事和难事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担当责任的勇气。遇到逆境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胸襟和气度。而遇到让人或喜或怒的事情时,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涵养。在与众人同行同止时,可以看出一个人对事物的见识。

解语:一般人遇到自己所不能或无力承担的事时,往往容易采取逃避的态度,或自我保护的措施。但人人如此,就无人担重任了。

所以,逢大事或难事,便可看出人的担当。有胸襟气度的人,在面临逆境时不会怨天尤人,因为他明白世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尤其需要人的努力。

喜怒最易使人心动而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喜要能不得意忘形,怒要能明白事理,所以有涵养的人往往不易为喜怒所动,一方面是真正可以喜怒的事并不多,一方面也是怕因喜怒而判断错误。

一般人容易随别人的行止,而和他们做出同样的事,但别人所做的事不一定是对的,真正有识见的人心中自有取舍,而不会盲目地追随。

先淡后浓,先疏后亲,

先达后近,交友道也。

【译文】交朋友,要先淡薄后浓郁,先疏远而后亲近,先接触而后相知,这才是交朋友的正确方法。

解语:交朋友并不是容易的事,要获得真正的知己更是困难。刚开始交往时,看到的常是表面,在表面中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又有多少虚伪的成分,并不能一眼看出。

如果在这时侯推心置腹,就好像喜欢喝牛奶的人,看到白色的液体就喝下去,结果到了嘴里才发现是颜料,不仅自己不愉快,别人还要怪你浪费。

处事最当熟思缓处。

熟思则得其情,

缓处则得其当。

【译文】遇事需要处理时,最恰当的做法是深思熟虑和延缓一下再办,把问题想透就会了解事情的原委,处理得慢一点,则能防止失当偏颇。

解语:只有深思熟虑才能平心静气,但紧急时刻切勿优柔寡断。遇事时要避免情绪化和急躁,有条件去谨慎思考每个细节时,就应尽量地去深思缓处,这样等真正有紧急事情发生时,便能清醒且迅速找到到易出问题差错的地方,得到更周全的解决方案,所以说应急能力的养成不再一时,而在日积月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所处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也在急速变化中。面对这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不禁要喟叹,现今不仅做事难,做人更难。

处世之道,就是为人之道,今天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就得先从如何做人开始。明白怎样做人,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待人接物才能通达合理。这样看来,处世这门高深的学问,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朋友,《小窗幽记》一部处世为人的典籍,值得拥有阅读。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千古奇书《小窗幽记》,究竟奇在哪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