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瓜奈裡的傳說 Part1

耶穌瓜奈裡的傳說 Part1


耶穌瓜奈裡的傳說 Part1


古代克萊蒙娜最傑出的提琴製造家巴託羅密歐·朱塞佩·安東尼奧·瓜奈裡(Bartolomeo GiuseppeAntonio Guarneri,1698—1744)。今天我們習慣性的稱他為朱塞佩·瓜奈裡·德·耶穌(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ù)。雖然關於他早年事業的情況並沒有太多可供我們研究的史料。但是,在他成為“德·耶穌”之前,青年瓜奈裡為他的父親,安德烈之子,朱塞佩·喬瓦尼·巴蒂斯塔·瓜奈裡(Giuseppe.G.B.Guarneri,1666—1740)後期作品的製造提供了大量地幫助。1728年,一把名為“Kubelik, von Vecsey”的小提琴裡出現了寫有“Andrea Nipos”(安德烈之孫)的字樣。於是,這位天才制琴家的身影終於出現了。


耶穌瓜奈裡的傳說 Part1

朱塞佩·瓜奈裡·德·耶穌 小提琴1728年標籤


朱塞佩·瓜奈裡·德·耶穌(以下簡稱“耶穌瓜奈裡”)曾被認為是克萊蒙娜制琴藝術歷史上最為神秘和難以捉摸的制琴天才。在那個時代,阿瑪蒂斯特拉迪瓦里甚至是斯泰納都已經成為人們熟知的偉大藝術家。在前人留下的大量記述中,他們的故事變得十分容易查找。但是,研究耶穌瓜奈裡的事蹟則似乎非常繁複,這不但是困擾前人的疑團,直到今天,一些學者的論述依然是通過臆斷、猜測而得出的。


耶穌瓜奈裡是克萊蒙娜天才大師中的第三代。當阿瑪蒂斯特拉迪瓦里已經成為意大利制琴藝術領域的代表人物之時,瓜奈裡家族的優勢似乎只是來自於演奏家們對其樂器的青睞,而耶穌瓜奈裡的出現也顯得姍姍來遲。從一些重要的檔案館中我們可以發現少量的史料:歷史上第一位重要的意大利樂器收藏家柯奇奧·薩拉博艾伯爵(Count Cozio di Salabue),對耶穌瓜奈裡的作品並不十分感興趣。他在1816年的筆記中甚至寫到“這是一個二流的、做得很糟糕的制琴家”。在他的筆記中也為我們提供了最早的關於耶穌瓜奈裡曾經“被捕入獄”的信息,但伯爵對於這則消息的真實性始終表示懷疑。他甚至在筆記中提到了當時一把

耶穌瓜奈裡小提琴的價格是兩個到三個威尼斯金幣,而同一時期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約為10個到11個金幣,尼可洛·阿瑪蒂則高達40個金幣以上。


耶穌瓜奈裡的傳說 Part1

威尼斯金幣實物圖


直到偉大的尼可洛·帕格尼尼於1828年開始首次歐洲巡演之前,

耶穌瓜奈裡的小提琴基本上都留在意大利本土。帕格尼尼深愛著一把1743年的瓜式小提琴,得益於它的幫助,他那炫妙而魔幻的音樂令歐洲為之陶醉,從維也納到斯特拉斯堡,帕格尼尼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這把1743年的耶穌瓜奈裡小提琴也擁有了自己的名字:“大炮”(Il Cannone)。從那以後,耶穌瓜奈裡的小提琴成為了音樂家、收藏家以及樂器商人追捧的“新寵”,但人們關注更多的是耶穌瓜奈裡小提琴非凡的音色。隨後,耶穌瓜奈裡小提琴的價格持續攀升,不久前成交的1741年名為“Vieuxtemps”的小提琴竟已高達1千萬英鎊。短暫的生命,並且只在較短的時期從事制琴……使得耶穌瓜奈裡的小提琴數量極為有限,而且比斯特拉迪瓦里以及阿瑪蒂更難尋覓。所以,這些因素也就成為其價格持續飆升的內因。


耶穌瓜奈裡的傳說 Part1

朱塞佩·瓜奈裡·德·耶穌 小提琴1728年

耶穌瓜奈裡的傳說 Part1

朱塞佩·瓜奈裡·德·耶穌 小提琴1728年


如果我們把第一把耶穌瓜奈裡誕生的時間限定在1728年。那麼,直到1744年製作者去世,耶穌瓜奈裡只用了16年時間製造小提琴。如今存世的瓜式琴約有150把(雖然和斯特拉迪瓦里的產量比起來是個少得可憐的數字)。以此推算,瓜奈裡每一年都會製造10把左右的小提琴。這樣一位曾被認為是“狂人”亦或是“罪犯”的制琴家,他的創作精力顯然是十分旺盛的。


耶穌瓜奈裡的傳說 Part1

朱塞佩·瓜奈裡·德·耶穌 小提琴1728年


從朱塞佩·瓜奈裡(安德烈之子)晚期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更多的發現他的兒子耶穌瓜奈裡工藝的痕跡。尤其是大提琴方面體現得更為充分。有一把名為“Messeas”1731年的大提琴,其中的標籤上寫有“安德烈之子”。這也是朱塞佩·瓜奈裡最後為人所知的標籤。直到9年後他去世之前,他的標籤再沒有出現在樂器中。這把1731年大提琴在工藝細節上較其早期作品有很大不同。雖然在風格上與老朱塞佩比較相近,但是在很多細節上可以發現,其實有相當多的部分是由年輕的耶穌瓜奈裡完成的。


早期的老朱塞佩喜歡做出高高隆起的背板,而耶穌瓜奈裡卻在這把琴上做了很多改變,比如背板弧度的隆起變得比較低也更為平整,音孔被切得更寬,兩個音孔的距離也變得更遠,更靠近琴邊。面板的高度也被降低了,弧度更平緩。琴頭變得更小,倒稜比較整齊,這寫特點和貝爾貢齊(C.Bergonzi)的風格倒是比較相似的。那時候,

耶穌瓜奈裡三十多歲,此前他可能是父親老朱塞佩唯一的幫手。此時,天才制琴家強烈的藝術衝動似乎再無法剋制,一種只屬於耶穌瓜奈裡的“新風格”正在醞釀,而這種風格的影響將會成銘刻於克萊蒙娜制琴藝術歷史。


耶穌瓜奈裡的傳說 Part1

朱塞佩·瓜奈裡(安德烈之子)大提琴1731年

耶穌瓜奈裡的傳說 Part1

朱塞佩·瓜奈裡(安德烈之子)大提琴1731年


瓜奈裡家族的標籤使我們對其發展脈絡逐漸有所瞭解。但實際上研究他們的標籤是比較複雜的課題。老朱塞佩的兩個兒子都是在1710年左右開始跟隨父親制琴。其長子彼得羅·瓜奈裡(Pietro Guarneri,1695 – 1762)於1717年離開父親前往威尼斯生活。他的制琴技藝符合瓜奈裡的傳統,但藝術理念和個性使其作品變得更為精美。在威尼斯,彼得羅贏得了極高的尊重,他的作品被稱為克萊蒙娜和威尼斯風格的完美結合,而豐富而複雜的音質也是彼得羅成為歷史上最偉大提琴製造家之一的重要因素。


歷史上幾乎所有的制琴家族都在重複著這樣一個模式(如阿瑪蒂家族):兒子與年老的父親共同製作著樂器,而父親越衰老,兒子手藝的特色體現得越明顯。但是,直到父親去世之前,兒子的名字都不會在樂器的標籤上出現。但這個情況似乎並不沒出現在瓜奈裡家族。老朱塞佩的次子耶穌瓜奈裡雖然生活在克萊蒙娜,卻也在1731年以後開始了獨立的制琴事業(老朱塞佩於1740年去世)。耶穌瓜奈裡放棄了一些家族制琴風格的傳統,並擁有了自己的標籤,他自稱為“朱塞佩·瓜奈裡,安德烈之孫”。在存世的耶穌瓜奈裡小提琴中,有一把1728年名為“Kubelik, von Vecsey”的小提琴成為了貼有這個標籤的最早例證。這把琴很可能是耶穌瓜奈裡真正開始獨立工作時的作品,以至於大量的工藝特徵在1731年的瓜式大提琴(Messeas)上體現出來。那是一些來自於古代佈雷西亞風格的元素。直到1731年之後,耶穌瓜奈裡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並在標籤上確定了新的主題,既印有耶穌(猶太人之王)“IHS”的標記。自此,朱塞佩·瓜奈裡才真正成為了我們熟悉的“德·耶穌”(Del Gesù)。其藝術生涯迎來了新的發展,那些精妙絕倫的藝術重器也即將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