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如果只贪图一时利益之快,那只会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4月7日,瑞幸咖啡美股盘前宣布停盘,暂时停止其在股票市场上的交易。就在此前,瑞幸自曝22亿造假事件导致瑞幸咖啡当日暴跌80%,这个自成立到公司上市只用了17个月时间的商业神话正前路未卜,一切都在等待更多的消息披露。

就在停盘的前5天,迟迟未发布四季度财报的瑞幸咖啡在发布了一份举世震惊的“自查”报告,承认其在2019年二季度至四季度内存在伪造交易行为,涉及销售额达22亿元人民币,同时将锅直接甩给了公司COO刘健和他手下的四位员工。瑞幸咖啡随即表示涉事高管及员工已被停职调查,并已委托由独立董事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及其委任的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全面调查。

瑞幸咖啡:如果只贪图一时利益之快,那只会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如此自曝家丑,还是22个亿,股价不崩盘都难。

22亿对瑞幸咖啡是什么概念?瑞幸咖啡2019年前三季度的主营业务收入为29.29亿元,而22亿元的造假规模,已经逼近了其三个季度总营收规模。

受此消息影响,瑞幸咖啡股价盘前一度暴跌超80%,并五次触发熔断机制、交易暂停。截止4月2日收盘,瑞幸咖啡下跌75.57%,收报6.4美元,市值一夜缩水近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4亿元)。

消息一出,吃瓜群众纷纷参与讨论,更多的人还是担心 “我的咖啡券还没用完怎么办”,这也间接导致了瑞幸咖啡近期订单量猛增的现象,但却依然无法挽回其财务造假,企业失信的现状。

瑞幸咖啡的崩盘尽管已经在一些人的意料之中,但崩盘的速度却让人措手不及,刚在两个多月前,也就是2020年1月17日,瑞幸股价还曾达到51.38美元的峰值。经历了企业失信,财务造假,惨遭停牌的瑞幸咖啡的最终结局会是怎么样?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他曾经的辉煌之路。

2

曾经的辉煌

瑞幸咖啡的爆发其实是在2018年,当时,便宜到底的价格和铺天盖地的广告吸引着人们走入这个快速扩张的新型咖啡店。这个在2017年成立的咖啡店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青岛等全国 22 个城市布局了 2 073 家门店,并在公司成立的18个月后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上市。

瑞幸咖啡很早就确定了社交裂变的打法,利用价格战加社交开拓市场。比如,前期新客户免费喝一杯,介绍一个新客户可以再奖励一杯,买二赠一和买五赠五等。这些打法带来了很多优质新客户,拉新、裂变的效果也符合瑞幸的预期。具体而言,瑞幸的打法包括以下几种。

瑞幸咖啡:如果只贪图一时利益之快,那只会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1. 首杯奖励。如果你是在写字楼内上班的白领一族,你很可能在电梯间看过这样一张海报:代言人汤唯或是刘昊然手捧一个“小蓝杯”笑吟吟地邀请你喝一杯大师咖啡。扫描图中的二维码,下载瑞幸咖啡手机软件,你就能免费获得一杯咖啡。

2. 拉新奖励。用老客户带来新客户,是流量裂变的本质。瑞幸咖啡手机软件一直在主推“免费送给好友咖啡,各自得一杯”。你只要把链接分享给非会员好友,对方下载手机软件并注册后,他就能和你各享一杯赠饮。

3. 咖啡请客。对应于微信红包,咖啡请客位于咖啡钱包里,是以更含蓄的方式表达对朋友心意的方式。你可以通过咖啡请客为好友送上一杯或多杯咖啡,同样享受多买多赠的优惠。

这套定位和打法,使瑞幸咖啡很容易基于现有的用户流量建立自有流量池,再进一步凭借对流量池的运营,不断带来新的用户裂变,以低成本实现用户增长。同时,从上线第一天开始,瑞幸就给用户行为设置了 60 多个标签,到后来已经有 100 多个标签。瑞幸通过数据可以精准地记录用户行为,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到准确的用户画像。这些画像,又进一步提高了瑞幸在裂变时的效率和精度,使它大大地超越了传统模式。

然而,打得一手好算盘的瑞幸咖啡没有想到他陷入危机的速度和他获得成功的速度一样快,不到4年的时间,就经历了一次从高峰向低谷的重大危机。

3

你想要哪一组数据?

从成立到上市,星巴克用了21年,麦当劳则用了25年之久,瑞幸咖啡只花了17个月时间,创造了全球最快IPO公司的纪录。只追求速度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失速,如果只贪图一时利益之快,那只会得到一个结果:爬得越高,跌得就越重。其实,追求卓越和追求诚信,从来就是企业能够获得长远成功的两个重要的法宝。

瑞幸咖啡:如果只贪图一时利益之快,那只会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说到追求诚信,全球私募巨头黑石集团可以说是一个典范。这家成立于1985年的公司从默默无闻走到现在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洗礼,到2019年,黑石管理的资金总额超过5500亿美元,成为实至名归的私募无冕之王。黑石集团联合创始人苏世民在他的新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中就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几乎是他管理公司的一项牢不可摧的基石,其实,苏世民眼中的诚信很简单,就是去赢得良好的声誉。同时他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他对于诚信的价值观就是持续建立自己的声誉:诚实善良、吃苦耐劳、尊重他人、信守承诺。

然而,他也曾经历过员工私自数据造假的风波,而且还是一次有预谋的造假。

在黑石公司刚开始投资房地产的几年,有一次开会讨论一个资产的定价。相关团队的主管刚从一家房地产专业公司离职加入黑石。这位主管直接问苏世民:你想要哪一组数据?并提示说他有完整的四套数据:一组给银行看的数据,一组给税务部门看的数据,还有一组融资时用的数据,再有就是我们内部的数据。

员工准备得很充分,正在员工为他捏造的数据而得意,等待老板的夸奖时,苏世民却讶异于他的所作所为,郑重其事地教育了他。

恪守诚信的苏世民给出了直接而肯定的回答:在黑石我们只有一组数据。无论是给银行,给有限合伙人,还是给税务部门。他认为黑石必须告诉别人他们自己相信的东西,黑石并不是在做诈骗生意。

苏世民勒令这位主管再带团队来汇报数据的时候,他只想看到一组数据,这组数据必须是真实的,否则就只能请他另谋高就。

在尔虞我诈的华尔街,诚信的确是十分可贵的东西,当苏世民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其实他也曾与华尔街最不堪的人打过交道。他也曾见过人们背信弃义,给自己、公司和家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4

财务造假,企业失信是致命的

苏世民在雷曼兄弟公司主管并购业务时期,他的同事丹尼斯·莱文在1986 年,承认了自己内幕交易、证券欺诈和做伪证的罪行。丹尼斯·莱文的的同伙是伊万·博斯基,苏世民对于他的描述是:“这个交易员总是穿着三件套西装,稳居华尔街中心,赚了数千万美元。”

瑞幸咖啡:如果只贪图一时利益之快,那只会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私募巨头黑石联合创始人苏世民

博斯基也曾经邀请过苏世民去哈佛俱乐部喝酒。他装作不经意地样子问苏世民是否喜欢在雷曼兄弟工作,苏世民并没有防备直言在这里工作得很开心。然而他却反复追问苏世民是否想赚更多的钱,并表示他有很多门路。

就在此后不久,《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故事,讲述了博斯基如何引诱另一位同谋马蒂·西格尔入伙。博斯基邀请他在哈佛俱乐部见面,也提出了同一个奇怪的问题:“你不想早点儿赚更多钱吗?”

苏世民将这个故事告诉给第一年加入黑石的同事,以此作为警示。同时给新人发出警告:“如果我在黑石抓住你们做类似的事情,那么我会亲自把你们送进监狱。”

苏世民在后来的工作中也一直恪守着诚信这一原则,同时也会严肃地告诫新晋的分析师:坚持我们的价值观,永远不要拿公司的声誉冒险。

除了恪守诚信,苏世民在公司管理上还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管理计划,比如制定全面培训计划、坚定企业“八九十”人才观、打破等级制度、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等等。这些管理原则在苏世民的新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中均有呈现,苏世民也凭借着他追求卓越和诚信的品质,打造出了经久不衰的黑石集团,带领着黑石集团一步步成为了全球私募股权和房地产投资公司巨头。

在当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面对诸多的不确定性,各大企业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投资人又应该如何调整策略,规避风险?作为普通投资者又应该如何配置资产?

苏世民作为美国黑石集团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他经历了7次大规模的市场下滑或衰退,曾在2006年做出消除全球房地产风险敞口的决定,成功预判市场风险、避免了投资失误。35年来,他穿越周期,多次逆境翻盘,资产管理总额超过5500亿美元,平均回报率高达30%以上,实现收益的稳定增长。

他在新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中坦诚自己多年来的投资经验,揭秘黑石背后独特的投资逻辑,讲述自身如何通过研究市场周期判断投资机会,这些投资方法与决策逻辑对中国金融投资领域来说无异于一剂有力的强心剂。通过这本书,你将深入了解华尔街投资传奇人物惊心动魄的成长故事,实际而可行的人生进阶原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