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陽縣——安徽人口第二多的縣

渦陽縣,隸屬於安徽省亳州市,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北臨河南省永城市、淮北市濉溪縣,南臨利辛縣,西靠亳州市譙城區,東臨蒙城縣,地處黃淮海平原中部、亳州市中心位置。

渦陽縣——安徽人口第二多的縣

地圖

渦陽縣歷史悠久,禹分天下為九州,渦陽縣境屬豫州,與徐州毗鄰。

春秋戰國時期,渦陽縣境先後宋、陳、楚等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郡縣制,今渦陽縣境分屬譙(今亳州)、銍(今臨渙)、相(今淮北)三縣。後楚國相縣荒蕪,原陳國地設銍、城父兩縣。《清一統志》載,城父縣東南方置下城父聚,位於蒙城縣西北八十華里,清改為雉河集,今渦陽縣城附近,皆屬泗水郡,縣境亦屬之。

西漢初,改泗水郡為沛郡,縣境分屬銍、城父、山桑(今曹市集北)、扶陽(在舊福寧鎮附近)和汝陰縣(今縣南部)。

漢魏之際,曹操統一北方,縣境屬譙郡(今亳州)。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以礁為“先人舊郡”,稱為瞧國。縣境地接礁南。晉改譙國為譙郡,城父、山桑、銍等縣皆屬此郡。

北魏黃興元年(467年),山桑縣改名渦陽縣(南兗州馬頭郡治所,今蒙城縣北),渦陽得名即自北魏始。《魏書?地形志》:北魏景明(500~503年)設渦陽郡,為原山桑地,屬譙州,孝昌中廢,後縣境數易其主。

渦陽縣——安徽人口第二多的縣

渦陽住宅區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縣境屬梁,梁改渦陽為西徐州;東魏孝靜帝武定六年(548年)時,改西徐州為渦陽縣;次年建置渦州,屬南譙郡(今縣城東北部90裡),後又置渦陽縣。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縣境丹城併入臨渙;十六年(596年),改渦陽縣為淝水縣;十八年(公元598),將浚儀復為城父縣,屬譙郡。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廢州,淝水又復漢時山桑名,歸屬譙郡,渦陽縣境分屬城父、山桑、臨渙、汝陰等縣。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山桑縣更名為蒙城縣。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縣境分屬三真、譙、城父、蒙城等七縣。宋南渡後,縣境屬金,金哀宗天興年間又歸於宋。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並城父入譙縣,酇入永城,後又復置,此後州縣之制紊亂。渦陽縣境分隸亳、穎、蒙、宿四州。

渦陽縣——安徽人口第二多的縣

老子廟

明洪武初,廢城父縣並亳,亳州降為縣;弘治九年(1496年)十月,亳縣又升為州,在縣境義門設巡檢司。

清咸豐二年(1852年),捻軍在蒙、亳之間雉河集“山西會館”(今渦陽縣城)會盟抗清武裝起義,民眾紛起,聲勢煊赫,殺官吏,占城池,捻軍轉戰豫、皖、蘇等數省,屢次重創清軍,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雉河集界皖豫之間,人稀地廣,距州縣皆百里之外,為蒙、亳、宿、阜居心之地,清政府難以兼顧。

清同治三年(1864年)元月,為防止再次爆發農民起義,安徽巡撫唐訓方,布政司英翰上奏以“雉河集為蒙、亳接壤之區,距城較遠,以致強寇疊起,屢撫屢叛,非添設州縣,教養兼施,不足以資彈壓而移風化,今擬於雉河集添設縣城一座。”不久,同治帝準安徽巡撫喬松年、兩江總督曾國藩、親王僧格林沁奏請,於是從亳州東部劃出13保96圩,從阜陽北部劃出4集25圩,從蒙城西部劃出15保45圩,從宿州南部劃出19保46圩,設立新縣,以原雉河集為縣治,循北魏之“渦陽”欽定縣名,賜名“渦陽縣”。

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渦陽縣先後隸屬於阜陽專員公署、阜陽地區專員公署、阜陽地區行政公署、阜陽市、亳州市。

渦陽縣——安徽人口第二多的縣

渦陽城區

渦陽縣總面積2107平方公里,下轄 20 個鎮、4 個街道、1 個林場、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人口178.5萬(2015年末),是安徽省第二人口大縣(僅次於臨泉縣)。

渦陽縣——安徽人口第二多的縣

廣場

渦陽縣區位優越,交通快捷便利,地處皖、豫、魯三省交界,自古為"梁宋吳楚之衝,齊魯汴洛之道",有"皖北門戶"之稱。

渦陽縣——安徽人口第二多的縣

老子牛

渦陽有 “老子故里,天下道源”之稱,境內人文景觀眾多,現存有天靜宮、東太清宮、東嶽廟、尹喜墓、范蠡冢、遺履橋、嵇康墓、陳摶臥跡、紅城子遺址、張樂行故居等眾多古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