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围城战役中悲惨的难民

长春战役是三大战略决战之一----辽沈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48年5月下旬起,东北解放军为解除长春之敌对后方造成的威胁,对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率领的十余万国民党长春守军进行了围困和封锁。随着辽沈战役的进程,在东北解放军于10月15日攻占锦州,切断了东北和关内的联系之后,长春守军开始动摇瓦解,纷纷投诚或起义。长春遂于10月19日获得解放,至此历时五个月之久的长春围困战以东北解放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在长达五个月的围困中,东北解放军控制城外要点、封锁机场,形成了严密的封锁线,造成了国民党守军粮食和燃料的极端匮乏,守军虽然组织了多次突围和出城抢粮行动,但均无功而返。在军心日渐动摇不稳之际,国民党守军制定了一个《战时粮食管制办法》----- 抢夺城中市民的粮食并将市民赶出长春城外,以图减轻城里的负担。于是,几十万市民被迫来到了长春城外,然而,他们也是根本不可能突破解放军的坚固防线而远走他乡的。结果,这些市民只能滞留在长春城防和解放军封锁线之间的战区中进退不得,成为了难民。由于战区环境恶劣,上无片瓦,下无粮食,时间一长便造成了滞留难民因病、饿而大量死亡,数量高达数万以上(具体数字各种版本不一),情况十分悲惨。

长春难民事件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常为后人所议论。近来,在网络自媒体上也时常能看到类似的评论,有人认为国民党军与民争食,枉顾百姓生命,也有人认为设围的解放军没有及时放走被困市民­­­……各种意见林林总总、相互争论。

当时的国民党军是长春的守卫者,正所谓“守土有则”,其职责自然也应该包括守护长春城中的一方百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战争史,发生过无数的围城、攻城之战。攻方若欲夺城,必然全力围困、进攻,而守方若欲保护城池,也必依托城墙进行抵抗而固守待援,而不是驱赶自己的百姓出城,以达到减轻自身负担的目的,因为守卫一座空城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因无力坚守而不得不放弃时,也往往只是守军弃城而逃,若有可能,守军甚至会坚壁清野、带领百姓一起突围。而像长春守军那样与民争食,视自己理应保护的百姓为负担,将他们驱赶到城外或是因缺粮而不得不外逃,这实在是极其恶劣的做法。这样的军队怎么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呢?当然也更谈不上保住长春了。

那么,解放军方面又是如何做的呢?解放军围城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切断长春的补给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但国民党的驱赶百姓的这种做法让解放军措手不及,慌忙之中只能坚守封锁线不放人出去!于是,在双方的僵持中,数万市民滞留在战线之间,进退不得成为了难民。凭心而论,解放军的此种操作是围城的常规动作,既然是围城,就要围的密不透风,内防外逃、外防增援,为以后的攻城作战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很快,当解放军在8月初发现滞留的难民大量病、饿而亡时,马上制定了《处理长春外围难民的决定》,分批放行了数万难民(主要是妇孺及体弱者,还要防止有特务混出),只是有大量的市民不断被国民党军赶出城外,所以滞留在战线间的难民依然大量聚集,因缺粮造成死亡。到了9月11日,担心难民的情况越来越恶化,解放军决定冒着围城成果前功尽弃的风险,对愿意离开的市民全部放行,并对部分难民进行了救济,长春滞留难民问题终于结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评论对解放军的做法过于苛责是不公平的,毕竟在战争环境下,围城作战是正常的战法,而且后来都冒险放了行,不然的话,那些滞留难民的结果会更惨。因为战争毕竟是残酷的,对老百姓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危房之下岂有完卵啊?

现在对此问题的看法不少,此文只是本人自己的看法,抛砖引玉而已,欢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