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李白被人瞧不起,怒而寫下一首回敬詩,未料想成了千古名作

導讀:倘若歷史如璀璨星河,李白便是一輪明月,再多的人前赴後繼追趕也不過是襯托他的光輝。大唐歷史文化,因他而光芒萬丈,後人能憶起的不是皇帝的仁德、妃子的容顏、朝臣的勤勉、將軍的威名,只剩下他的文采如何讓天下人所嘆為汗顏!哪怕千萬年過後,縱然繁星消亡、群星隕落,那一輪明月依然會在祖國大地上散發著卓然清新的青春光輝!

青年李白被人瞧不起,怒而寫下一首回敬詩,未料想成了千古名作

圖文|源自網上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中國詩壇最具個性特色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他的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了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這首《上李邕》是李白青年時期的作品。通過對大鵬形象的刻畫與頌揚,表達了李白的凌雲壯志和強烈的用世之心,對李邕瞧不起年輕人的態度非常不滿,表現了李白勇於追求而且自信、自負、不畏流俗的精神。全詩語氣直率不謙,充滿了初出犢兒不怕虎的銳氣。】

《上李邕》是李白的一首七言古詩,寫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當時李白來渝州(今重慶市),謁見當地名士李邕(渝州刺史),希望通過李邕引薦找到政治出路,卻受到冷遇,因放言高論被說是“大言”,從而瞧不起他。二十多歲的李白年輕氣盛,便在臨別時怒而寫下這首《上李邕》以作回敬,並通過對大鵬形象的刻畫與歌頌,表達了自信、自負、不畏流俗的狂者姿態。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詩的大意是說:大鵬終有一天會乘風飛起,展翅翱翔九霄雲外。即便待到風停下來,它扇起的翅膀仍然可以將滄溟之水簸幹。世人看見我與俗不同的論調,聽了我的豪言壯語皆冷笑以對。殊不知孔聖人還說後生可畏,君子大丈夫怎麼可以瞧不起年輕人呢?

詩的開頭兩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說大鵬某一天只要乘風而起,就可以直上九萬里之高。“大鵬”,本是《莊子·逍遙遊》中的神鳥,後來成為了莊子哲學中自由理想的象徵。而青年時期的李白就志向遠大,非常自負,這裡顯然是以大鵬自比。即你李邕不要瞧不起我,我李白有朝一日,會同大鵬鳥一樣直上九萬里,那時你只可能仰視了。

接著兩句:“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其意思是說,假使大鵬沒能借助於風的力量“扶搖直上九萬里”,它也能扇一扇翅膀就將滄海之水簸幹。這是因為在神話傳說中,大鵬鳥“其冀若垂天之雲,水擊三千里”,即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雲,拍擊下水面就能激起三千里的波濤。結合開頭兩句來看,李白的狂者姿態可謂呼之欲出。大鵬的形象,也即李白自己的形象。

最後四句:“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是李白對李邕瞧不起自己的回答。凡夫俗子見我喜歡發表不同凡響的言論,聽到後會恥笑我在說大話,你可想到當年的孔聖人都說後生可畏呢?你李邕可不能瞧不起年輕人啊!這首詩是李白直接面呈李邕的,所以以守為攻,點到為止,語言還是比較婉約的。

但我們清楚,這裡就是對李邕瞧不起年輕人給以批評。言下之意,沒有想到身為名士的你,竟然也與那些凡夫俗子一樣,有點狗肉不上稱呀!隨後拿出《論語·子罕》中記載的孔聖人識拔後生一故事,難道你比孔聖人還要高明嗎?從這四句詩來看,我們已經看到青年李白的氣識和膽量,這也難怪後來的李白敢於“笑傲權貴,平交王侯”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此詩最大的特點,是引經用典。既體現了李白的才學,也表現了他的雄心大志。如前四句中,所引用的大鵬,出自《莊子·逍遙遊》中的神鳥,傳說這隻神鳥其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其翼若垂天之雲”,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搖直上,可高達九萬里。大鵬鳥是莊子哲學中自由的象徵,理想的圖騰。李白年輕時胸懷大志,又深受道家哲學的影響,心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和宏偉的抱負。後四句中,李白對李邕怠慢態度的回答。用了聖人識拔後生的故事反唇相譏。《論語·子罕》中說:“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孔子如此說,是獎掖後進;李白如此說,是對李邕的揄揶,也是諷刺,更是對李邕輕慢態度的回敬,顯示出少年銳氣,傲岸不屈的性格。

綜觀這首詩,李白主要是以大鵬自比,表達了自己的遠大志向及強烈的用世之心,對名士李邕瞧不起年輕人的態度表達了強烈的不滿。全詩語氣直率不謙,具有磅礴的氣勢,向來被認為是李白代表作之一。

附:註釋

①上:呈上。李邕(678—747):字泰和,廣陵江都(今江蘇江都縣)人,唐代書法家、文學家。

②搖:由下而上的大旋風。

③假令:假使,即使。

④簸卻:激起。

⑤滄溟:大海。恆:常常。殊調:不同流俗的言行。

⑥餘:我。大言:言談自命不凡。

⑦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詔尊孔子為宣父。見《新唐書·禮樂志》。宋本“宣父”作“宣公”。

⑧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稱,此指李邕。

————

後記:每個人,都曾經是李白,生於理想,試圖以一己之力改變著時代;每個人,又慢慢離李白越來越遠,忙於生計,庸庸碌碌,只有在醉酒後追憶當年時才會輕彈眼淚。其實,”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而上九萬里“是一種大唐的氣象,也應該是新中國的氣象。這就是為什麼時隔千年,我們仍然在默唸著那青春的李白,那一酒一劍、遊走天地之間的理想之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