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報復性消費”,會在餐飲行業發生嗎?

摘要:消費者喊著“我要下館子”,實際卻捂緊錢包。商家不應期盼“報復性消費”的到來,活下去仍是2020年首要目標。

2020年1月底至今,“全民居家”齊心戰疫的日子已經將近三個月。憋了這麼久,不少小夥伴發出“吶喊”:給我奶茶!給我火鍋!給我牛排!我要下館子!!!

傳說中的“報復性消費”,會在餐飲行業發生嗎?

於是媒體開始出現“報復性消費”的概念,解釋說:大家意欲消費的情緒已經積壓很久,待到疫情過去將會迎來消費高峰期。但在作者看來,在餐飲行業,或許大家不必期待“報復性消費”的到來了。

但筆者認為,當真認為“報復性消費”會來,恐怕就要輸了。對商家來說,“活下去”仍是2020年首要目標。對消費者來說,錢包不會撒謊,要進一步扼制非理性消費慾望。

對價格越來越敏感的消費者

餐飲行業復工,第一大新聞不是“xxx家又排大隊”,而是海底撈、西北莜麵村等龍頭餐飲品牌的漲價(查看相關點評《 》)。

對此,消費者群起反對,批評抵制的聲音讓兩家急發道歉函並恢復原價。相較而言,麥當勞推出“5折炸雞桶”活動,收穫了比平時更多的好評。

報復性漲價,迎來報復性抵制,說明消費者對價格更敏感了。

傳說中的“報復性消費”,會在餐飲行業發生嗎?

西貝漲價,但消費者並不買單

甚至連“消費券”也沒有刺激起百姓的消費情緒。據經濟日報報道,武漢市於4月14日發放2000萬元消費券,面值為50元減20、30元減10等。社交媒體平臺上,“面值太小”、“老人不會用”、“門檻略高”的抱怨聲,同樣反映了消費者的價格敏感。

傳說中的“報復性消費”,會在餐飲行業發生嗎?

社交媒體上,有人抱怨“消費券力度小”

傳說中的“報復性消費”,會在餐飲行業發生嗎?

社交媒體上,有人抱怨“消費券力度小”

這其實不難理解,疫情對各行各業都帶來衝擊,對許多人的收入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不但收入減少,自己做飯菜價還提高了——3月,非食品CPI為0.7%,CPI整體為4.3%,可見食品是帶動CPI上漲的因素,反映食品價格在提高。

吃了疫情的苦頭,再也不“超前消費”了

疫情在某種程度上,還重塑了一些消費者的消費觀。“花唄”等消費貸和信用卡今年來大幅度擴張,許多年輕人學會了“超前消費”,突入起來的疫情讓他們的資金鍊突然緊張起來,舊賬還不上,未來的消費也會更加謹慎。

傳說中的“報復性消費”,會在餐飲行業發生嗎?

“花明天的錢”並不會帶來更好的生活

儘管支付寶和各大銀行都推出了疫情期間可以延期還款的政策,但延期不是免單,該還的錢還是要還。即便是沒有逾期的信貸消費者,在未來的消費恐怕也會更加謹慎。

商家、外賣平臺“爭奪利潤”,前所未見

消費者價格敏感,商家的日子也不好過。除了海底撈等大餐飲企業,小餐飲企業也在掙扎獲取更多利益。據21世紀經濟報道,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控訴美團收取高比例佣金,反對聲音則指出“美團佣金並沒有帶來高利潤率”。

傳說中的“報復性消費”,會在餐飲行業發生嗎?

餐飲協會控訴美團“收取過高佣金”

在這樣的博弈聲中,也反映出中小餐飲企業處於難關。那望眼欲穿的“報復性消費”,還未到來。

拋開疫情來說,如果沒有補貼,“外賣”理應比“堂食”更貴,點單、包裝、配送都是需要成本的。疫情讓補貼難以為繼,潮水落下問題顯現。

漲價?不被消費者買單。不漲價?需要支付給平臺佣金。夾在中間的餐飲企業,難!

行業集中度或將提升,末位淘汰更殘酷

消費者經濟實力,決定了“報復性消費”恐怕難以到來。2020年,餐飲企業的關鍵詞還是“活下去”。

如果你家政策放寬、最近有出門透透風,一定會發現,疫情前很火的餐館現在的生意還算可以,平時默默不聞的餐館愈加慘淡。

當消費力萎縮,率先暴露風險的就是那些尾部餐飲企業,還寒冬中先“死去”的也將是它們。等不來的“報復性消費”將會帶來殘酷的市場洗牌,薄利多銷也好、提高價格也罷,提升渠道、做大品牌,如何活下去?這樣的掙扎恐怕會一直纏繞著餐飲企業的2020年。

傳說中的“報復性消費”,會在餐飲行業發生嗎?

處於末位的餐廳將更加“冷清”

最後,你會選擇在疫情後“報復性下館子”嗎?期待你的留言,讓我們一起發出最真實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