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幾回傷往事,枇杷蔥蘢亭如蓋——一曲悽美的哀歌《項脊軒志》

歸有光,是明代蘇州府崑山人,字熙甫,號震川。他自幼聰穎過人,九歲就能寫作文章,十四歲應童子試,二十歲考了個第一名,補蘇州府學生員,之後五上南京參加鄉試,榜上無名,其間慘淡經營,寒窗十五載。三十五歲的歸有光參加南京鄉試,受到主考官張治的欣賞,把他視為國士,稱他是“賈(誼)、董(仲舒)再世”,將其拔為第二名舉人。會試落第八次,乃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世稱震川先生。四十四年終成進士。

《項脊軒志》是一篇借記物來敘事、抒情的散文。作者借一閣以記三代之遺蹟。睹物懷人,悼亡念存,文脈細緻曲折,筆力清淡,娓娓道來用情至深至切。

文章以項脊軒起始,以項脊軒終結,用一間舊閣子作線索,將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串接在一起,情感也自然生髮。全文所寫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屬三代,但讀起來卻絲毫沒有散漫瑣碎的感覺,內有身世之感和思親之情貫通,外有項脊軒的形變齧合。 結構謹嚴,渾然天成。


人世幾回傷往事,枇杷蔥蘢亭如蓋——一曲悽美的哀歌《項脊軒志》

細節動人

作者非常善於抓住特徵性的細節,展現出一個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狀以及逐漸地頹敗。歸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個整體。而自從“諸父 異爨”(分家)後,設置了許多小門,牆壁到處都是。先用籬笆相隔,後來更用一堵堵牆壁阻斷往來(“始為籬,已為牆”)。尤其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寥寥幾筆,將一個封建大家庭分家後所產生的頹敗、衰落、混亂不堪的情狀表現得淋漓盡致。

另外,寫祖母到項脊軒來,鼓勵歸有光讀書求仕,光宗耀祖這件事,同樣可透析出歸家家道衰落的狀況。歸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 宣德年間擔任朝廷官員(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讀書久不效”,只有把希望寄託在孫兒作者的身上了。

還有像寫母親聽到女兒“呱呱而泣”時,用手指輕輕叩打門扉說:“兒寒乎?欲食乎?”極普通的動作描寫,極平常的生活話語,生動地描寫了母親對孩子的戀愛之情,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真切動人。“語未畢,餘泣,嫗亦泣”,悲慼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髮的。林紓曾說:“震川之述老嫗語,至瑣細,至無關緊要,然自少失母之兒讀之,匪不流涕矣。”

寫妻子,寫她的“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勾勒出青年夫婦相依相愛的情狀;寫她歸寧回來時轉述小妹們的充滿稚氣的問話,不但傳神地表現了小妹們的嬌嗔之態,而且生動地再現了夫妻依依情話的場面。

人世幾回傷往事,枇杷蔥蘢亭如蓋——一曲悽美的哀歌《項脊軒志》


對比感人

項脊軒修葺前後的不同變化,以“喜”貫穿。修葺前,項脊軒狹小、陰暗、破漏;修葺後,項脊軒明亮、幽雅、安靜。作者 欲揚先抑,先極力敘述原來的項脊軒的舊、小、漏、暗,為下文寫修葺後的項脊軒的優美可愛作鋪墊。修葺後的項脊軒,原來陰暗的小屋變明亮了,是因為陽光照射在新修的圍牆上,重新開的四扇窗戶反射到室內;原來院前普通的圍攔因主人在周圍種植了蘭花、桂樹、修竹而增添了無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長嘯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時,靜靜地獨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聽大自然各種各樣美妙的聲音;庭院前幽靜的環境,吸引著小鳥常來覓食,有人來了也不願飛走;每當農曆十五的晚上,皎潔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牆壁,桂樹的影子交雜錯落在牆上,有如一幅清淡優美的水墨畫,而且是活的水墨畫!——微風吹來,花影搖動,美麗可愛之極。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作者不著懷念悲傷等字眼,但悲傷眷戀之情溢於言表,昔日種下的小枇杷樹,如今已經亭亭如蓋,意味雋永,妻子去世多年,作者卻無時無刻不在懷念她,人已死,物猶存,物是而人非,枇杷樹可以說是作者思念妻子的載體,而這“亭亭如蓋”的綠意,也代表著妻子一片深情,這種愛與作者的久遠緬懷與眷戀融合在一起,雖陰陽相隔卻情真意切,含蓄蘊藉,情感渺遠深沉。

人世幾回傷往事,枇杷蔥蘢亭如蓋——一曲悽美的哀歌《項脊軒志》


睹物思人

從日常生活中選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細節和場面,表現人物的風貌,寄託內心的感情,是歸文的一大特色。如寫修葺後的南閣子,圖書滿架,小鳥時來,明月半牆,桂影斑駁,把作者的偃仰嘯歌、怡然自得的情緒充分表現了出來。環境固然清幽、謐靜,充滿詩意,然而作者更為懷念的是自己的親人。作者寫祖母、寫母親、寫妻子,只是通過一兩件和她們有關聯的事來敘述。筆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躍然紙上。

老嫗敘述母親之事,寥寥數語,老嫗的神情、母親的慈愛無不盡現紙上。祖母愛憐的言辭、離去時的喃喃自語、以手闔扉以及持象笏的動作等,也都是通過通俗平淡的語言變現出來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間的親情。此外,妻婚後來軒的往事,從孃家回來後轉述的諸小妹語,亭亭如蓋的枇杷樹等細節,無一不是平時如話中露真情。

如今,幾經變化的項脊軒,家中庭院,蔥蘢的枇杷樹,讓人倍感物是人非,撫今思昔,豈不痛哉?


人世幾回傷往事,枇杷蔥蘢亭如蓋——一曲悽美的哀歌《項脊軒志》



歸有光工詩文,散文樸素簡潔,善於敘事,與王慎中、唐順之等被稱為唐宋派,為明代散文大家。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間的一個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他們的基本觀點是反對以文采取代“道統”,主張“文道合一”的傳統。“道”之謂,常指儒家思想。

他最大的貢獻在於拓展了散文題材,他將日常生活瑣事帶入嚴肅的“載道”古文中來。文章情真意切,平易近人,讀來倍感清新,樸素簡潔而又悱惻動人,“使覽者惻然有隱”。


人世幾回傷往事,枇杷蔥蘢亭如蓋——一曲悽美的哀歌《項脊軒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