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历史风云3: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帝国西行路上的女人

张骞带回西域消息后,向帝国的最高领导人汇报,提出针对西域各国的联合计划,其中《史记》有载:

“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宜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

汉武帝欣然采纳,和亲、赠送财物,是代价最小的外交方式。

河西走廊历史风云3: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帝国西行路上的女人

河西走廊

细君悲歌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指派江都王之女刘细君作为和亲的公主,远嫁乌孙王猎骄靡,彼时,细君公主正值花样年华,乌孙王猎骄靡却已是花甲暮年。

“细君”只听这个名字,便有一种柔弱纤细的美感,这个刘氏皇族的女子,生来地位高贵。

可是她的一生并不平顺,她的父亲江都王刘建,谋反未成自尽,刘建的妻妾均被冲为罪人,遭受侮辱折磨。年幼的细君虽幸免于难,可也因此成为罪臣之女。

作为王族贵女的她,本该无忧无虑成长,可是突然的变故,让她如水中飘萍,终其一生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她始终是忧伤的,作为罪臣之女的生活,想必遭受了很多非议与磨难,所以她的性格中多了温和顺从、沉默敏感。

细君公主最终没有适应乌孙的生活,在那里扎根下去,完成汉皇交予她的使命。

河西走廊历史风云3: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帝国西行路上的女人

古乌孙风光

远离汉土,饮食起居、语言习俗均有差异,在异国的无边夜色里总是令人倍感孤寂,身世可怜忧思重重。

老乌孙王去世后,她又被嫁与猎骄靡之孙军须靡,后生有一女,但不久后即香消玉殒。留下的是她所作的一首悲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王延。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后人或许会感叹她的命运,怜惜她的生命中是否得到过温暖,萌生过爱意,可历史从不在乎个人的悲欢离合,她像一朵草原上默默开放的花朵,只在短暂的夏季抬头看了眼太阳与星空。

河西走廊历史风云3: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帝国西行路上的女人

细君公主雕像

为君解忧

公元103年,为保持与乌孙的联姻关系,汉武帝再次安排公主和亲,这次也是刘皇族罪臣之女,楚王孙女,刘解忧。

与孑然一身的细君公主不同,同为罪女的解忧,并不是孤立无援,起码她还和她的家人在一起,一起面对外界的非议与排斥,成长的过程心中充满勇气,这也让她的性格更像是带刺的玫瑰。

当她坐进和亲的马车,回首长安城时,她在想些什么呢?

西行之路于她而言是不可预测的不归之路,巍峨的长安城,渐行渐远,从此初春再买不到一枝滴露的杏花,深秋古刹的红叶再也听不到少女对未来的祝祷。

忧伤的细君犹如前车之鉴摆在眼前,这条无法选择的道路上,是默默死去,还是争出一个生的无限希望。

河西走廊历史风云3: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帝国西行路上的女人

解忧公主剧照

解忧公主勇敢的选择了后者,她被嫁于军须靡,军须靡死,嫁其弟翁归靡,翁归靡死,又嫁尼靡,一生育有四子两女。

汉昭帝末年,乌孙得到消息,匈奴和车师要联合攻打乌孙,解忧公主安排使者上书汉朝请求求援。

能够与西域诸国进行军事联盟,是汉帝国一直以来想要达到的军事策略,前有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和西域的武力震慑,但是汉帝国军队不能常驻西域,如果能与西域诸国建立军事联盟,无异于拓展了汉帝国的军事打击范围,乌孙此时的请求不失为一个好机会,可惜此时汉昭帝崩逝,帝国无暇受理。

汉宣帝即位后,再次接到乌孙翁须靡与解忧公主的信使,当即派出军队十五万骑参与作战,安排使臣常蕙助战乌孙。

公元前71年,汉乌联合作战大败匈奴骑兵,自此匈奴势力大减,退居北方无暇西顾,乌孙成为西域实力最大的国家,汉帝国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安排官员受理西域事务。

公元前53年,乌孙国几经政变,最后在汉军协助下,立解忧公主的儿子元贵靡为乌孙大昆弥,乌孙国正式归降,成为汉朝附属国。

河西走廊历史风云3: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帝国西行路上的女人

西域都护府地图

西域都护府掌控了西域诸国,汉武帝展望西域拓土广地万里的志向,终于实现。

和亲的解忧公主也圆满的完成了她的历史任务。

公元前51年,历经风雨的解忧公主,上书汉宣帝,希望能落叶归根,重回长安,“年老土思,愿得为骸骨,葬汉地”

,宣帝允准并派人接她回长安。

阔别故土五十多年后,年过古稀的解忧公主又踏上了汉朝的土地,当巍峨的长安城渐行渐近的时候,她又怀着怎样激动的心情呢?

昔年离别时恋恋不舍的故人,可还有尚在人世的,年少时踏春赏花的地方是否还依旧人潮如织,上元夜的长安城家家户户的灯笼是否更大更亮。

河西走廊历史风云3: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帝国西行路上的女人

西部风光

与其说是上天的眷顾,不如说解忧公主的命运是自己争来的,回到长安两年后,这位传奇的和亲公主安然离世。

在汉帝国向西拓展的路途上,从河西走廊经过的无数汉人,他们有辗转颠簸而返的使臣,策马疾驰的将领,远嫁异邦的女人。

这些人不论是主动承担历史责任,还是被动托付命运,都已匆匆走过,在他们之后还将有更多的人,在这条人类开拓联通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