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形物語》人獸戀提名奧斯卡,重口還是另有玄機?

《水形物語》人獸戀提名奧斯卡,重口還是另有玄機?

不可否認第90屆奧斯卡將最佳影片頒給《水形物語》的爭議直到現在仍餘勢未了,因為《三塊廣告牌》的出色雖然不能說令《水形物語》自慚形穢,但在故事的構架上《水形》確實遠遜於前者所創造出的藝術張力。

可以說“反對派”普遍認為《水形特語》的童話故事過於平淡無奇,獵奇式審美過於強烈,歸根結底不過就是“翻轉”的人魚故事,美人魚變成一隻怪獸,“白馬王子”則成為啞女,假設將星爺的《美人魚》主角男女身份轉換,甚至差不多就可當作一部搞笑版《水形》來觀看。

《水形物語》人獸戀提名奧斯卡,重口還是另有玄機?

但“支持派”則認識“怪獸大咖”吉爾莫·德爾·託羅(陀螺)用“人獸戀”的魔幻體裁反套路傳達出社會底層人士的掙扎。整部影片極少見到陽光,但壓抑的幽暗色澤下所詮釋出的卻是令人顫抖的真善美。一個具備人性的“獸”不再是獸,一個喪失人性的“人”又能稱之為人嗎?這正是陀螺拋下的問題。

支持派的觀點也並無道理,“陀螺”一向善於在影片中將黑暗與詩意相互融合,《潘神的迷宮》在神怪與現實的平行世界中營造出的詭魅恐怖華麗而妖嬈;《環太平洋》第一部中戰爭機甲與怪獸的拼殺殘酷而冷硬,但卻又讓他將機甲的厚重感與對坑的史詩感演繹出別樣意境。而且,你總能從他的影片中尋找到或多或少的“渴望”。

《水形物語》人獸戀提名奧斯卡,重口還是另有玄機?

《水形物語》也一樣,“人獸戀”只是外殼,內涵卻要比《美女與野獸》高出很多,雖然這兩部同為“人獸戀”的影片在豆瓣評分中只相差0.1分。

如果有人認為《水形物語》講述只是愛情,那就太過於小看陀螺。這部影片以多視角為都市邊緣分人群描繪出一幅幅側寫,以他們在同一事件中的矛盾衝突來展現各方的生活狀態:一位無法說話的殘疾人,代表著無話語權的弱勢群體;一個同性戀畫家,代表著被邊緣化的族群;一個俄羅斯間諜,代表著迷茫的權力結構工具;一個黑人女工,代表著沉溺於無聊生活的底層普眾。

《水形物語》人獸戀提名奧斯卡,重口還是另有玄機?

而“怪獸”是契機,同時也具備被壓迫者和被理解者的雙重身份。打個比方,人類對於迥異於自身喜好的事物都是帶有負面情緒的,如果一個人有缺陷或異常醜陋就很容易會受到他人的疏離與欺辱。筆者初中時代曾與一位女生同班,該女生因為滿臉麻子而被全班所孤立,有人連碰過她的物件都覺得“噁心”而要洗手。問題就在於,即便是認為如此做不妥的“我”(個體),也在這種群體性意識中選擇屈服,成為孤立這個女生的幫兇,這也成為筆者初中時代後悔的“黑歷史”。

通常,行使“暴力”的這類人並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錯誤,因為他們甚至覺得對方根本不能算是“人”。《水形物語》將這種對於弱勢者的欺凌用“怪獸”來反襯是相當具有刺激意味的。因為在與女主的不斷接觸中,“它”所表現出來的智力並不亞於人類,甚至有人類所不具備的某種神力。“陀螺”在此處讓“它”表現出了超越人類的生物性使之昇華為“人”,目前就是探討人與獸的真正界限,也有些種族意味。

《水形物語》人獸戀提名奧斯卡,重口還是另有玄機?

不過“陀螺”還是以浪漫主義手法給了觀眾答案,人與獸(種族之間、少數群體之間)是可以引發共鳴的。因為這裡的看似那些不敢發聲的少數人,其實才是真正的大多數,雖然他們個性迥異甚至性取向不同、意識形態不同(間諜),但他們仍然可以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抱團取暖並抗擊禁錮他們的壓迫者。

所以說,“它”是個契機也是個導線,所以也可以更加理解為何啞女如此“倉促”就能愛上“它”,一方面是有共同的缺陷(無法說話);另一方面是相似的痛苦(被社會的漠視與疏離)讓他們能迅速產生心靈上的交互。而畫家與黑人女工也一樣,他們都在“營救”這件事上經歷過矛盾期,但最終還是選擇幫助啞女,看似是因為研究所不人道的殘酷行為,其實是因為“它”是同類人。

《水形物語》人獸戀提名奧斯卡,重口還是另有玄機?

最終,衝脫現實的羈絆,“陀螺”選擇讓啞女在水中“復活”並化為“魚女”與所愛永遠生活在一起,成就這部童話。看到這裡各位應該也能明白,《水形物語》這部影片所包含的“正能量”價值觀確實要優於暴躁的《三塊廣告牌》,奧斯卡評選向來注重“社會價值宣傳”,而且TA也是好萊塢向世界展示的通道,所以如果僅以藝術質量來評選一部獲獎電影,對他們來說是完全不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